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晋国改立太子事件——赵盾发迹史上的里程碑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晋国改立太子事件——赵盾发迹史上的里程碑
收藏 0 0

鲁文公五年,这一年对晋国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晋赵成子,栾贞子、霍伯、臼季皆卒”——晋国四卿在同一年去世了,这四人对晋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晋襄公新逝、太子尚幼,也就是说,这正是晋国君主和上层贵族“大换血”的关键时期,那么,此时晋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晋君第一顺位的人选”——夷皋尚在襁褓之中,晋国又备受秦、狄、楚等国的侵扰,所以晋国大夫们皆有废太子而另立新君的想法。

晋国改立太子事件——赵盾发迹史上的里程碑

《赵氏孤儿》晋灵公剧照

我们都知道,凡是“废太子立新君”的事情,就必定会牵扯到贵族间的权力斗争,晋国也不例外。当各方势力角逐其中时,晋国岂有不乱之理?而当时争夺晋国权力的,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中军将”赵盾,他意图主导“立新君”之事。

那么,赵盾的“第一选择”为何是公子雍?他又为何临时变卦,改立尚幼的夷皋为晋灵公?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来分析一下这个十分精彩的“晋国改立太子事件”。

赵盾手握砝码,欲将之添给公子雍

我们都知道,公子雍此时正在秦国任职。

笔者认为,赵盾用“秦,旧好也”作为拥立公子雍的理由,实在是有些牵强。表面上看,立公子雍为太子,可以拉拢秦国,使之成为晋国的后援。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

此时的秦国已今非昔比,“秦晋之好”亦早已不复存在,晋、秦两国就算还没有“水火不容”,但也因为“崤之战”而彼此征伐多年,也就是说,晋、秦两国的情义,早已因战场厮杀而消失殆尽,何来“旧好”之有?

可见,赵盾此举是别有用心的。

众所周知,赵盾是赵衰之子,而赵衰又是跟随晋文公流亡的人。晋文公当年靠赵衰等“从亡者”的护送和扶持,才得以顺利回国即位。在笔者眼中,赵盾拥立公子雍的行为,似乎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他欲效仿自己的父亲,借此来巩固自己在晋国的地位。

晋国改立太子事件——赵盾发迹史上的里程碑

《赵氏孤儿》赵盾剧照

如此看来,拥立太子就能确保自己在太子即位后,将跻身于执政集团中——这个道理不仅赵盾明白,他的竞争对手也了然于心。正因如此,“中军佐”贾季提出了“立公子乐”的方案,他的理由是公子乐的母亲曾“一女侍奉二夫”——她侍奉过晋怀公和晋文公,所以“立公子乐”能得民心。

赵盾以“辰嬴贱”的说法,驳斥了贾季,并围绕着“公子所处国家能否作为晋国的支援”——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展开了论述,最终强势地“一锤定音”,中止了讨论,并派先蔑、士季到秦国迎回公子雍。当然,贾季也不甘示弱,他派人去陈国召回公子乐。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赵盾竟然派人去杀掉了公子乐。可见赵盾的心狠手辣,他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可以毫不手软地除掉自己的敌人。

笔者认为,赵盾之所以如此之快的“下了狠手”,并不是因为公子乐有多大的威胁,而是因为赵盾正好可以借此事件,向贾季“开火”。

赵盾和贾季之间的仇恨,始于二人争夺“中军将”的职位,这得从“夷之蒐”说起。

“夷之蒐”的前因后果

“六年春,晋蒐于夷,舍二军。使狐射姑将中军,赵盾佐之。”——《左传》

由此可以看出,在“夷之蒐”前,晋国的军制是五军。“箕之战”中先轸战死,而后又接连死了四个卿,所以晋襄公舍弃了二军,恢复了晋文公早年所创的三军制度。此时,赵盾的职位是“中军佐”,而贾季却是更高一级的“中军将”。

那么,这二人究竟是如何上位的?赵盾又为何可以逆转形势,成为“中军将”?

我们先来看看“夷之蒐”前的情况。

笔者认为,晋襄公舍弃二军的做法,看似是因为晋卿接连死亡而作出的调整,但实际上,更大的可能性是,晋襄公想要以此举,来削弱晋国贵族过于强大的势力。

很显然,光削弱还不够,晋襄公还想趁此机会,将自己的人马“空降”于晋国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

笔者分析《左传》中的记叙,得出了结论:原本晋襄公心目中“中军将”、“中军佐”的人选,并非是贾季、赵盾,而是士縠、梁益耳。不仅如此,他还想提拔箕郑父和先都。

那么,提拔箕郑父和先都,是我们都可以理解的,因为此二人在晋文公“清原之蒐”时,已分别任“新上军佐”和“新下军佐”,所以,晋襄公提拔他们的行为可谓是“名正言顺”。

然而,士縠和梁益耳并未出现在“五军”或“三行”的名单中,此时晋襄公贸然提升二人至中军高位的做法,实在令人费解,也不易被其他人接受。由此,可以推论出,这二人必是晋襄公的心腹。

果不其然,晋襄公立马就遭到了反对。试想,如果晋襄公大权在握,那么即便有反对的声音,他也大可不必去理会。然而,我们都知道,晋襄公自即位以来,就未曾掌握实权。所以,他只能向反对者低头了。

反对者不是别人,正是晋国两代“中军将”的后代——先克。

先克的反对意见只有一句话,却是冷漠无情又极有分量的——“狐、赵之勋,不可废也”。由此看来,晋襄公似乎已别无选择,他只能照办,将“中军将”和“中军佐”的人选,改成了贾季和赵盾。

这个场面,仿佛是“昨日重现”,让我们回忆起了当年先轸的强势和晋襄公的懦弱。虽然此时不同往昔,晋襄公对面的人由先轸变成了先克,但可悲的是,晋襄公这对先氏祖孙的意见,都只能照单全收。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晋襄公贵为一国之君却无法亲自任命人员的无奈。自此,贾季和赵盾成功上位。

晋国改立太子事件——赵盾发迹史上的里程碑

《东周列国春秋篇》赵盾剧照

我们再来看看,赵盾超越贾季,成为“中军将”的原因。

此时,晋国发生了“阳处父易中军事件”。我们都知道,贾季成为“中军将”不过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要再次“易中军”,这个事件真的是由阳处父主导的吗?

笔者认为,阳处父向来“听话”且“鸡贼”,如果要追溯“易中军”的源头,那一定在晋襄公的身上,也就是说,此事必然是晋襄公的意思,阳处父只不过是执行者而已。

此后,赵盾坐收了“渔翁之利”,他仅仅是因为阳处父与自己家族的关系好,才有机会在阳处父的主导及推荐下,正式担任“中军将”。

而此时被撤掉的贾季仍然在晋国,对于赵盾来说,这自然是如芒在背。赵盾意识到必须要有进一步的行动,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因此,晋襄公去世后,“立公子雍”就成了赵盾现阶段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赵盾扫清障碍,走上了专权之路

赵盾和贾季的矛盾,由于赵盾杀掉公子乐而进一步升级。

“贾季使续鞫居杀阳处父。”——《左传》

一方面,贾季失去了公子乐这最后一张“王牌”,他的报复行动便随即展开。此时晋襄公已死,贾季自然要先杀掉“易中军事件”的“替罪羊”阳处父,而“阳处父之死”,则代表晋国国君势力已然全面瓦解,自此,晋国进入到大夫专权的时代,由《左传》中的“侵官也”,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另一方面,由于贾季指使续简伯杀掉阳处父,那么赵盾的报复行动,自然也就先针对“替罪羊”续简伯。而在续简伯被杀后,晋国已经没有了贾季的容身之处,他只能逃往狄国。

此时,赵盾的做法出人意料——他派人将贾季的一家老小一并送往狄国。

笔者认为,赵盾之所以没有赶尽杀绝,一方面是表明自己的态度——“贾季你再也别回来了”;另一方面是考虑到贾季是狄人,如果杀掉贾季全家,一定会牵动狄和晋国的关系,此举是为避免节外生枝。

对赵盾来说,他先前提出立公子雍,也只有贾季与他抗争,现在贾季出逃,那么专政的阻碍已经被他铲除,也就是说,赵盾独揽大权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晋国改立太子事件——赵盾发迹史上的里程碑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灵公剧照

赵盾已派先蔑、士季前往秦国迎回公子雍,不料此时却“杀出了”晋襄公的夫人穆赢——她“日抱大子以啼于朝”,以致“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逼”。

表面上看,穆赢用“日啼”改变了赵盾“立公子雍”的决定,而且《左传》中用“患”和“畏”说明了赵盾和晋国大夫都怕穆赢。但仔细想想,赵盾立夷皋为晋灵公的原因,真的是《左传》中所描述的那样吗?

笔者认为,赵盾并不畏惧穆赢,而他放弃公子雍、改立夷皋,有他自己的打算。

说他不畏惧穆赢,是因为穆赢并没有让人畏惧的理由。我们都知道,穆赢的夫君晋襄公在世时就没有什么实权,更何况现在晋襄公已经去世,穆赢还能依靠什么?秦国吗?晋、秦两国的关系已经破裂,双方征伐不断,就算穆赢是秦国人,她又能掀起多大的波澜?而且在穆赢啼哭之时,根本没有任何大夫为其发声。由此可见,穆赢完全是因担心自身与太子的安危才“日啼”的,并不是在恐吓谁,她“日啼”也是因为确实没有其他办法了。这对于心狠手辣的赵盾来说,并不是什么威胁。

在笔者看来,赵盾之所以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是因为此时晋国朝中已经没有任何反对他的势力了,那么就没有必要为了公子雍,把秦国的势力拉进来。也就是说,赵盾在独揽大权的情况下,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抛弃公子雍和他背后的秦国势力。

对赵盾来说,与其立公子雍,还不如立年幼的夷皋。正因如此,他背弃了已经前往秦国的先蔑和士季,改立夷皋为晋灵公。从他之后的举动——待秦军护送公子雍出发后,他出兵痛击秦军,也可以看出他的真实想法。

至此,赵盾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巩固了自己“中军将”的地位,可谓“一箭双雕”。此次“晋国改立太子事件”,也成了赵盾发迹史上的里程碑,从此,他走上了“集晋国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专权之路。

上一篇

中国历史上二十个末代皇帝的人生结局

下一篇

截然不同的两次绵竹之战:一次不战而降,一次张飞后人壮烈殉国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