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民国法统有两个来源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民国法统有两个来源
收藏 0 0

进入20世纪后,中国最重要的一个政治与历史变革,就是结束帝制,走向共和。但是帝制结束了,并不代表革命者就可以马上建立一个新制度,走向共和。

民国法统有两个来源

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推翻帝制之后,共和国的正当性,或者说法统从哪儿来?

什么是法统

先说说什么叫法统,法统可不仅仅是个西方政治学概念。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政治秩序要想稳定,都必须要讲究法统,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比如,《论语》里讨论如何治理国家时,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正名”,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分不对头,做事情就师出无名,搞不定。

这个正统的名分,其实就是法统,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最基本的共识,让各种政治活动都有了连贯统一的名义,国家秩序才能成立。

在中国古代,法统归皇上,所以政治活动最根本的名义都从皇上而来。到了现代的共和国,就要以人民的名义了。

但人民的名义有一个麻烦,你得听听人民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你不可能真的把几千万、几亿的人民张罗在一起开个会,这事根本没办法操作。所以得有人作为人民的代表,来代表人民的名义。

那么问题就来了,谁有资格代表人民呢?这些代表们发生争执的时候,又该听谁的呢?所以肯定不能简单地说“以人民的名义”,必须先得找到所有人都认账的共识。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非得要有共识?都已经革命了,把旧制度一把火烧了不就行了,哪有这么复杂。但是,一把火烧掉之后日子还得过,要过日子就得有一定的规则。要让大家对规则都认账,这就是最基本的共识。

那怎么才能建立一个规则让大家全都认账呢? 那就是宪法,只要大家都认这个宪法,发生争执的时候,就有公认的解决争议的规则,不至于要掀桌子,用武力解决问题。 天天掀桌子的话,日子就没办法过了。

问题还是没解决,宪法要从哪来?没办法让全体人民聚在一起写宪法,还是得有人代表人民来写。谁有资格来做这个代表呢?怎么判断他是否有这个资格呢?谁来做这个判断呢?他做判断的资格又是怎么获得的呢?

这些问题可以不断地问下去,但到这就打住吧。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对一个国家来说,你的法统和正当性是哪里来的?这个事情能说清,别的都迎刃而解。

民国法统的第一个来源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有了中华民国,那么民国的法统是从哪里来的呢?

民国的法统有两个来源,可以用两个历史文献来代表。分别是1912年3月11日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12年2月12日的《清帝退位诏书》。

先说第一个来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里面一开头就说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就是说,一切都是以人民的名义。那么人民都包括哪些人呢?《临时约法》里特别说明了,是包括汉、满、蒙、回、藏的所有人。这就是著名的 “五族共和” 的说法。

为什么要特别说明是五族共和?这里其实有一个很重大的转变。

民国法统有两个来源

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有一句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谁是鞑虏?就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这个主张来自于清末民初的学者章太炎。他在清末鼓吹革命的时候就提出,中国人民应该只包括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人。

革命后的中国应该包括中原的汉族地区、朝鲜、越南和半个缅甸,因为这些都是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地方。至于满、蒙、回、藏,那里的人愿意加入中国也行,不愿意加入就不理他们。这个主张被精简为一句话,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但在当时,还有一派人非常不同意章太炎的观点,代表人物叫杨度。他认为中国人民应该就是大清所统治下的所有人。

民国法统有两个来源

如果照章太炎的说法,只要一革命,满、蒙、回、藏马上就会被列强所瓜分。东北会被日本分走,蒙古和新疆地区被俄国分走,西藏地区被英国分走。别的列强一看没捞着好处,马上就会过来再瓜分汉族中原地区。

按这个路数,中国就什么都不剩了,章太炎还想要朝鲜、越南,中原能不能保住都很难说。所以中国绝对不等于中原,中国人民也绝不等于汉族,必须以大清帝国的政治现实为基础,来定义中国和中国人民,别的办法都会带来灾难。

很有意思的是,章太炎的观点,其革命动员的效果远远比杨度的要好。 因为杨度认为,政治变革要稳妥起见,不要搞革命,让皇上主动搞君主立宪是最好的。革命者肯定对杨度的路数不耐烦,事情坏就坏在皇帝上,你还想指望他?

所以辛亥革命刚搞起来的时候,口号就是章太炎主张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动员效果极佳。但是等到革命搞起来之后,革命者很快就意识到,杨度的说法有道理。 革命成功的条件之一就是得要完整地保住大清领土,否则国家真的有可能被列强彻底瓜分掉,革命也就完蛋了。

所以武昌起义后,革命者很快就在南京组建了一个临时参议院,制定出《临时约法》。约法中所追求的就是汉、满、蒙、回、藏的“五族共和”,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继承大清领土。

这样,《临时约法》就给中华民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法统。 这相当于临时参议院代表中国人民,或者说以人民的名义,抛弃了传统,在南京制定宪法,确立了共和的新法统。

临时约法有个严重的先天不足。虽然《临时约法》规定了中国人民是包括汉、满、蒙、回、藏的所有人,但是临时参议院的议员代表只来自部分省份,并没有召集到来自全国的代表,它的权威很难获得满、蒙、回、藏地区的认可,因为人家本来只认大清皇上。

这样一来,《临时约法》是否真能代表人民的名义就有点含糊了。

民国法统的第二个来源

民国法统还需要有第二个来源,这就是《清帝退位诏书》。

大清皇帝颁布这个《退位诏书》,肯定是出于各种无奈。但从法统的角度来说,皇帝是怎么想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给出的一系列说法。

因为法统要的就是正统的名义,《退位诏书》里的说法刚好给出了这些名义。诏书一方面承认了共和是人心所向,一方面也解决了满、蒙、回、藏的问题。

我们仔细来看看诏书是怎么说的,诏书的原文是文言文,网上能搜到,读出来可能比较难懂,在这就只用白话文讲一下其中的意思。由于当时皇上还是个六岁的小孩,所以诏书是以太后的名义发出的。诏书的前半部分大致是说:

有人在南方起义两个月了,各省响应的很多,南北双方谈判很久了也没谈成。能看出来全国人民的心理,多半都是倾向于共和,而不是帝制,看来这就是天命了。既然这样,我们家继续赖在这,跟全国人民拧着来,也说不过去。仔细考虑了天下大势和国内民情,我带着皇上,我们娘俩把统治权归给全国,把国家改成一个共和立宪的国体,这样既满足了国内结束动荡的渴望,也符合古人天下为公的大义。

这里说得很明确,我们爱新觉罗家已经看明白了,天命已经不在我们这了,全国人民想要的就是共和,那天命就在共和那边了。

皇上都这么说了,那么民国自然就有正当性了。 诏书用的还是天命这说法,这就相当于一次特殊的禅让。 历史上有各种禅让,都是一个皇上禅让给另一个皇上,这回是皇上禅让给人民。民国因此获得了继承大清的资格,获得了正统的名义。

接下来还有诏书的后半部分,有这样一段话:

要把汉、满、蒙、回、藏,五族的所有领土合在一块,构成一个大中华民国,之后皇上我们娘俩就闲着吧,眼看着太平盛世建成,也是件美事。

这段话非常重要,满、蒙、回、藏如果坚持认为自己所效忠的是大清皇上,那么就势必要服从皇上的诏命。

皇上现在说了,你们应该跟汉族地区联合在一块,过去你们怎么效忠我,未来就怎么效忠中华民国。就是这段话,让满、蒙、回、藏地区的独立丧失了正当性,否则你们就是背叛了效忠皇帝的誓言。反过来,大清的领土完整地传承给中华民国,也就有了正统的名义。

前后这两部分内容加一块,大清就既承认了民国的天命所归,也明确了满、蒙、回、藏都应成为中华民国的一部分,弥补了《临时约法》的先天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说中华民国是有两个法统来源的。满、蒙、回、藏地区不一定认南京临时政府的《临时约法》,但是有了《清帝退位诏书》,满、蒙、回、藏即便不认南京政府的账,也必须要承认中华民国。

所以说,有了《清帝退位诏书》,民国才能完整地继承大清的领土、国民和法律身份。

为什么是袁世凯担任大总统

解决了中华民国的正统性,那么应该由谁来承接这个正统性呢?这两个法统来源,又是怎么统一起来的呢?答案是,通过一个人——袁世凯。

《清帝退位诏书》里还有一句话:委托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南方的革命党协商南北统一的办法。有了这句话,袁世凯就能接住大清这边的法统。

南京方面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也向袁世凯承诺,如果他愿意拥护共和,让清帝退位,那么愿意把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有了这个承诺,袁世凯也能接住南京方面革命党的法统。

这样,两边的法统都落到了袁世凯的身上。

为什么两边都愿意支持袁世凯呢?对于大清来说,实在是没辙。革命党起来了,大清要去镇压,可是能用的兵在哪呢?只能是当年袁世凯训练出来的新军,这些军队一般人根本指挥不动,必须要袁世凯才行,大清就被袁世凯挟持了。

对于革命党来说,也没辙。因为南京临时政府实在是没钱,国库里一度就只有十块大洋。当时中国南部动荡不已,临时政府也没法迅速地恢复秩序。这就意味着,没法通过征税来充实国库。政府的财政问题怎么解决?只剩一条出路,就是向洋人贷款。

可是贷款也贷不来,因为临时政府能不能活下去还在未定之间,没人肯借钱,临时政府很可能要撑不下去。如果袁世凯愿意支持共和,那么革命党就愿意跟他做交换,支持袁世凯当大总统。

但是大清和革命党的支持还不够,还需要第三个力量的支持,就是英国人。

清帝退位前,其实不光南京方面需要贷款,北京方面的清政府也同样需要贷款,两边都没钱了。要谈到贷款这种事,肯定绕不开英国人,英国是那个时代全球资本市场的主导者。

可是英国人反过来就得评估一下了,贷款给南京政府靠谱,还是贷款给北京政府靠谱?两边一衡量,都不靠谱。

南京政府里面那帮人,满腔热血,但没啥治国经验,把宝压在他们身上,亏本的概率很大。大清的北京政府,也不靠谱,因为连自己的命运都掌握不了,命运掌握在袁世凯手里。

英国人仔细一分析发现,还是袁世凯最靠谱。他一方面能挟持大清,另一方面也能跟革命党做交易。这个家伙两边都能摆平,又非常能干,有治国经验。如果支持他,就能把南京、北京两边统一起来。

对英国来说,这样既能保住中国庞大的统一市场,又能确保贷款的安全性。 在前面讲英国的时候说到过,这两条是最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的,所以支持袁世凯就是英国人的最佳决策。

就这样,在清朝政府、南京政府、英国人,这三方合力的作用下,袁世凯如愿当上了大总统。在英国的主导下,一笔巨大的贷款借给了袁世凯政府,新生的民国得以支撑下去。

双重法统很重要,但也带来个问题。如果革命党看不惯袁世凯的话,他们可以用《临时约法》这个法统来指责袁世凯。如果袁世凯不服,则用从大清那获得的法统,来进行反驳。两边的共识因此又会破碎,这就导致了袁世凯统治没几年,就发生了一连串的新革命。

革命党试图推翻袁世凯,重建真正的共和,这就带来了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

本讲小结

回顾一下这一讲的主要内容:

法统是一个国家正当性的最重要基础。民国的法统有着双重来源,既把统治的正当性从皇帝的名义转换成了人民的名义,又获得了整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个完整国家的正当性。 但也正是这个双重法统带来了后续的政治动荡。

民国初年的一系列政治动荡,其实并未能够有效地发动一般百姓,中国的现代转型深度仍然很有限。但是过了没几年,在终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和会上,中国的一系列遭遇,却动员了一般百姓,中国的现代转型迅速地走向深入化与激进化。

下一篇

“气”是意识、“无形”是宇宙的创造和主宰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