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史前文化探秘之3000年前中国周边古国,汉族在辽西地区兴衰往事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史前文化探秘之3000年前中国周边古国,汉族在辽西地区兴衰往事
收藏 0 0

本文讲述的是孤竹国,分三个部分,古籍文献中的记载、有关孤竹国的考古发现、孤竹国的消亡。

史前文化探秘之3000年前中国周边古国,汉族在辽西地区兴衰往事

君子国位置推测示意图

孤竹国在古籍中的记载

《山海经》中没有提到孤竹国,但有人说《山海经》中的“君子国”就是孤竹国。“君子国”分别在《山海经》中的“海内东经”“大荒东经”中有写。这个问题我也纠结了好久,快把历史文献中有关“君子国”的记录看了个遍,但很遗憾还是没有实锤的证据能说明“君子国”就是“孤竹国”。唐朝有将“新罗”作为“君子国”的说法,新罗虽然与孤竹国相去不是很远,但还是无法将“新罗”与孤竹国联系到一起。我们先看下《山海经》上的“君子国”是如何描写的。

“奢比之尸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文)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山海经·海外东经》

“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

——《山海经·大荒东经》

“君子国,人衣冠带剑,使两虎,民衣野丝,好礼让,不争。土千里,多熏华之草。民多疾风气,故人不番息,好让,故为君子国。”

——《博物志》

“自东南至东北方,有大人国、君子国、黑齿民、玄股民、毛民、劳民”

——《淮南子》

我们能了解到的是君子国的人谦让不争夺,穿衣戴帽佩戴宝剑,座位旁边有两只虎(这个应该是石虎之类,不会是真老虎),那里有种朝生夕死的叫熏华的草。

大人国北是是那个尸神的怪兽国,再往北就是君子国,君子国往北是朝阳谷再北是有九尾狐的青丘,然后是黑齿国。以大人国在山东半岛算起,沿着渤海湾一路向北,君子国、青丘、黑齿。上文我们提到过青丘,青丘在渤海边上应该没问题。君子国与滦河入海处的孤竹国位置上相去并不多。但还是无法有实锤的证据。那个朝生夕死的熏华草也不知是何物。我们还是看下文献上关于“孤竹国”的记载吧。

史前文化探秘之3000年前中国周边古国,汉族在辽西地区兴衰往事

无论现在多少人贬损《史记》,我还是很喜欢《史记》,最早读的史书就是《史记》,无论文笔还是文章结构,我始终认为历代史书没有能超过《史记》的。这里我选择从《史记》三家注版开始

(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集解】:应邵曰:“在辽西令支。”【正义】:括地志云:“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姓墨胎氏。”

前面说文王尊祖先的礼法,尊老爱幼,天下名士多归附于他。这里提到了“伯夷”和“叔齐”两人,说两人在“孤竹”。看名字,伯夷和叔齐是兄弟俩,一个老大,一个老三。《史记》专门有《伯夷列传》。下面注解是孤竹地望的考证,我们后面谈。这里先看下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司马迁说古代仁圣贤人孔子记载了的很详细,他对伯夷兄弟二人的事很悲伤,也看过俩人的诗。

司马迁悲伤什么呢?下面注解里面说的很清楚。

其传云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相传至夷、齐之父,名初,字子朝。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解者云夷,齐,谥也;伯,仲,又其长少之字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我这里简单翻译下,上面说,孤竹君是商汤封的,(商朝末年)传到了夷、齐的父亲这代,他们父亲名字叫“初”,伯夷叫“允”,叔齐叫“致”,夷和齐是他们的谥号(死后封)。父亲想立叔齐为孤竹国君,父亲驾崩了,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不肯说“父命也”,是老爸的命令哦,然后就躲开了,叔齐也不肯当国君,于是跟着一起躲开。孤竹国的人没办法就立了中间那个儿子做国君。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昌”(周文王)那里养老比较好,就前去归附。

这里描写的是伯益叔齐让国的故事,的确有《山海经》里君子国“好让”之风。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

等他们赶到西伯的地方,不巧西伯驾崩了,正好赶上武王准备伐商纣王,伯夷叔齐就拦住武王的马进谏说,“父亲刚刚死了,你不等安葬就动兵戈,这可是符合孝道吗?你是商王的臣子,却准备去杀商王,这能符合仁道吗?”。武王左右的兵士想杀了他俩,姜太公说:“这两个人是忠义之人啊”。就让人将俩人架走了。武王灭了商纣王以后,天下都归于周人,可是伯夷和叔齐却以这个为耻辱,坚决不吃周人的粮食,俩人就去首阳山归隐

庄子说:“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饥饿而死”,俩人躲到首阳山,绝食而亡。死前俩人歌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登上西山啊,那里可以采薇,武王用暴力去改变纣王的暴政,他自己都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古代的神农虞夏这样的圣贤禅让敦厚,所以能很长久,但最后也没有了。今天我俩碰到这种君臣夺位的事情,是我们命运不济啊,没有碰到大道盛行的时代,是我们安详归去的时候了。

很感人的故事,伯夷叔齐也成就了兄弟让国以死明志的一段佳话。孤竹国也因这兄弟二人而名垂青史。

史前文化探秘之3000年前中国周边古国,汉族在辽西地区兴衰往事

孤竹国位置示意图

“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见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司乐》), “本以孤生之竹,可管而名。”(《路史·国名记》),说明孤竹国以管乐擅长。

“墨,孤竹君后,本姓墨胎,避难改为墨氏。”“墨台亦作默夷,孤竹君之后也”。(《古今姓氏书辩证》),“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见《《史记·殷本纪》》),此处“目夷”既“默夷”。说明孤竹国既是商初分封的“目夷氏”。商汤西进,本族大氏“目夷氏”留在北方镇守北疆。前文我们讲周王大会诸侯里面有孤竹国,想必孤竹虽以商为宗,但无奈大势已去,但从后面文献看,孤竹国对周并不是很顺从。

这里我们谈到了商,关于商人的起源史学界也是争议颇多,西方、东方、中原、晋南、冀北、东北等,不过古人历来会在迁徙的过程中留下痕迹,所以我认为商人源于东北夷,与前文所述红山文化有一定渊源,属于红山文化的近邻,这里注释下,我们说的东北指的是长城以北的地带,是包括冀东和冀北的。商人应该在“相土”时期南迁至河北漳河一带,这些从考古文化遗址的传承关系都可以进行佐证,而同样我们从孤竹与商的关系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商代卜辞中有一些关“竹”的卜辞应该指的就是孤竹国,其中有“竹妇”“妻竹”等词,说明孤竹与商王室是有联姻的关系的。同时孤竹人还在商王朝当过贞人(祭司的角色)。作为同族加上联姻,孤竹国在商代想必也是风光一时。东北夷应该隶属于史书上说到的“九夷”,按照分子人类学的结论来看,属于O-M122系,我们在前文里讲过在商朝时候,红山文化后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出现了大量的O系人,按照本文推算,这些O系人应该来自孤竹国,孤竹国受商王指派,进驻并协助“幽国”重建。此时的孤竹国不仅地位尊贵,而且地域广阔,这也同样符合《博物志》中的君子国“地千里”之说。从考古发现来看,孤竹国的地域最大的时候应该北至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向东可以到达辽宁兴城,西至滦河,南至渤海北岸

史前文化探秘之3000年前中国周边古国,汉族在辽西地区兴衰往事

孤竹国鼎盛期控制范围示意图

考古发现上的孤竹古国

在孤竹国地域内很多地方都有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出土。辽宁朝阳市发现了一件商代中期的典型铜器“弦纹鼎”,辽宁喀左县出土了一件商代早期的大鼎“亚微罍”,内蒙克什克腾旗出土的“弦纹佤”,卢龙县阚各庄出土的“饕餮纹鼎”“乳钉纹簋”等,河北省卢龙县抄道沟出土了一批小型青铜器,这批青铜器的年代集中在商代晚期。从内容上看,应该属于孤竹国的器物,同时说明在商代晚期,孤竹国仍然听命于商王朝。从上面伯夷和叔齐的言行上也不难看出来这点。

作为商人的代表孤竹人的青铜文化也十分发达,名动四方的青铜短剑应该就是孤竹国实力的体现。这里我们还要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箕子”,箕子在商亡的时候,被武王囚禁后又释放了,箕子远走辽西,并进入现在的朝鲜,建立了“箕子朝鲜”

1973年,在辽宁朝阳喀左出土了一个方鼎 ,鼎上有28个字的铭文,其中有“箕侯”字样,说明喀左这带是箕子一族曾居住过的地方。按照文献的记载 ,箕子在东北的初封之地确实是辽西。在《易·明夷》上有“箕子之明夷”,明夷应该就是 “墨胎”之同音词 , 而墨胎是孤竹的氏。所以箕子的封地就是辽西孤竹人的地望 ,《隋书·裴矩传》“周代以之 (孤竹 )封于箕子”,也能对此进行佐证。 所以在同一个遗址内我们会发现孤竹青铜器与箕族青铜器并存。

据学者考证,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刻有铭文的石磐就是孤竹送给殷王(或妇好)的, 其石材出自距喀左不远的医巫间山.

综上所述,孤竹国属于商代附属国无疑,作为商文化的代表,对于东北地区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到了西周时候,由于商王朝的覆灭,孤竹国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周的同姓国燕国作为周王朝北疆的重要大国,取代了孤竹国在商朝的位置,同时姜姬联盟中重要的一环齐国在其鼎盛时期齐桓公时代进行了北伐,孤竹国在强大的齐军铁蹄之下走进了历史。

史前文化探秘之3000年前中国周边古国,汉族在辽西地区兴衰往事

孤竹国考古文物示意图

孤竹国的覆灭

《汉书·郊祀志》:“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应劭曰:“伯夷国也,在辽西令支。”

这里转述齐桓公的话,说他北伐山戎的时候经过了孤竹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齐桓公为什么要伐山戎,孤竹国又如何了。

这里说到“山戎”,我们前文曾提到过山戎,经过仔细考证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大山前遗址就是山戎所建,山戎我们会在下篇文章中详细考证,山戎人的到来,让奄奄一息的红山文化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开始走向消亡,而随着山戎的强大,孤竹、令之、屠何这些分布在辽西的古族受到了强大的压迫,纷纷臣服于山戎,这些从考古上也都能看到很多痕迹。而进入周以后,周王室采取“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的防卫制度,所以同宗的燕国、鲁国以及联盟的姜氏齐国成了周王室北方的重要屏障。而考古上也能发现,在西周初期,燕国也是盛况空前。而山戎强大起来以后屡次南扩,自然撞上了燕国,给燕国带来了长期的困扰。

《春秋》庄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记“齐人伐山戎 ” 传曰“谋山戎也,以其长期病燕故也。”,这里用到一个“病”字,说明山戎的确给燕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以致都“病也”。从考古上来看,燕中期城垣残破,宗室墓地衰微,应该源于此

《史记 齐太公世家》和《燕召公世家》都有记载,“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於燕。”於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

山戎伐燕,燕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救燕,并伐山戎至孤竹然后回来了。然而山戎伐燕并不是自己来的,应该是将孤竹等臣服的国家一起带上过来的,所以《国语 齐语》上说“遂北伐山戎,制令支,斩孤竹而南归”。这里说到了“斩孤竹”,千年古国孤竹国从此就从中国历史中消失了。

这中间,山戎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全面的扩张从考古学的发现上有着很明显的痕迹,包括红山文化的夏家店下层的退缩和防守以及燕国的衰落。我们这里不详谈了,下篇文章讲山戎的时候在说。

史前文化探秘之3000年前中国周边古国,汉族在辽西地区兴衰往事

齐伐山戎示意图

最后做下总结,作为东北地区汉族文化的代表孤竹国从商朝初年到春秋前一直在我们历史中存在,经过商初的辉煌、商末的迁徙、周朝归附山戎一直到被齐国所灭,孤竹国用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我国东北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上一篇

争风吃醋的两个宠臣相互陷害,女皇一道命令将他们同时判处死刑

下一篇

【图文】旅游探秘:清西陵里埋藏了雍正帝多少秘密?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