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明成祖诛方孝孺十族,谁对谁错,权力总是那么血腥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明成祖诛方孝孺十族,谁对谁错,权力总是那么血腥
收藏 0 0
明成祖诛方孝孺十族,谁对谁错,权力总是那么血腥

方孝孺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成祖朱棣在攻克南京以后,做了一件让后世文人都口伐笔诛的事情:诛方孝孺十族。纵观中国历史五千年,诛十族都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后人在评价朱棣时,总是加上残暴,嗜杀的标签。这一点朱棣是没有办法否认的,他性格本身就多疑、暴虐,他错在开创中国诛十族的先例,如果要是诛九族,也许就不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了。而方孝孺既然参与中国这场最高权力的角逐,就应该明白失败的下场,成王败寇,自古如此,换个角度,如果朱棣篡位失败,他面临的也将是千刀万剐,权力争夺总是那么的血腥。

明成祖诛方孝孺十族,谁对谁错,权力总是那么血腥

朱棣|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朱棣排行第4,在他所有的儿子中,只有朱棣最像他,一样的雄才大略,一样的心狠手辣、多疑暴虐。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也考虑过让这个最像自己的儿子继承大统,但是为了朱家王朝的长久统治,还是没有打破自己立的规矩:嫡长子继承制,最终扶持文弱的皇太孙朱允炆做了皇帝。野心勃勃的朱棣当然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在朱元璋死后14个月就以“清君侧”为借口起兵造反,然后只用3年时间就攻下当时的帝都南京(应天),靖难成功,建文帝朱允炆则在战乱中下落不明。

明成祖诛方孝孺十族,谁对谁错,权力总是那么血腥

方孝孺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方孝孺从小就聪明好学,长大以后又师从大学士宋濂,因此博学多才,在年轻的时候就受到朱元璋赏识,准备让他来辅佐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即位以后立刻征召了他,封他做翰林侍讲,很多国家的大政方针都会咨询他,对他非常的倚重和信任。在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的谋划下,朱允炆在全国进行了削藩,起初还进展顺利,削了5个王的蕃位,不过在遇到燕王朱棣时,情况出现反转。朱棣早年参加多次平定蒙古的战争,战斗经验非常丰富,在军队中威望也很大,而主持削藩的这几个大臣都是文人出生,对于行军打仗一窍不通,又胡乱指挥,导致建文帝一方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反而被朱棣翻盘。

明成祖诛方孝孺十族,谁对谁错,权力总是那么血腥

朱棣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棣攻下南京以后,本来还是想拉拢方孝孺的,他摆出礼贤下士的姿态,亲自去请方孝孺写“草诏”,准备昭告天下人,他获得皇位是合法的。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当时方孝孺一边骂朱棣是乱臣贼子,一边说“死即死耳, 诏不可草。”朱棣问他“即死,不顾九族乎?”,方孝孺回答“便十族奈我何”。愤怒的朱棣随即让人把他 ”磔诸市“,然后抓捕他的九族(父四族 、母三族 、妻二族 ),因为之前没有十族的说法,所以就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当作一族,然后全部杀掉。根据万历年间的李贽在《续藏书》中记载,在方孝孺事件中,总共有873人被杀,1300多人被流放。

明成祖诛方孝孺十族,谁对谁错,权力总是那么血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棣在招揽不成以后,就露出了嗜杀的本性,单单一个“磔诸市”,我们就知道他有多么的残暴。据记载“磔”这种刑罚不单单是斩首这么简单,而是一种酷刑,它先把人的骨肉分离,然后再把四肢打断,最后再割喉咙,让犯人在临死前还受尽折磨。但是方孝孺案仅仅是开端,整个永乐元年沉浸在一片血腥中,削藩的几个主要人物例如齐泰、黄子澄都被灭了满门,对朱棣心存不满、敢用反抗的人,也都朱棣直接杀了。

明成祖诛方孝孺十族,谁对谁错,权力总是那么血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上评价方孝孺时,总是把他当作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因为他宁死不屈,而下令诛他十族的朱棣则是嗜血、残暴的代名词。单从个人气节上看,方孝孺的确能够代表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但是如果从权力斗争来看,方孝孺的死并不值得同情。中国古代的权力斗争本身就是一件你死我活的事情,成功者拥有一切,失败者则失去一切。方孝孺作为削藩的支持者,天生就和身为藩王的朱棣是处于对立的,两者之间注定只能活一个,如果朱棣靖难失败,估计下场也不会比方孝孺要好。

明成祖诛方孝孺十族,谁对谁错,权力总是那么血腥

朱棣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在评价一个帝王时,不能以私德来评价他是否是一个好皇帝, 关键是看他在位时,做了哪些有利于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的事情。朱棣在永乐元年通过这种血腥的镇压和屠杀,稳定了他的政权统治。后来他北征蒙古,南征安南,修撰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都促进了大明王朝的统一和发展,称得上是一代雄主,所以即使他嗜杀,从长远上看也不能否认他不是一个好皇帝。

各位觉得呢,方孝孺和朱棣到底谁对谁错呢?欢迎关注或者留言讨论!

上一篇

上古八大姓——华夏民族的祖先,查查你的祖上是哪位王侯将相

下一篇

被项羽活活气死的倔老头——范增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