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北宋靖康之耻和明朝土木堡之变,过程差不多?结果为何大不相同?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北宋靖康之耻和明朝土木堡之变,过程差不多?结果为何大不相同?
收藏 0 0

北宋“靖康之耻”,虽说都城汴京沦陷,宋徽宗宋钦宗两位蠢皇帝,外带满朝文武全被人打包抓走,整个汴京城惨遭浩劫,但以实力损失说,北宋最精锐的西军部队依然主力犹存,富庶的东南半壁也在手中。中原大地更是反抗四起,以至于刚拿下汴京的金人,连乘胜追击都顾不上,急火火扶持了傀儡政权就跑了路。

北宋靖康之耻和明朝土木堡之变,过程差不多?结果为何大不相同?

可以说,如果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能够正确认清当时的形势,果断整合一切力量,南宋何止能守住半壁江山,光复山河甚至洗雪国耻,都是指日可待的事。可惜的是,这位长腿皇帝的主流表现,就是敌人来了跑跑跑,简直是搭上亲儿子也要跑。就这样连跑带求饶,还能有岳飞韩世忠等精兵强将脱颖而出,杀得金人乖乖议和。除了说明南宋命够好,也说明家底够厚实。

那么“土木堡之变”后的明朝呢?乍一看去,形势似乎比“靖康之耻”后要好,毕竟京城没有丢,敌人似乎还离得远。但看看家底呢?“土木堡之变”前,明军的精锐部队,几乎都南调到西南与福建地区,一场“土木堡之变”,又把京城周边的留守部队赔了个精光。临危受命的兵部尚书于谦,调来的援兵也多是“备操军”“运军”“备倭军”这样的三线部队,实战能力少得可怜。

更不要说一个活的皇帝就在瓦剌手上,别管是“太上皇”还是“皇上”,总归是人家手里扣的人质。而且比起短期里滚雪球崛起的金人来,瓦剌可汗也先却是苦心经营了两代,当时瓦剌的势力范围,已经涵盖了包括整个蒙古草原在内的大漠地区,战争潜力十分巨大。一旦明朝方面继续稀里哗啦,中原的浩劫不可避免!

可以说,以沦为半壁江山的可能性说,“土木堡之变”后的明朝,绝不比“靖康之耻”后的南宋低!

但为什么危急面前的明王朝,能够熬过这个危局?关键就是明朝一大“命好”之处:拥有一个以兵部尚书于谦为代表的,能力卓越的核心决策团队。

北宋靖康之耻和明朝土木堡之变,过程差不多?结果为何大不相同?

作为一位力挽狂澜的大英雄,明朝军事家于谦的丰功伟业,早已被史料大书特书。这位铁汉在国家危难时慷慨站出来,先手把手将监国朱祁钰扶上皇位,再拍板给沦为俘虏的明英宗定了“太上皇”名分,然后冷静调兵遣将,终于在极短时间里,把乱作一团的北京城整合成铜墙铁壁,迎头痛击了志在必得的瓦剌大军。他做到的事,北宋汴京城哪怕做到一半,也断然不会有“靖康之耻”。

如果说得遇大英雄于谦,属于明王朝“命好”,那么后面一个重要原因,却不止是命好。挽救危局的于谦,也并非一个人战斗。与他默契配合的,是当时明朝北京城里,一个强大的人才团队。

在瓦剌大军压境,国家生死一线时,出名爱掐架的明朝官员们,却果断放下了恩怨,无论是坚守辽东的王翱,还是朝堂上胖揍锦衣卫的王竑,甚至后来同于谦反目的跋扈将军石亨,这些或文或武的骨干,都是当时一等一的英才。在接下来的残酷战争里,他们更是各个挺身而出,互相通力合作,这才令遭受重创的明王朝,重新捏紧了拳头,向瓦剌大军挥出愤怒的铁拳。

北宋靖康之耻和明朝土木堡之变,过程差不多?结果为何大不相同?

这万众一心的景象,比起靖康之耻前夜,汴京城里的北宋文官们,诸如何栗唐恪之流依然不忘互相拆台的丑陋场面,甚至北宋官员们不思团结抗战,反而找后账报私仇的丑陋闹剧,可以说高下立判。“土木堡之变”前的明王朝,虽说也遭遇“王振乱政”,但整个国家的吏治选拔,依然相对清明。慷慨担当的士风,依然在明朝官员中深入人心。朝堂上的英才们,能力或有差别,但绝大多数人,都依然是负责任的政治家。

北宋之亡,不是亡于“满万不可战”的金人,却更亡于这看似繁华的王朝,早已沦丧的责任心!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请联系 速删!谢谢~】

上一篇

轩辕氏黄帝六任帝和撰写《黄帝内经》的七任帝

下一篇

朱坤明:司马昭打败仗,谋臣要他承担责任,司马昭大怒,当场斩杀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