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戴氏家族谱牒续修记事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戴氏家族谱牒续修记事
收藏 0 0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戴氏家族谱牒续修记事

自武周则天倡修《姓氏录》起,中华之姓氏得以进一步统一。而我澧境戴氏家族之谱牒则是嘉庆五年(1800年)才由先辈才俊开始修制。

初为《五门支谱》,并编定了戴氏家族前三十代派行即:必仲应添春,朝廷胜有君。士方永登大,锡泽世鸿承。作述林上凤,启少金玉鸣。

清光绪三年(1877年),有先辈再次倡修《五门支谱》,并增修了新派二十代,曰预衍:立志定华国,先达本道尊。祖德兴昌祚,儒学宗圣训。

民国十一年(1922年),五门三修族谱,再新增派行十代:家法能恪守,门第增显荣。

根据与鸿国前辈联络请教,以下主要是对鸿国前辈讲述1922年3修族谱的一些回忆的记录。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戴氏家族谱牒续修记事

两边续谱工作都是于1922年同时进行,五门主要收录应魁公、应罡公后人,另一组收集四、六、七门支系,五门应乾公一支,湖北文旺公一支,“生王死戴”一支,当时一门、二门已失传。应乾公后人被收录到六门谱书,因六门当时至涔南农场采丁时,发现一支戴姓后裔,六门代为收录,当时由于在续谱事宜上五门与四、六、七门沟通存在问题,所以六门找到五门这一支人后未与五门取得联系,将这一支系录入六门。

据鸿国前辈回忆,一般情况下,家族修谱保持在30-40年一次,解放前其实已经完成4修族谱的准备工作,只待印刷装订成册,介于当时处于特殊时期,耽搁后不了了之。

50岁退休后,1997年开始收集老谱,走访考证。为修撰《戴氏族史》积累整理素材。收齐了所有3修族谱的谱书史料。

在四门宗亲戴承旭家中,收集到6门、7门整套老谱,和4门大部分老谱。后续在车溪乡戴泽芝宗亲家中将4门老谱收集齐全。修谱工作完成后,与承旭宗亲商量收购6门老谱,后由泽清宗亲再次转购珍藏。4门、7门老谱已物归原主。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戴氏家族谱牒续修记事

附:《戴氏族史》.后记(戴鸿国著)

后记

人到晚年,寻根溯源,怀古思亲之心尤甚。自九七年以来,上至太青山顶,下至七里湖畔,几乎踏遍了澧境的山山水水。东至安乡,南至常德,西至石门慈利,北至荆沙地区,差不多遍访了武陵大地、大江南北。今天《戴氏族史》终于脱稿成书了。它必将有助于社会的进步,有助于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发扬。如果,它能激起全体族众的欣喜之情,则总算我的一颗奉献之心没有白费!

此书的編修出版,坚持以“继承、布新”为主旨,做到“求实存真,言简意明”,符合时代精神。同时崇尚节俭、精益求精原则。现就编修出版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贯彻男女平等原则。在采编中,凡是独生子女之女性子孙,凡招夫婿之戴姓子孙,凡入赘他姓之返嗣戴姓子孙,均予收录本书世系表中。凡戴氏有成之女姓,均与男性同等对待,收录于《人物》传略部分。

二、对世系表中几种批註、符号的说明:

①迁山或迁西山,即指远迁他乡之意;

②夭或殇,是指未成年而夭折者;

③卒或早卒,是指已成年而未婚,或已婚尚无后嗣者;

凡在名氏后加“-”短横魏者,表示后嗣尚在延续,或者不能认定已失传、失考或无后嗣者;

③在名氏后未加长短横线者,即是出继在近族支房,在上下页或本页可见者;凡批有“出继”字样者,即是已出继远房家族或外姓氏者。

三、在采访丁名时,因人力财力有限,界定在680个“永辈”祖宗支下,必须找到其后裔之代表族众,编入世系表和文字综合中,以便于各支房易于寻根查祖。对于确实未能找到其后裔踪迹的少数“永辈”祖人,也一一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并作出接近于实际的论证。

四、同样由于个人精力有限,对于早年远迁他乡的戴氏宗亲,未能跟踪采访,望能见谅,如他们中的有志之士,能返乡寻根问祖者,吾当竭诚予以配合,提供一切方便。

五、本书的采编、印刷,不向族众收取任何费用。全书约30万字,16k本,漆布硬壳箔金封面。在保证印刷、装帧质量的前提下,以最低成本价分发到戴氏族众手中。印数不多,购者自愿,决不强行推销。

六、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学生,水平确实有限,对本书编修,难免有疏漏、差误之处,敬请族众谅解,并批评指正。

最后,以一首七言绝句作为本书的结束语:

五载艰辛终有成,

多亏各路护花神。

丹心敬写同心曲,

且借书魂慰祖魂。

编者二00一年辛巳中冬

上一篇

不可思议的饮食!穿越回中世纪欧洲必须要知道的吃饭冷知识

下一篇

“黄台之瓜 何堪再摘”出自何处?是什么意思?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