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从明小说“转运汉”看古代通货膨胀问题,原来各国普遍存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从明小说“转运汉”看古代通货膨胀问题,原来各国普遍存在
收藏 0 0

说起古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向是并列的,而且向着越来越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就小说而言,明清小说成就无疑是最高的,四大名著皆出自明清,除此之外,还诞生了大量优秀的短篇小说集。这些小说有的脱胎于神话故事传说,有的演变于历代名人轶事,也有的讲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古人的精神生活,也很好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状态和社会状况。透过这些小说,也可以很好的了解当时社会的整体状况。

如果说清代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集是《聊斋志异》,那么明代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集无疑是“三言二拍”,在“三言二拍”里有大量描述市井生活的故事小说,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人们生产生活状况,而《初刻拍案惊奇》里第一篇《 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则是其杰出代表,在里面不仅展现了商品贸易的繁荣,也含蓄的表达了通货膨胀的问题,可以说是一篇难得的佳作。透过整个历史来看,这篇小说也是很有意义的。

故事的大体梗概可以说一下,故事发生在明成化年间,就是那个出产拍卖价几个亿斗彩鸡缸杯的年代。苏州地带有个人叫文若虚,从小家境富裕,聪明伶俐,所以就有点好吃懒做,坐吃山空,后来就把家业败光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是干啥啥不行,赚啥赔个够,被人叫做“倒运汉”。

好在他还有点文化,加上聪明伶俐,能够勉强混吃混喝。一天他看到邻家出海做贸易,就想着在这混着也没意思,倒不如出去看看,总归在船上还能有个吃喝。邻家有个叫张大的比较豪气,就给了他一两银子,让他也准备点东西贸易。一两银子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他没有经验,不知道买什么。当地太湖有个洞庭山,产一种橘子,跟广橘差不多,但价格只是广橘十分之一,文若虚不知道买什么,就随便买了一百斤橘子。

从明小说“转运汉”看古代通货膨胀问题,原来各国普遍存在

明朝商贸图

大船走了有些日子,终于到了一个国家,叫吉零国,船上其他人都拿出自己货物进行贸易,文若虚也就拿出橘子来摆摊。一百斤橘子也不算少,红红的一堆十分惹眼,而当地恰好从来没人见过橘子,有人就好奇,看着漂亮,闻着香甜,吃起来酸甜可口。于是就问文若虚多少钱,由于语言不通,文若虚胡乱伸了一个手指头。结果对方就认为是一个银钱一个,于是拿十个银钱换了十个橘子。文若虚掂了掂分量,一个银钱大概有一两重。橘子很快成了畅销货,文若虚开始涨价卖,最后得到一千多个银钱。最后他称了称,一个银钱重量是八钱七分,就这样一两买来的橘子换回了将近一千两银子,文若虚发大了。后来文若虚又捡到一个鼍龙壳,一个识货的波斯商人花五万两银子买走,因为里面有百十颗夜明珠,单单一颗就值五万两。从此文若虚彻底转运,回去以后好好经营,成为一方巨富。

不说这鼍龙壳有多么神奇,因为那种东西只存在传说中,明显就是小说为了吸引人而编造的。但说这个一个银钱一个橘子,里面其实别有玄机。原来那个吉零国跟明朝不一样,他们没有铜钱,都是用银钱,而他们的银钱呢也是有面值的,区分面值的不是重量,而是花纹,最大的是龙凤花纹,其次是人物,再下面是禽兽,还有树木,最不值钱的是水草,而每个银钱重量都是一样的。别人交易,都是布匹瓷器什么的,他们当地人觉得那些东西值钱,就用龙凤、人物花纹的做交易,只有文若虚是吃的橘子,他们觉得这东西不会太贵,所以就用水草花纹的银钱做交易。

从明小说“转运汉”看古代通货膨胀问题,原来各国普遍存在

西域银币

这就有意思了,在吉零国,银钱是按照花纹区分大小,但是在明朝,银钱是按照分量来区分大小的,不论花纹如何,只要分量重,那购买力就大。如果吉零国里面有人不讲诚信,私自铸造银钱,那完全可以用便宜的水草钱改制成昂贵的龙凤钱,因为都是银子的,古代也没有什么好的防伪方法,这样改制是十分容易的。吉零国到底有没有改制货币不得而知,但确实存在这样的风险,而且这个风险是相当大的。

通货膨胀之一–当钱

而实际上,在古代中国,这种情况早就出现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古代,长期以来最重要的货币是铜钱,这跟西方许多国家金银本位有很大的不同。铜钱作为货币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在日常小额支付方面十分方便,比如吃个饭,买个饼,只需要几个铜钱,可以任意使用。坏处就是在大额交易方面十分困难,比如买匹马,买匹丝绸,有时候买一匹马用的铜钱分量可能跟一匹马差不多,更别说更大额的交易了。所以黄金和白银就充当了补充货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都是缺金少银的状态,后来有人就发明了“当钱”这种东西。

什么是“当钱”呢,就是面值超过本身价值的钱。在古代长期以来是铜本位,正常情况下,一个铜钱的分量和价值是固定的,铜本身就可以当做钱,只要分量相当,铜具也可以当钱使用。而“当钱”就不一样了,举个例子来说,汉武帝时期铸造的是五铢钱,钱重五铢,上面有文标明,但到了王莽时代,他就开始制造大量当钱,比如一种货币是“当五十”,重量只有十二铢,但却可以相当于五十枚五铢钱。正常情况下五十个五铢钱重二百五十铢,这样一下子相当于膨胀了二十多倍。后来甚至制造了“错刀币”,当五千,那个膨胀率就更大了。这就所谓的当钱,自王莽以后,后面许多朝代都铸造过这种“当钱”。

从明小说“转运汉”看古代通货膨胀问题,原来各国普遍存在

咸丰年间发行的当钱

如果说国家十分强悍有力,可以完全控制铸造权,那么“当钱”还可以正常交易。但是在古代,由于铜本位,私人铸造的铜钱一样可以使用,朝廷一旦开铸“当钱”,民间就会出现大量私铸。就好像五铢钱那样,两枚多就可以打造一枚五十的“当钱”,利润空间相当大。而且由于都是铜钱,官铸私铸区别不大,所以每当发行“当钱”的时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一旦膨胀厉害,老百姓也不是傻子,“当钱”就不怎么好用了,最后大家还是按照原先普通铜钱的分量来度量它的价值,分量不够,虚值虚高不被认可。但即便如此,大规模通货膨胀已经发生,造成的恶劣影响短期内也无法消除。

从明小说“转运汉”看古代通货膨胀问题,原来各国普遍存在

太平天国大个头铜钱

通货膨胀之二–纸币

除了当钱,另外一种通货膨胀跟今天的津巴布韦有点类似,那就是不限制的增发纸币。北宋时期,由于四川地区经济发达,环境稳定,开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比起铜钱来,那是方便太多了,分量轻好保存,南宋又有了会子,大大方便了当地居民的金钱贸易往来。

纸币由于容易保存交易,广受欢迎,然而到了金人统治的时候,由于金人不善于治国,再加上战乱四起,他们开始大规模增发纸币,于是引发了通货膨胀。后来到了元朝,采用纯纸币策略,前期时候由于元朝十分强悍,所以可以保证纸币的正常运转,到了元朝末年,又开始大规模增发,纸币再次贬值。

从明小说“转运汉”看古代通货膨胀问题,原来各国普遍存在

古代纸币

纸币出现以后,通货膨胀就不是民间私造造成的了,主要是朝廷财政吃紧,主动印造,把财政危机转嫁到百姓身上,最后造成无法避免的通货膨胀,而朝廷本身也就离消亡不远了。

正是由于在元末纸币已经失去了公信力,所以到了明朝时候,尽管朝廷还想再使用纸币,但是民间已经不认可,于是我们又回到了金属货币时代。

明朝期间,由于大规模贸易往来频繁,而欧洲人在南美洲等地发现了大量的银矿,银元开始大量涌入我国,白银逐渐取代铜成为了本位货币。这点在明清小说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在里面吃饭喝酒基本上都是花银子。

而到了明朝中后期,通货膨胀也是相当严重的,那时候由于白银数量剧增,白银的购买力大大下降,而《初刻拍案惊奇》的作者感念于此,所以假想了一个吉零国,实际上吉零国以花纹区分银钱价值的问题就跟“当钱”是一样的,都存在着导致通货膨胀的巨大风险。而明朝末年,在看似繁华的商品经济背后,实际上已经千疮百孔,民生凋敝,通货膨胀问题也已经相当严重了。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其实要比诗词生动形象得多,这也许就是明清小说最大魅力所在吧。

上一篇

乾隆节临《集王圣教序》刻本欣赏

下一篇

美国为何执意要除掉萨达姆?原因并不简单,黄金和石油只是次要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