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大秦帝国》之献公自强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大秦帝国》之献公自强
收藏 0 0

序言

泱泱炎黄,巍巍中华,灼灼华夏。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及事例,他们有的让人慷慨激昂,有的让人热血沸腾,有的让人哀叹唏嘘,有的让人缠绵悱恻,有的让人热泪盈眶,有的让人情深不已,等等。但是能在史册记载或者让影视记录下来的更是亿万分之一。

倦客本人酷爱历史,同时也稍许看了一些典籍,对一些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今后会结合当前热播的剧集电影等,会一一的记录下来,如有不对或者观点不同的地方,希望各位看官多多包涵与指点。倦客也不是文科出身,一个理工男,只是爱好写几个字,可能词藻不会那么优美,笔锋不能让你身临其境,只能通过简单的文字把事情交代或者叙述清楚。

我总是在想我要写一些历史人物有着自己的见解和分析,从哪里入手呢?从春秋人物入手可能很多人都不熟甚至不知道,同时自己也不熟,遇到不解的还要查阅很多书籍。从近代开始可能会遇到很多非议或者指责。从皇帝入手可能会牵扯太多太多的个人感情因素。想来想去只有从秦开始,慢慢的往前写。

《大秦帝国》之献公自强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赢师隰称献公,秦灵公之子。秦灵公去世后其叔父赢悼子夺得君位,是为简公。赢师隰时年十岁,为了以防不测,逃到魏国,开始了长达29年的流亡生涯。

公元前408年,吴起连连击败秦军,夺得了秦穆公时期占有的河西之地(今陕西境内,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大片区域)。此时秦国只有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在魏国这种咄咄逼人攻势下,秦国几乎有灭国危险。

赢师隰在这种强烈的刺激情况下,想到自己的遭遇和秦国接连的衰败,产生了夺回君位,实行新政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因为赢师隰是曾经被立为太子的秦国废君,政治上有秦国老世族和自耕农阶级拥护。

公元前387年年仅2岁的秦出公继位,由于年纪尚小,由其母主持朝政,其母任用外戚和宦官,为笼络人心,大肆赏赐,导致内政吃紧,使秦国国库空虚,不得不加重赋税。

这时赢师隰看准机会,返回秦国除出公,刃其母(一说自杀)夺回君位。

赢师隰的整个童年和青年时期都是在流亡和动荡中度过的,这期间看遍人间冷暖,磨砺了他的坚强的意志,同时他在魏国流亡的过程中看到了整个魏国的强大是通过不断的变法和战争累积的。在他整个执政生涯中也是不断的实行新政,对外战争。

首先秦献公废除人殉,保证了秦国人口。因为献公当时奴隶制度的约束。导致很多大地主,大世族在死后需要大量的活人殉葬。同时边境地区改制成县,派官吏进行管理,吸引周边各部族人到秦国,这使秦国人口明显增加。

其次迁都栎阳(今陕西西安),迁都栎阳表明了要夺回河西之地的决心,同时摆脱了奴隶主的束缚。

为啥迁都?看过《大秦帝国》都知道,河西之地从秦穆公开始就属于秦国,但是魏国出了一位牛人——吴起,这位牛人打造魏武卒,让魏武卒名扬天下。硬生生的把河西地给夺走。这种情况下,献公把都城从雍城(今宝鸡)搬到栎阳,是把国都放在魏国的门口,表明誓死就要夺回河西之地。献公确实是为夺河西之地誓死,有生之年也是把收复河西作为第一信念,至死未完成,还在少梁之役搭上了自己的卿卿性命。这容后详说。

为啥都要争河西之地?河西之地属于今黄河与洛水之间,渭南,大荔,韩城一带。大家看地图就知道,河西之地凭借黄河天险,谁拥有,谁就有优势。秦国如据河西之地,进可东出,涿鹿中原,退可凭借黄河天险自守,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亡国危险。魏国如据河西之地,秦国随时随地在其监视之下,随时随地要夹着尾巴做人,让秦国没有任何能反抗的余地。所以河西之地必然会爆发战争。

《大秦帝国》之献公自强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大家发现没有中国很多省份或者县市的地理分界线都不是直线,而是曲曲绕绕的。这就和中国地理形式有很大关系,总之一点就是为了制衡。

其三,整顿工商业,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同时抽取营业税。称为初行为市,初行为市和初租禾为秦国国库带来大量收入,经济实力倍增。

初行为市,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倦客也查了很多资料,资料上没有很明确的解释。我只有根据自己的理解,通俗的说一下。在之前,大部分商品是由国府直接经营的,一般不允许私营,初行为市就是打破这种国府垄断,开放市场。在都城成立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由市场,然后允许秦国商人以及其余国家的商人一起来做生意,实行政府干预,同时抽取营业税。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雏形。也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开始。这一点近代邓公也是开放市场,就是我们所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让中国繁荣富强的开始,不得不佩服邓公。

初租禾,就是国家为了鼓励开荒耕种,只要你自己开荒种庄稼后,国家按照一定比例抽取稅赋,同时政府承认这块土地是你的。这让一些自耕农和地主阶级疯狂开荒立下了法律基础。


解决了国内内政问题,这就要着手对外了。同时,自耕农和地主阶级已经不满足于当前所拥有的土地,秦国目前也没有多余的土地让他们开垦,只有对外战争,夺回河西之地。

这时摆在赢师隰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发动复仇战争。

公元前364年,一直将魏军压迫到石门战场决战,这场战争,秦军斩首6万。这是进入战国后秦国对东方的第一次胜利,也对秦国军民是极大的鼓舞,原来魏武卒不是不败神话,只要我们老秦人团结一致,还是可以打败的。此事惊动了周天子,周天子派特使送了一件精美战袍,以示庆贺。

第二年,秦献公再次率军出征,直逼魏军军事重镇河西少梁,此战由于赵国最后时刻的援助,秦军不得不撤军。

第三年,秦献公第三次率领大军进攻少梁,此战秦军大破魏军,俘获魏军主帅丞相公叔痤,秦献公也在此战中负重伤。秦军仓促撤兵。同年秦献公离世(一说次年)。

献公重伤后,就要开始考虑秦国以后得路到底该怎么走?由谁继承君位比较合适,能给秦国一个恢复穆公霸业的机会?

此时摆在眼前的长公子赢虔,次公子嬴渠梁。

赢虔此人在影视中刻画的是猛将一名,深得军中之人喜欢,同时军中威望盛高。但是史记中是没有赢虔传的,关于赢虔的事是在商君传中提到。《大秦帝国》中赢虔形象是编剧导演虚构的。

《大秦帝国》之献公自强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嬴渠梁,献公嫡子。影视中刻画的有勇有谋,少梁之战中亲勤魏国主帅丞相公叔痤。但是在史记中是没有记载公叔痤是嬴渠梁擒获的。

《大秦帝国》之献公自强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好了,我们抛开历史,只就影视剧中人物进行分析,为什么嬴渠梁最后能赢得君位。

此时的秦国由于献公少梁之战中受重伤群情激奋,都要杀了公叔痤祭旗,然后对魏发动最后决战。决战的结果我们猜想一下,如果秦军赢了,最多只是收复河西之地;如果秦军输了呢?那就有亡国的危险,而且可以这样说,基本亡国了。

嬴渠梁看的清楚,赢师隰看的更清楚,由于秦国国土相对狭小,人口相对稀少,经济规模也不大,农工商生产水平也落后,这种不间断的战争,实际上是种竭泽而渔的战争,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因为秦国是全民皆兵,打仗后就没有人去从事农业,没有农业就没有收成,没有收成就没有粮草。献公考虑到这一点,所以积极的推行新政,新政也收到了很好效果。正是因为看清了这一点,所以献公在受伤后撤兵回栎阳,首先问了自己妻子,妻子不好直接做答,然后去了军营问了老兵。老兵的答案让他彻底下了决心,秦国必须要富强,必须要找一个擅长内政而不是一个只会打仗的人接手。

联想到秦国几代的经历,首先让赢虔立下血誓,保证兄弟之间不会内斗,然后才把君位传给嬴渠梁。

纵观秦献公一生,其实他是一位有自己想法,有作为的君主,只是秦国在他之前已经经历四代内乱,严重消耗了秦国国力,要靠他在位期间来一举摆脱颓势,繁荣富强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为后来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强大基础。

最后倦客只能用一首打油诗来总结献公一生:

年少磨难欲自强,

何奈河西路不畅;

纵使英雄无悔泪,

来生埋骨在战场。

敬请期待下一篇:

《大秦帝国》之孝公奋发

上一篇

数学历史|三角函数是谁发现的?

下一篇

日俄战争的真相真的有那么残酷?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