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即使没有“三家分晋”,晋国也不可能统一天下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即使没有“三家分晋”,晋国也不可能统一天下
收藏 0 0

晋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晋国的首任国君是唐叔虞,早先的晋国并不强大,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

晋国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晋国称霸一个多世纪,但是盛极必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晋国最终消逝在历史的滚滚长河里。

即使没有“三家分晋”,晋国也不可能统一天下

假如没有“三家分晋”,晋国能一统天下么?事实上,即使没有“三家分晋”,晋国也不可能一统天下,因为晋国的分裂不可避免,这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的记载“晋桓、庄之族福,献公患之。士蔫曰:去富子,则群公子无谋也已。公曰:尔试其事。士蔫与群公子谋,潜富子而去之。次年,士蔫又煽动群公子,使杀游氏二子。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

晋国是春秋时期最早一个“礼崩乐坏”的国家,自“曲沃代翼”之后,晋国内乱不止,出现了“晋无公族”的现象,这种情况下,晋国统治者不得不任用士卿,这也导致了后来“晋国六卿”的现象,为后来“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

即使没有“三家分晋”,晋国也不可能统一天下

自晋文公以来,晋国任用的三军士卿多为外姓和远支宗族,这种情况使得晋国能从内讧中走出来,迅速强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晋国没有公族消耗,加上军政一体的政治制度,使得晋国在春秋时期持续不断的称霸。

《春秋左传注,隐公八年》记载,先转食邑于原,因称原轮;先且居封于霍,称霍伯;毕万封于魏,以魏为氏;荀氏食邑于荀,以荀为氏;狐射姑封于贾,因称贾季;韩万食邑于韩,以韩为氏。

这种异姓的分封制与周王朝的异姓诸侯分封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得异姓卿族掌握了大量的晋国土地,增强了卿族的经济实力,削弱了公室的实力。

即使没有“三家分晋”,晋国也不可能统一天下

晋国军权在此之前是掌握在公室手中,如晋献公时期,晋国只有上下二军,由晋献公掌上军、公子申生掌下军,从而实现晋君对军队的有效控制。但六卿设置以后,六卿成为军队的统帅,加之军队的主力是由卿族子弟组成,因此变相的将国家性质的军队转化成卿族的私兵,六卿掌控军权也使得晋君失去了军队的控制权,以晋君为首的公室公族被进一步削弱。

相反的,以六卿为代表的卿族控制了晋国军政大权。尽管不同的卿族间存在的利益纠纷,但在削弱晋君权力的问题上,其立场是统一的,使得六卿成为当时晋国最强大的政治力量。

六卿制度的变异造成正卿(中军将)与执政大臣合而为一,这就逐渐造成臣权凌驾于君权,自赵盾弑灵公后,正卿的权力凌驾于君权之上,君臣秩序失范,这对周王室统治的思想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支柱给予沉重打击。

即使没有“三家分晋”,晋国也不可能统一天下

晋文公与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智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六卿制度稳定后,六卿在各自采邑实行独立统治,自行任免官吏,招募军队,从基层瓦解了晋君的统治,这时候的六卿已经从晋卿转化为各自采邑的君主,名义上与晋君保持着君臣名分。而随着六卿的发展不同,实力差距的拉大,新的兼并战争也不可避免,最终剩下赵、魏、韩三氏,三家分晋的态势最终形成。

晋国的分裂不可避免,实际上晋国自“曲沃代翼”后,内乱不止,王室内讧削弱了公室的力量,为了巩固统治,晋文公时期改革军制,任用外姓和远支宗亲,导致后来士卿力量壮大,削弱了晋国国君的利益,晋国士卿之间也是斗争不断,最后韩赵魏三家取得胜利,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让周天子分封自己为诸侯,晋国消亡。

即使没有“三家分晋”,晋国也不可能统一天下

春秋晚期正是历史上政治变革的重要时期,政治改革成为了主旋律,晋国虽然实力强大,但是并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外部晋国有秦楚齐三个对手,内部晋国王权旁落,士卿掌握大权,内斗不断,想统一确实太难,也不太可能。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作者,本文不尽之处请指正。

下一篇

说一说同治帝的四位皇贵妃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