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诸葛亮斩马谡,为何哭得死去活来?真相曝出,颠覆孔明形象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诸葛亮斩马谡,为何哭得死去活来?真相曝出,颠覆孔明形象
收藏 0 0

蜀建兴六年秋,北伐失利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回到汉中。这一仗诸葛亮第一次统领十万大军效命疆场,终于实现了自己隆中时代的“每自比管仲、乐毅”(《三国志·诸葛亮传》)的人生理想,但代价是惨重的。

诸葛亮斩马谡,为何哭得死去活来?真相曝出,颠覆孔明形象

第一次统率大军诸葛亮也和马谡一样没有经验,或者说两者都把战争想象的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诸葛亮认为曹真一定会被赵云拖住,即使拖不住,组织力量增援和集结足够兵力所需的时间也相当长;他没有想到曹真集结部队反攻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期,他没有想到赵云在箕谷被曹真的少数精锐虎豹骑击败,他更没有想到自己给予厚望的马谡会面对压力,“举动失宜”(《三国志·诸葛亮传》),导致全军崩溃。

诸葛亮斩马谡,为何哭得死去活来?真相曝出,颠覆孔明形象

诸葛亮竟然会被打得大败,还是被曹真,这可真是让一些孔明先生的铁杆粉丝气的捶胸顿足,其实他们并不了解战争,也不了解孔明先生。

先说战争。偶然性因素是战争区别于其他一切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但是很多人眼里战争是没有偶然性的,包括罗贯中。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把战争看成一个可以任自己安排的游戏,诸葛亮变成了一个傀儡师,而其他人都是诸葛亮的傀儡。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里刘备去东吴相亲,诸葛亮临走前给赵云的三个锦囊,那真是把赵云彻底变成傀儡要他散布消息就去造谣,要他骗刘备就骗刘备,算好了周瑜什么时候来他就什么时候来,真是壮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罗贯中就没想过即使按照他的逻辑,这当中出一点偶然性就全完了。比如,吴国太一看刘备双手过膝长得像猩猩,不喜欢怎么弄?比如,刘备年纪大了,孙夫人不满意了,还用周瑜?自己就可以把刘备宰了!不承认偶然性的存在,相信自己可以算无遗策的人,永远只能做个键盘侠而已,即使他是罗贯中。

诸葛亮斩马谡,为何哭得死去活来?真相曝出,颠覆孔明形象

再说孔明先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做了一系列让人唏嘘不已的事:上书自贬、赵云降职、王平受赏和最著名斩马谡。马谡是街亭失利的直接责任人,他被杀的原因已经有很多学者做过分析,综合起来,大家基本认同是诸葛亮秉承依法治国的理念同时为了平衡蜀汉政权内部的各方势力而处死了马谡。但是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再向前看一步,会发现马谡是替诸葛亮死的,而且这一点诸葛亮自己也很清楚,这也就是他流泪的根本原因。

因为马谡罪不至死!打了一场败仗而已,如果这就要杀,一辈子打败仗刘备岂有活路?而且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历代名将,可能除了韩信等极少数以外,没有一个没打过败仗的,岂不是统统要杀?况且打了败仗死了人也是一种经验,总结经验才能再战,这样杀了岂不是白败了。而且,论起责任诸葛亮才是这次北伐的主帅,马谡只是前线指挥官,兵败至此孔明先生的责任最重。

诸葛亮斩马谡,为何哭得死去活来?真相曝出,颠覆孔明形象

诸葛亮自己也知道,所以回到汉中之后,他立即上表后主刘禅:“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这里面说的关于街亭失败诸葛亮的罪名是“违命之阙” (《三国志·诸葛亮传》),他违背的是刘备的遗命,因为刘备对马谡有过遗命:“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马谡传》)

诸葛亮斩马谡,为何哭得死去活来?真相曝出,颠覆孔明形象

这就非同小可。这意味着诸葛亮是违背先帝遗命,违背群众意见启用的马谡,同时也意味着诸葛亮用马谡导致街亭之败,惹怒了几乎所有人,也就是说诸葛亮犯了众怒。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杀马谡,只是自己给自己降职,然后权力如故,无论如何是无法服众的。大家嘴上不说,心理也要鄙视他。

马谡是聪明人,虽然在战场上没有经验,但是他在蜀国政坛上摸爬滚打多年,对于诸葛亮感情极深,所以自从街亭失败之后,他就准备要死,甚至写好了遗书:“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三国志·马谡传》)。马谡的意思是街亭之败的锅我去背,为了丞相的大志,我马谡献上自己的人头,平息众人的怒火,帮助丞相继续稳住蜀国的局面。

诸葛亮斩马谡,为何哭得死去活来?真相曝出,颠覆孔明形象

诸葛亮和马谡之间存在某种特殊关系,从马谡后来说的那句“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的话中,可以模糊的推断出马谡已经私下里认诸葛亮做了“干爹”。

不仅如此,马谡在遗书里还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遗志,他将继续为了诸葛丞相“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而拼搏,希望自己视若父亲的诸葛亮予以照顾。这段话说的很感人,里面用了一个典故:当年舜帝让鲧治水九年不成,最后杀死鲧改派鲧的儿子禹治水,最后成功,舜也禅让位子给禹。面对生死之交临死之前托妻献子,孔明先生岂能不哭。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失误面前,作为领导,诸葛亮不但不积极承认错误,主动承担责任,反而极力的加以掩饰和推卸,甚至翻脸不认帐。这种凶残冷血的做法,既反映出了诸葛亮深谙官场厚黑之道,同时也暴露出了他作为杰出政治家的思想狭隘性和时代局限性。官场上的患得患失,这正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的根本症结所在。

上一篇

司马懿死也没想到?曹操生前留了一手狠招?最终亡了司马子孙的国

下一篇

没有这个人,鸦片战争后日本也沦为西方猎物?为何他29岁被处极刑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