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老子创道,开启中国智慧哲学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老子创道,开启中国智慧哲学
收藏 0 0

一、老子其人

老子的生平,一直存有争议,有的说他是陈国人(今河南和安徽交界处),有的说是楚国人(今湖北地区),具体哪里人,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已经无从考证。但老子生活的年代还是有共识的,都认为是春秋后期,和孔子是同一时代,但是又有分歧的是,有的认为老子早于孔子,有的认为老子晚于孔子。据史书记载,老子应该和孔子同代是最准确的,当时,老子是个史官,就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可见老子的博学,肯定是就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和学问,这点是肯定无疑的。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老子创道,开启中国智慧哲学

老子画像

据考证,老子是贵族出身,当上了周王朝的史官,吃上了皇粮,他任史官时,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后来,周朝衰败,老子就弃官而走了,然后就没人知道他去哪了,原话是“莫知其所终”。所以,他的死亡和出生一样,都一直是个谜团,没人知道,史书也没有详细记载,我们只能靠推演或揣测,去了解老子的生平。

但在《庄子天道》中,记述了一件事应该是属实的,那就是老子西出函谷关,骑着青牛,为守关的头头尹喜写了部上下篇的《老子》或者称为《道德经》。除此外,还有人说老子后来去了当时的梁国,又到了秦国,因此才会有“老聃死,秦失吊之”的说法,并由此推论说,老子死于秦国,但这也仅限于推演,没人能具体确切的知晓。

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记载了一个老莱子,并说“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的周太史襜,人称老莱子,这个人其实是老子。更有史学家认为,《左转》中所记的老阳子是老子,是在杨朱之后的人。这些也仅限于讨论,争论,没人能给予100%的肯定。

从以上可以看出,老子确实是个神一样的人物。神人也,国人之思想楷模。

二,道家的萌芽

在《论语》中曾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经过陈、蔡等地遇到了一些隐士,这些隐士就是最早的道家思想的萌芽。他们中的有些人原来就是贵族,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但在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中,丧失了原有的政治地位,转而把思想的主力转移到了对自然天道的追求和钻研上面。道家与儒家着重研究人类社会伦理道德为主的学说相反,是一种研究自然界为主的学说,其中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两位杰出人物。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老子创道,开启中国智慧哲学

道字书法

准确说,老子的道家学说中,还存有一些政治方面的内容,有不少来自官方的知识。但到了庄子,道家几乎完全抛弃了政治和社会的内容,而是彻底返归了自然界和自然科学。

三、《道德经》的成书

《道德经》或《老子》的成书和老子这个人一样,一直也是有着很多谜团,学界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道德经》成书的日期是战国中期,有学者认为《道德经》的后半部分是后来加上去的。更有不少学者认为,《论语》中的“无为而治”“有若无,实若虚”等语句是出于《道德经》。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古代的书籍形成时有很长的过程,不像今天一样,很快就出版了(比如《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不少人认为《道德经》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有人修订和补充,最终成为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老子创道,开启中国智慧哲学

道德经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墓坑中发现了两种《道德经》抄本,与现在市面流转的《道德经》有很大的不同。抄本中的《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因此,也有人认为《道德经》准确说应该被称为《德道经》。

四,老子的思想

第一:无为而治: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即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烹小鱼一样,放在锅里不要多动它,否则小鱼就烂了。在59章,老子说统治者治理天下,要爱惜自己的精神,不要使用智慧,而要无为而治。把政治搞得混乱不清,百姓反而会变得质朴。把政治搞得有条有理,百姓反而多生诈伪。在57章中,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反对儒家和墨家的做法,他认为法令越明确,盗贼反而越多。标榜圣人推崇圣人的同时,大盗和大恶也就出来了。老子既反对儒家的礼治,反对法家的法治,更反对墨家的尚贤。在3章中,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无为而治,因为无为而无不为。就算要有为,也要选择好时机,不要在错误的时间乱为。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老子创道,开启中国智慧哲学

无为而至

除了无为而治,老子还提倡小国寡民,认为最好的社会就是小国寡民,人民即便老死了,也不相往来。有些类似于原始的氏族社会。

同情下层民众,警告统治者善用权力,不要轻易采取镇压或屠杀的政策,这些都是老子提出的治理思想。他说“统治者,损不足补有余;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二:反对商品经济: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是原始的氏族社会,这样的社会肯定是没有商品经济的,人们自给自足,根本不需要商品流通和交易。老子认为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卖,而是为了用,所以一个商品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给人民带来使用价值,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便利。在这样的社会,劳动者只是生产有使用价值的产品,虽然不多,但是大家都能很爱护,不使其损坏。他说:“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即社会的积蓄虽然不是很多,人们或许会感到不够用,但是人们劳动生产却很努力,不贪污不随便浪费积蓄,因而使用时也不至于穷尽。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老子创道,开启中国智慧哲学

在57章,老子说:“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意思是商品的出现导致了社会的分工,而社会的分工导致了智巧和欺诈的可能,为人心的私欲和权谋洞开了方便之门。商品经济使得社会出现了奴役和被奴役者,社会财富虽然增加了,但是却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大部分生产者越来越贫困。社会上开始出现弃人,即被抛弃无家可归之人。而这样的社会只能使人们产生“大怨”。他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认为社会的“大怨”一旦出现,即便去调和,也必然会有余怨,是不会达到完善的地步的。

对于理想社会的生产方式,老子说:“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识是说,在理想社会中,管理国家的圣人只需和民众签订一个一式两份的契约即可,有德之人保管好契约就行,并不会向民众收税。这样的人管理国家,民众就不会起怨恨。这样的社会没有对立和纷争,生产资料共有,人人都劳动,这是符合天道的自然规律。因此,天道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没有亲疏厚薄,经常与善于人。

第三:道的二元论:

老子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天道二元论,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是建立的天道的基础上。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抛弃了传统的天命和上帝,认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声音、没有形体的“太一”。道先天地而生,是万物的主宰,比上帝还出现的早,所有的事物都由道中化育而出。在42章中,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是一,而无就是道。老子说的道或无从哲学意义上讲,不是物质实体,而是强调道是第一性的,现实世界是第二性的。先有了道,然后是一,然后是阴阳,阴阳之后,万物化育出现。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老子创道,开启中国智慧哲学

道可道,非常道

无与有是辩证发展的,不是孤立和静止的。道虽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但是其中蕴含着宇宙演变的规律和自然之原理。这些规律和原理表现在后来生出的万物之中,世界万物本身所体现的都是“道”。道是本,而德是术,是用。

很多哲人认为老子的道带有一定的客观唯心主义,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因为老子的道不是静止的存在,不是完全虚无,而是循环往复运动的二元论+一元论的综合。从老子开始,中国的哲学才开始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加以重视和研究,后世的很多思想家,哲学家,都在无意或有意地沿用着老子的观点。

第四:寡欲养生:

老子认为人想要活得长久就不能脱离自然之道,做到忘记生死,不结怨,不争斗。按自然规律办事,积德行善,像大树一样把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颐养天年”。

要做到与世无争,像水那样处下而不争,无形而至善,做到心胸宽广,容纳百川。

要做到清净寡欲,不随意妄为,不让内心起浮尘和躁动。只有清静了,才能“为天下正”。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老子创道,开启中国智慧哲学

老子与牛图

要做到崇尚自然,正确认识自己。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的命运要靠自己把握,而对自我有了清醒的认识后,才能正确的对待和掌握命运。

要做到以柔克刚,知止守弱。不贪财,不追求最大限度的占有财富。认为“多藏必厚亡”,应该像天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扶贫济弱。

要以民为本,认识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道理,从小处做起,端正态度,调整气息。他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当把自我的私心彻底忘记了,你也就能安享长寿和生命之乐了。

了解了以上这些,你觉得老子厉害吗?如果觉得厉害,厉害在哪里呢?在几千年前社会生产那么落后的情况下就提出了那么多和那么深的哲理思想,这肯定是常人做不到的。这也许就是老子的伟大之处。

上一篇

大清太子太保----刘墉书法作品欣赏

下一篇

相声鼻祖东方朔一生不被汉武帝重用,搞笑水平却独步天下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