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疑云重重的马邑之谋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疑云重重的马邑之谋
收藏 0 0

白登山之后,汉朝从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一直到武帝初期,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政策。在韬光养晦几十年后,国力强盛的汉朝终于不再甘居下风,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迎来了巨大的转变。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召开了针对匈奴的会议,并在群臣讨论之前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今欲举兵攻之。”

也正是在这一年,根据《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汉朝边塞商人以边境小城马邑为诱饵,引诱匈奴单于南下。汉武帝则出动了30万大军,集结于马邑附近试图伏击匈奴,另有一支偏师迂回草原,准备切断匈奴的退路。

疑云重重的马邑之谋

不料单于率10万大军南下时,看到沿途牲畜遍野竟然无人照料,不禁起了疑心。此时匈奴攻下了一处边防小亭,抓获一个地方尉吏,从他口中知道了汉朝的伏击计划,于是急忙北退。马邑之谋就这样落空了。

疑云重重的马邑之谋

从此匈奴与汉朝彻底翻脸,频频入塞侵袭汉朝。

与白登之围的记述类似,马邑之谋也疑云重重。

疑云重重的马邑之谋

动用30万大军去搞一场伏击战,真的不会打草惊蛇、功败垂成吗?

为了一座边塞小城里的财物,匈奴单于竟然会亲自带领10万大军前来接应,不是有点不合逻辑吗?

一个边疆小吏居然能够知道汉朝军队的庞大计划,自己还傻乎乎地被匈奴擒获,汉朝会这么不小心?

这些都不像是真实的历史,倒像是一个拙劣编剧在挑战观众的智商。

马邑之谋确实存在,史书记载汉家大将韩安国等人都领兵出征,应该不是虚构。只是整个军事行动不太严谨,很像是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冒失地导演的一次行动,结果无功而返,打草惊蛇。事后,为了平息主和派的怨气,汉武帝不得已迁怒于支持自己打匈奴的主战派将领王恢,迫其自杀而死。

马邑之谋中,虽然汉朝与匈奴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损失,却酿成了巨大的外交事件,一举改变了亚洲东部两大强国间几十年来相对和平的态势。

匈奴断绝了和亲,并开始频频入塞劫掠,以示对马邑之谋的报复。而汉朝既然已经踏上了选择战争的道路,汉武帝决意继续走下去。

即便如此,马邑之谋后的几年中,两边依然开放关市,交换财货。匈奴这样的草原帝国需要关市来获得自己缺乏的华夏物产,而汉朝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战争,通过继续开放关市来稳住匈奴,争取备战时间,让后者误以为马邑之谋只是和平时代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已经翻篇了。

疑云重重的马邑之谋

上一篇

乾隆爱妃墓被打开,发现清朝皇室“丑闻”,终于明白乾隆有多狠心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