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初心莫负,历史没有“如果”之从克拉玛依到北京大学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初心莫负,历史没有“如果”之从克拉玛依到北京大学
收藏 0 0

初心莫负,历史没有“如果”之从克拉玛依到北京大学

王小甫,北京大学中国古代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民日报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方委员会首批专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古今大学问者之三重境界,其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的就是坐在我面前的这位戴着眼镜、平易近人的历史学者,王小甫老师。在他身上,不仅有当今教授之呕心治学的态度,更有阳光开朗、云淡风轻的行为风范。初闻王小甫老师是因为写本科论文,为了解回鹘族史而拜读了许多老师的文章。其中《回纥的文化成就》《从回鹘西迁到黑汗王朝》等文章对我帮助甚大。却不曾想,这位让我崇敬的学者此刻正坐在我面前,滔滔不绝地聊着他的求学经历。

初心莫负,历史没有“如果”之从克拉玛依到北京大学

从克拉玛依到北京大学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已从千疮百孔中逐渐走上正道。出生于百废待兴之际的王小甫,注定要经历时代的洗礼。童年的记忆除了小学隔壁军区文工团练习”雪山点头笑啰彩云把路开”的歌曲外,对王小甫产生关键影响的是小学班主任用自己的钱为他订购的《我们爱科学》和《少年文艺》两本杂志。也正是这一举动,在这个小学生心中种下了”成名、成家”的梦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盲流”波及到西南地区,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首当其冲成了”盲流”的牺牲区。还在上小学四年级的王小甫,于1963年秋随家人从成都迁至新疆塔城阿西尔村。但很快,以学习为光荣的王小甫,因”文革”的影响,在初中一年级后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当了两年知青后,十九岁的王小甫被招到克拉玛依当起了油田工人。

年轻气盛的王小甫依旧记得小时候的梦想,即使是辽阔的克拉玛依油田,也无法安放他渴望知识的心。下工之后,王小甫捧起书本,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林汉达的《西汉故事》以及四大名著,甚至是《辞海》都成为他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978年,”文革”结束后的全国统一高考,使这位仰慕学术权威的求学”苦行僧”,抓住了深入堂奥的敲门砖。

提到考取北京大学的经历,王老师笑笑说,虽然进入北大并非自己最初之愿,却也在冥冥之中。由于考虑到回油田工作,他当时更倾向于考理工科专业。但高考历史成绩被认为与志愿相关科目特别优秀,于是就在阴差阳错之中,从小崇敬学术研究的王小甫被北京大学中国史专业录取,正式开始了求学与治学之路。

初心莫负,历史没有“如果”之从克拉玛依到北京大学

新疆塔城县阿西尔小学1965年7月毕业班合影(前排左1为王小甫)

上一篇

每天一个公基知识点:“明朝时期知识点梳理”

下一篇

冯氏一家亲!冯族家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