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收藏 0 0

西汉初年,除了汉惠帝以外,最尴尬的皇帝应该是算是汉景帝了。汉景帝的爷爷汉高祖有庙号,汉景帝的父亲汉太宗有自己的庙号,汉景帝的儿子汉世宗也有自己的庙号,唯独夹在中间的汉景帝没有庙号。汉景帝没有属于自己的庙号,说明汉朝后人并不完全认可他,认为汉景帝的功劳不足以上庙号。汉景帝虽然也是一代明君,不过有时候做事确实不如汉文帝。汉景帝相对来说是一个寡恩少情、腹黑的帝王。汉景帝寡恩、薄情的特点在对待自己的恩师方面体现地淋漓极致。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晁错在汉文帝时代已经成名,号称“智囊”,他和贾谊是两大著名天才。晁错和贾谊也是汉文帝精心挑选出来,留给自己儿子的优秀人才。可惜的是贾谊英年早逝,晁错成为汉景帝身边唯一一个顶级人才。汉文帝时期,晁错就进入汉景帝的太子府成为汉景帝的首席老师。汉景帝在晁错的熏陶之下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帝王。汉景帝登基之后,晁错有了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汉景帝提拔晁错为御史大夫,虽然晁错头上还有一个丞相,但是由于汉景帝的恩宠,晁错实际上已经是丞相。汉景帝初年的国家大政方针都由晁错制定并参与执行。汉景帝初年,汉景帝和晁错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削藩”上。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晁错的“削藩令”遭到了刘氏诸侯国的强烈反对。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赵王刘遂、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发动叛乱。吴楚七国为了师出有名,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帜。从七国的口号来说,“清君侧”的目标非常明显,就是针对晁错。所以有人把七国的口号总结为“清君侧、诛晁错”。面对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一方面任命周亚夫为太尉,镇压七国叛乱;另一方面在袁盎的建议下诛杀了自己的恩师晁错。可怜的晁错穿着朝衣被直接腰斩于东市,而且被诛灭全家。汉景帝斩杀晁错的行为,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吴楚叛军的攻势依然猛烈。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晁错做了汉景帝的替罪羊,汉景帝冤杀了晁错。以汉景帝的聪明才智他会看不到吴楚七国“清君侧”的旗号,只是一个幌子吗?如果汉景帝看不出的话,他不可能成为一代明君,也不可能开创文景之治。既然汉景帝知道“清君侧”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还要诛杀自己的恩师呢?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有一定政治才能的人可以看得出吴楚七国“清君侧”的口号只是一个幌子而已,但是广大老百姓却不一定看得出来其中的深意。许多人的想法很简单,确实是晁错逼得七国叛乱,他们起来诛杀晁错也非常正常。如果出于这个方面考虑,许多人有可能会同情吴楚七国。虽然“清君侧”只是个幌子,毕竟吴楚七国把矛头对准的是晁错而不是汉景帝。因此,不少人依然对吴楚七国抱有一定幻想。在当时泥沙俱下的环境下,有人在观望、有人在暗地里藏着、有人蠢蠢欲动,这时候汉景帝看不出谁是敌、谁是友。只有让吴楚七国的真实目的暴露在所有人面前,才能真正看清谁是敌、谁是友。在这种情况下,汉景帝已经有了诛杀晁错的想法。只不过汉景帝不愿意背上欺师灭祖的恶名。袁盎提出来用晁错的人头换取吴楚七国退兵的想法之后,给了汉景帝一个绝佳的借口,得到了汉景帝的支持。汉景帝在东市将晁错腰斩。事实证明,晁错的人头根本没有使得吴楚七国退兵,只换回了一句:我已为东帝。虽然晁错的死没有使得吴楚七国退兵,却将吴楚七国的险恶用心彻底公诸于众。天下所有人都知道吴楚七国是彻头彻尾的造反,他们要诛杀是皇帝,而不是所谓的仅仅诛杀晁错。晁错被杀之后,吴楚七国的旗帜就已经倒地,许多持观望态度的人转而支持中央政府,老百姓也不愿意为吴楚七国卖命。汉景帝用晁错的人头,换得了天下民心归附,为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奠定了重要基础。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晁错本身的思想偏重于法家,晁错本人行事也偏向于法家。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他自然会把自己的法家思想灌输到汉景帝身上。从汉景帝日后的行事风格来看,确是颇具几分法家风采。晁错将权术教给了汉景帝,却不知道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只有帝王才能真正掌握权术。汉景帝学会权术之后,晁错的位置就显得有些尴尬。晁错虽然一心一意为汉景帝卖命,却引得汉景帝的猜疑。所以有人说,即使没有吴楚七国之乱,最后汉景帝也有可能杀掉晁错。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最终也被腹黑的汉景帝整死,立下战功的魏其侯窦婴也间接被汉景帝的权谋害死,就连皇长子刘荣也被汉景帝直接害死。吴楚七国之乱给了汉景帝提前杀死晁错的理由,汉景帝在深知晁错无罪的情况下残忍的杀害了晁错。其实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来,汉景帝确有杀晁错之心。如果汉景帝杀晁错真的是为了让吴楚七国撤军,完全可以降低杀晁错的范围。但是,汉景帝在杀晁错的时候却下了两条命令。第一条腰斩晁错,第二条诛杀晁错全家。腰斩是一个非常残忍的死法,如果汉景帝真的是被逼得不得不杀晁错,完全可以给晁错一个体面的、不那么痛苦的死法。如果只是为了打倒“清君侧”的旗帜,斩杀晁错一人即可,没有必要诛杀晁错全家。一般得是犯了滔天大罪的人才能“享受”这种待遇,显然晁错不应该“享受”这样的待遇。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晁错的死也和晁错自己的性格有关系。晁错崇尚法家,而且晁错本人性格“峭直刻深”,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冷峻耿直、苛刻、不世故圆滑。这样的性格使得晁错树敌太多,得罪了不少人。晁错曾经为了自己方便把太庙的墙挖了一个大洞,结果引得丞相申屠嘉大怒。由于汉景帝的包庇,申屠嘉没有杀掉晁错,最终气得吐血而死。晁错除了得罪申屠嘉之外,还得罪了魏其侯窦婴、袁盎等人。当然由于汉景帝过度恩宠晁错,也引得不少嫉妒。许多大臣或者出于私恨,或者出于嫉妒,把矛头全都指向了晁错。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以后,汉景帝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汉景帝只有团结朝堂大多数人,才能集中力量对付吴楚七国。怎么样才能把人心集中起来呢,汉景帝想到的办法是杀掉引起公愤的晁错。杀掉晁错一是可以拔出大家的“公敌”;二是让大臣清楚晁错死了以后,大家都有机会。

汉景帝明知诛杀恩师晁错,七国并不会罢兵,为何还要将其腰斩?

造成晁错死因的直接原因则是袁盎的谗言。晁错和袁盎两个人是死对头,晁错曾经大力打压过袁盎。当时晁错正在势头上,面对晁错的打压,袁盎也只能忍气吞声。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以后,汉景帝重新启用袁盎,袁盎有了报复的机会。于是袁盎建议汉景帝说:“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谪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汉景帝接受了袁盎的建议,让袁盎秘密行事。十天后,庄青翟、张欧等人上书弹劾晁错,晁错最终被腰斩于东市。

晁错之死其实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晁错是典型的法家代表人物,晁错行事方式也和法家一样。当时社会主流的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朝堂上大部分大臣也都是黄老思想的坚决维护者。虽然这个时候儒家、法家思想也开始抬头,但是仍是黄老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汉文帝时期,贾谊就曾经挑战黄老思想,结果被逼得郁郁而终。汉景帝时期,黄老思想已经开始势微,但是其他思想想占据主导地位也绝不可能。汉景帝登基之后,晁错开始使用法家的一套思想治理国家。众多大臣反对晁错,一方面固然由于晁错的性格,另一方面源于治国理念的不同。保守的黄老思想派,看不惯事事有为的法家。汉武帝登基之时,也希望立即改变无为而治的状态,实行大有为政治。一直到秉持黄老思想的窦太后去世之后,汉武帝才得以实行大有为。

智囊晁错一生忠于大汉,忠于汉景帝。如此忠于汉景帝的晁错,最终却被汉景帝以残忍的方式杀害不免令人唏嘘。

上一篇

鲜为人知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实情:晚清奇案内幕

下一篇

揭秘!朱元璋不花一分钱就能养兵百万,可为何崇祯却无钱发军饷?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