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诸葛亮统军能否打赢夷陵之战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诸葛亮统军能否打赢夷陵之战
收藏 0 0

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中划时代的大事,夷陵之战失败,成了蜀汉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此战之后,蜀汉的精锐力量一战消耗殆尽,其最高统帅刘备不久也随之病逝,蜀汉再也没有了战略进攻的能力,实力达到巅峰才两三年的蜀汉就此陨落,瞬间变成了实力最弱的一方。就此,三国的势力范围基本上稳定下来,直到三国归晋。对于深受三国演义影响的读者来说,无不为蜀汉夷陵之战大败而感到深深的遗憾。那么,如果讨伐东吴的统帅换成诸葛亮,东吴一方是否还能打赢夷陵之战呢?虽然夷陵之战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对于这个假设我们还是可以分析一下,或许可以总结一些有用的教训。

孙子兵法一开始就强调: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就是政治;天,即天时;地,地利;将,即统帅,是五事惟一的人的因素;法,即军纪。蜀汉从219年农历十二月关羽身死失去荆州,到221年农历七月,历经一年半后才决定伐吴,基本上是做足了政治准备。而蜀汉军队长年征战,军纪自然也不用说。我们只从天、地、将这三个条件来分析诸葛亮领军的结果。

诸葛亮统军能否打赢夷陵之战

在战争中,统帅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首先需要讨论的是诸葛亮是否适合做夷陵之战的统帅。在刘备逝世以前,诸葛亮并没有单独领兵的经历,多数还是智囊的角色。这应该就是刘备对他的定位,即便据有荆州谋取西川之时,在荆州独挡一面的方面之任仍然是交给关羽,诸葛亮此时仍然是参谋的角色。而跟随刘备入川的也是庞统。以刘备的识人眼光来说,比如对马谡的看法来看,刘备的识人水平也是中上的。实际上刘备逝世后诸葛单独组织军事行动的情形也证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基本上是趋于保守的,也就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这里的进取指的不是战术,而是战略。在战术上,诸葛以攻为守,延缓蜀汉的衰败还是可取的。在战略上,从刘备在决定伐吴开始,诸葛都是反对的。这时候就体现出战略眼光高低了,对于蜀汉来说,与吴决战,重新夺回荆州,是蜀汉保持战略进攻能力的惟一途径。因为只有荆州,可以同时对魏、吴保持战略进攻态势,而汉中只是四川的门户,后来北伐的陇西也只是边缘地带,对拥有关中的魏国来说毫无压力。正是刘备清醒的认识到这一战略事实,所以才不惜一切,孤注一掷与吴决战。而诸葛反对,只能说明他没有认识到失去荆州对于蜀汉有多严重。如果他意识到了,而不敢赌,则更不是一个好的统帅。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失去最重要的战略出口,那也还是坐等受困,还不如孤注一掷。

诸葛亮统军能否打赢夷陵之战

再来看天、地。夷陵之战前后持续一年,前期蜀汉军势如破竹轻松拿下秭归,待推进到夷陵,也就是现在的宜昌时,遇到陆逊大军进入两军相持阶段。两军共相持半年,东吴一方利用盛夏时夏火攻连营,一举攻破蜀汉军。为什么蜀汉进攻到夷陵之后就无法向前了呢?这就是地利的原因,从奉节到宜昌之间是三峡地段,水流湍急,极其不利于吴军仰攻,且输送粮草也极为不便。而蜀汉从上游溯江而下,地利优势明显,吴军完全无法防御。但到宜昌,大江水流渐趋缓平,而且宜昌又离荆州较近,粮草也便于转运。蜀汉大军在江面上无法展开阵势,只能上岸,同时又要防御江北曹军,不可避免分兵消弱主攻实力。同时,战线拉长,蜀军的粮草反而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局面。这时,战争的攻守形势已然易手,吴军因为背靠荆州,完全没有粮草等问题,陆逊正确分析形势采用了坚守的办法,蜀汉受地形限制,无法展开阵形,只能依山结营,这就给了吴军火攻的机会。因此,当蜀汉大军顿兵于坚城之下时,天时、地利、人和也都有利于东吴,东吴获胜也只是时间问题了。此时一如东吴在没有偷取东吴时的形势,关羽占据地利,在对东吴一线遍布烽火台,如果东吴不采用白衣渡江偷袭的办法是没有多少机会的。

诸葛亮统军能否打赢夷陵之战

从以上因素分析,刘备统帅攻吴是没有问题的,夷陵之战基本上是地形的因素决定了战争的胜负。东吴不仅有地利的优势,而且制定了正确的策略利用了这种优势,东吴已经立于了不败之地。即便换成统帅诸葛亮,也无法改变战争的结果。最多是认识到这种形势以后,及时退兵,然后再寻找机会与东吴决战拿下荆州。

上一篇

夜明珠到底是什么东西?

下一篇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看待人性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