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可怜并非大姐的才女张爱玲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可怜并非大姐的才女张爱玲
收藏 0 0
可怜并非大姐的才女张爱玲

文学奇女张爱玲与中国共产党同一年诞生,1995年9月(75岁)逝世,应算我们这茬人的祖辈了,可在我心目中,她就像一位“高处不胜寒”的大姐。奇怪,何以生出这种分明是“越辈高攀”的感觉、感情?

对张爱玲的了解,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思想解放运动。此前,一直以为她与鲁迅的兄弟周作人差不多,整个一“孤岛时期”的“汉奸文人”。文学解禁之后,真切地读到她的散文和言情小说,才渐渐转变印象,给她摘掉了那顶可怖的“帽子”。这么多年以来,每遇有关她的新版本著作或是传记问世,我都要认真拜读,借以增进对她的了解,逐步走近她的心灵。

她天资聪颖,5岁就读白话小说,7、8岁看《西游记》《红楼梦》并开始写小说,11岁时即正式公开发表了处女作《不幸的她》。11岁啊,天才,神童!当然,天才、神童绝对不完全是天生的,她还需要一定的土壤与摇篮。幸运的张爱玲有一个较好的家庭环境,她的爷爷张佩纶是李鸿章的东床佳婿,尽管清朝被推翻了,可她祖父母的万贯家财尚存,可供她藏在深闺读小说想心思。如果与吾辈一样生在贫苦农家,儿时不仅无书可读,即便有书,也没有时间让你“读闲书”——赶快提起竹篮寻猪草、捡柴伙去。

她也有不幸。父亲张廷重身为晚清遗少,纨绔子弟,游手好闲,“五毒”俱全;母亲黄逸梵是李鸿章的远房外孙女、清末提督黄翼升的孙女,接受的是新式教育,充满蓬勃的朝气,因不满张廷重而在张爱玲刚四岁时就离家出洋。父母的分手,母爱的阙如,给小张爱玲心灵带来无尽的创痛,她唯有躲进孤独的秋千院落含泪舔伤,钻入言情小说的虚拟世界寻求慰藉。是风靡一时的《紫罗兰》、《红玫瑰》等长期与她为伴,是鸳鸯蝴蝶派小说滋润了她因失爱而干凅的心田。岂知,这些“香伴”在给予小张爱玲安抚、滋润的同时,却也一步步成就了小主人的文学创作之路。 父亲终于娶回了后母,破碎的家、白眼的后妈让她更寒心,给她的伤痛也更深。然而,瘦弱得几近狂风中的小草的小张爱玲,恰因此而写出了她的处女作。《不幸的她》发表后,她慢慢地完全脱尽少女的纯真浪漫,早早地渐渐生出大人才有的冷峻理智,由此,她成了一位满腹忧愤的小大姐。

张爱玲19岁时,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伦敦大学,因战争而持成绩单改入香港大学。她立志“做一个特别的人,做点特别的事”。学业被战乱中断,她做了一段时间的“大学堂临时医院”看护。伤病、生死,呻吟、恐惧,孱弱的生命痛苦地演绎,一一映入她的眼帘。香港终于沦陷,被迫回到上海。此时的上海堪称东方巴黎,上海的文学也充满了灵秀之气,与纤敏而内韧的大学生张爱玲正相契合。鱼儿一跃入水,顿时犁出片片涟漪。曾在香港练就一手漂亮英文的她,即为英文月刊《二十世纪》写稿。就是发在《二十世纪》上剖析中国人心态世故的一系列文章,带着文章作者张爱玲进入了鸳鸯蝴蝶派老作家周瘦鹃的视野。周瘦鹃将她的《沉香屑》刊上《紫罗兰》,也将张爱玲推向上海文坛!

第二年,张爱玲向柯灵投稿,其小说《心经》登上《万象》。11月,其小说《封锁》发表于《天地》,被誉为“近年来最佳之短篇小说”。她文思泉涌,四处发稿,名刊《杂志》连篇累牍推出她的作品,使她进入创作高峰。《杂志》乃汪伪文人操纵,对此,张爱玲全然不管不顾。她想,我又不问政治不写政治,任你是谁办的刊物,只要发我的作品就成,典型的“不管白猫黑猫,逮得着老鼠就是好猫”。现在看来,那年代信奉或默行“白猫黑猫”论的作家还真不少,而且恰恰是他们,取得了骄人的创作成就,除了她,还有沈从文、钱钟书等。历史的淘汰是无情的,正因历史的眼光太挑剔,它可不管你顺潮流还是“逆潮流”。

张爱玲大获成功!她以擅长写心灵写女人,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无可争辩的一席之地,她以《金锁记》等小说和“流言体”散文而博得几代读者的亲睐亲近,以至我们这些孙辈竟“没大没小”地把她当成了“清高奇才”的“大姐”。

由张爱玲的从文之路可见,她的生活布满了不幸,而其事业却一路顺风,尽是幸运,每到关键时刻总有“贵人相助”。不幸给了她痛苦和伤心,幸运带给她成功及快乐。不幸和伤心丰富和深化了她的心灵与生活积累,而正是奥博的心灵与生活积累,才造就了她的文学功底,使得她全凭过硬的作品赢得“贵人”的发现与拔擢。因此应该说,是不幸的生活给她“便捷”地带来了幸运与成功。当然,她的屡遭不幸而屡屡进击,以一弱女子之身而愈伤愈勇,毕竟是“幸运”前来眷顾的“准备”和条件,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后生,我们最为佩服她的,不也在此?

上一篇

老照片:古巴革命英雄,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都极富魅力

下一篇

韩信被吕雉杀害后,萧何对着其尸体,说出了一句肺腑之言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