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蒋介石评价孙立人“训练部队很好,不过打仗不行”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蒋介石评价孙立人“训练部队很好,不过打仗不行”
收藏 0 0

来源:清風明月逍遥客

孙立人,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在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毙敌2000余,孟拱河谷战役 击毙日军12000余 ,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攻克八莫、南坎、老龙山、南巴卡、新维、腊戍、乔美等地,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 ,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 丛林之狐 “、”东方隆美尔”的美称。

蒋介石评价孙立人“训练部队很好,不过打仗不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1942年初,日本攻占马来西亚后,开始攻打缅甸。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 英属印度 ,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府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 滇缅公路 。此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 杜聿明 为代理司令长官,由 中缅印战区 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仁安羌大捷就发生在中国远征军的第一次远征期间。

蒋介石评价孙立人“训练部队很好,不过打仗不行”

1945年4月5日,日军发起大举进攻,被包围的英军不愿油田落到日军之手,开始炸毁仁安羌油田。日军第33师于15日夜击破英军占领宾河大桥及北岸要点,切断了英军往北的退路。而同时,日军第214联队主力强渡因河,于16日在仁安羌东北端一处三岔路口将英军截住,切断了英军南撤的退路。

1945年4月16日,史迪威令孙立人解救被困英军,随派新38师刘放吾团前往解救。17日,113团与敌遭遇,设伏诱敌,首战告捷。4月18日拂晓,113团发动进攻,一举肃清宾河北岸日军,夺回宾河大桥,而南岸多次进攻遭挫。4月19日拂晓,改变进攻策略分由宾河大桥和老渡口,秘密渡河成功,经过激战夺取了油田制高点,成功解救出被围的英军及传教士、记者等7000多人,击毙日军1200多人。

蒋介石评价孙立人“训练部队很好,不过打仗不行”

仁安羌大捷,是一个闻名世界的战役,以一个团的兵力击败了日军一个师团,解救出了被困的英军,是“二战”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所得的荣誉,是盟军在第一次缅战中惟一的大胜仗,同时更是一个奇迹。

然而,蒋介石却曾当面评价孙立人,说他“对于训练部队很好,不过打仗不行。”

蒋介石评价孙立人“训练部队很好,不过打仗不行”

孙立人带领的新38师当时实际上都是一些“新兵蛋子”。这些四川人是被招募来做税务官的。但是训练仅仅一个多月的税务团,后来被紧急调往缅甸战场。这些税务官反而在缅甸战场成了主力,说明孙立人训练部队还是有一套办法的。

然而事实上仁安羌一役,新38师113团参战官兵数目约800人,被困仁安羌的有英军4000余人、传教士数人,敌方是日军33师团214联队(缺第一大队)的约2800人。

数千英军非如通常所描述的那般坐等救援,而是与113团并肩作战。被困的英缅军军团长史利姆回忆,仁安羌作战时,“我就将我在平墙(北岸)这边的所有炮兵、所有可以用的坦克都拿去支持孙的攻击。”孙立人遂临时接任英军装甲旅司令官,指挥坦克支援作战。中英联军在数量上处于优势,因而“与其说是日军包围英军,倒不如说是中英联军自南北两面夹攻日军、包围日军。”

蒋介石评价孙立人“训练部队很好,不过打仗不行”

孙立人在战后曾称,此役“击溃十倍于我之敌人,解救十倍于我之友军”,这是不实之词。

日军方面,并不承认此役战斗失败。按日方战史的记述,19日“宾河以北之敌为掩护主力撤退,不仅不放松攻击,反而增强了兵力,好像是中国军的一部(新编第18军一部约1000名)来援。20日拂晓,由于先后到达的原田、荒木两部队参加战斗,宾河以北之敌又丧失战意,未做抵抗就撤退了,至此,第33师团的仁安羌战斗胜利结束。”

以上来自日军的说法,自难免有粉饰之意,但日军未在此役遭受重创,仍是确事。

战后,国民政府的对外宣传,将重心放在了“敌遗尸1200具,解英军7000多人之危,救出驮马1000多匹,美国教士与新闻记者500人”这样一种统计数据之上。

不过,宣传归宣传,国民政府的内部总结,并未肯定“仁安羌大捷”,而将重点放在了反省上面。也就是说,孙立人抗命出师,虽得小胜,但牵累大局,对国民党军队在缅甸的溃败起到了加速作用。

上一篇

骑马被摔,接骨错位,变成跛子皇帝:咸丰

下一篇

爱新觉罗大都改成了什么姓氏?快看看你身边有皇族后裔吗?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