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截然不同的两次绵竹之战:一次不战而降,一次张飞后人壮烈殉国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截然不同的两次绵竹之战:一次不战而降,一次张飞后人壮烈殉国
收藏 0 0

今天讲一讲发生在绵竹之战期间的故事,相关人物分别为黄忠、魏延、李严和诸葛亮。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截然不同的两次绵竹之战:一次不战而降,一次张飞后人壮烈殉国

刘备大军节节胜利,刘璋派人前往汉中向张鲁求援。马超主动请缨,要求率部前往葭萌关攻打刘备。张鲁大喜,拨给马超两万兵马。由于庞德卧病在床不能随行,马超便带着马岱启程。

截然不同的两次绵竹之战:一次不战而降,一次张飞后人壮烈殉国

就在马超赶往益州期间,刘备派遣黄忠和魏延向绵竹发动进攻。得知黄忠等人前来,绵竹守将费观命李严出城迎战。在双方首次的交锋中,李严与黄忠单挑了四、五十个回合难分胜负。诸葛亮连忙下令鸣金收兵。

截然不同的两次绵竹之战:一次不战而降,一次张飞后人壮烈殉国

此战结束后,黄忠追问诸葛亮为何鸣金。诸葛亮解释说,李严武艺高强,只能智取,不可力取,决定来第二天的战斗中出奇制胜。

截然不同的两次绵竹之战:一次不战而降,一次张飞后人壮烈殉国

果然,在第二天的战斗中,黄忠再度出战李严时故意不到十个回合便诈败而逃。李严不知是计,紧追不舍,最终落入了诸葛亮的圈套。诸葛亮、魏延、黄忠率部将李严团团围住。诸葛亮表示,李严已深陷重围,如果不下马投降,被乱箭射杀。李严见状,只好下马投降。

截然不同的两次绵竹之战:一次不战而降,一次张飞后人壮烈殉国

战后,诸葛亮带着李严去见刘备,刘备对李严的归顺非常高兴,此举令李严很感动。李严主动提出返回绵竹劝降守将费观。刘备当即应允。回到绵竹后,李严在费观面前盛赞刘备仁德。费观被李严说服,开城投降。至此,绵竹之战以刘备的胜利而告终。

截然不同的两次绵竹之战:一次不战而降,一次张飞后人壮烈殉国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绵竹之战,在历史上确有发生。不过,作者却弄错了此战的时间。按照小说的描述,绵竹之战是在雒城之战结束后爆发的。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绵竹之战却是在雒城之战之前结束的。

截然不同的两次绵竹之战:一次不战而降,一次张飞后人壮烈殉国

据《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拿下涪县之后,刘璋部将张任、邓贤等人退守绵竹。不久之后,刘备便开始对绵竹发动攻击。为了增强防御,刘璋又调遣李严来到绵竹,负责此地的防御战。

截然不同的两次绵竹之战:一次不战而降,一次张飞后人壮烈殉国

不过,绵竹之战的结果出人意料,“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与李严一起投降的,还是时任绵竹令的费诗。绵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落入了刘备之手,这期间也并非发生小说所言的黄忠与李严单挑之事。

截然不同的两次绵竹之战:一次不战而降,一次张飞后人壮烈殉国

作为曹操入侵荆州期间才来到益州的李严而言,刘璋对这个外乡人显示出不同寻常的重视,将他任命为益州州治成都县的县令。益州争夺战爆发后,刘璋又将李严晋升为护军,全权负责绵竹防御战。这一切都体现出刘璋对于李严的器重。

截然不同的两次绵竹之战:一次不战而降,一次张飞后人壮烈殉国

那么,深受刘璋器重的李严为何会不战而降呢?这显然与当时益州地区存在的一支特殊的武装力量有关。这支武装被称为“东州军”,是由来自三辅、荆州及其它中原地区流民组成的。早在刘焉时期,这支队伍就曾经支持刘焉击败了在益州作乱的赵韪等人,为稳定益州局势做出巨大贡献。

截然不同的两次绵竹之战:一次不战而降,一次张飞后人壮烈殉国

不过,刘璋掌管益州后,东州军对于刘璋的态度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费观、李严等人为首的“东州军”骨干对于刘璋失去信心,认为只有刘备才能稳定益州。因此,李严才会不战而降,东州军也随之投靠了刘备。

截然不同的两次绵竹之战:一次不战而降,一次张飞后人壮烈殉国

与李严在绵竹不战而降相比,三国末期的绵竹也爆发过一次战争。镇守绵竹的将领并不像李严那样不战而降,而是死战到底,最后壮烈殉国。

截然不同的两次绵竹之战:一次不战而降,一次张飞后人壮烈殉国

这位绵竹守将便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据《三国志》载,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将邓艾率军穿过阴平小道,长驱直入,深入益州腹地。时任卫将军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部镇守绵竹。面对邓艾的诱降,诸葛瞻不为所动,率部与邓艾激战,最终与儿子诸葛尚一起壮烈殉国。

截然不同的两次绵竹之战:一次不战而降,一次张飞后人壮烈殉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诸葛瞻父子战死之外,张飞之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李恢之侄李球也在这场决定蜀汉命运的决战中战死。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上一篇

晋国改立太子事件——赵盾发迹史上的里程碑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