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杨贵妃为什么能吃到新鲜荔枝?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杨贵妃为什么能吃到新鲜荔枝?
收藏 0 0

唐朝诗人白居易盛赞荔枝是“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苏东坡也称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苏东坡为了能常吃荔枝,竟然愿意辞官做岭南人。但最喜欢吃新鲜荔枝的,莫过于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可是,杨贵妃身在长安,为什么还能吃到远在岭南的新鲜荔枝呢?

杨贵妃为什么能吃到新鲜荔枝?

人类社会很早就出现了传递信息的活动。而在商周时期,驿递即已具雏型,如商朝时卜辞中有传报军情的记载,西周则建有烽火台,但当时主要是传递军事情报。后来,渐渐的古人运用智慧,依靠人力、畜力建立了邮驿制度,形成了当时的通信和交通方式。在秦朝之前,以车传送称为“传”,步递称作“邮”,马递就称“驿”。所以,历代的邮驿有邮、置、遽、传、驲等不同名称,到了汉朝才开始称为邮驿,元朝称站赤,明清两代通称驿站。

杨贵妃为什么能吃到新鲜荔枝?

另外为驿传设置的中途停靠站称作“置”,为邮递设置的中途停驻站则称为“亭”。由邮递和驿站机构所组成的邮驿系统,通常是归朝廷管理,专供政治及军事用途,任务是负责诏令与文书的传递、接待使客及转运物资。当然,民间通信是依靠专人递送或便人捎带。

古代“驿吏”的职责类似现在的邮差,但这些“古代邮差”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环境与现代邮差可大不相同。如清朝詹应甲《保安驿丞张焕死事》诗中,就用“官卑未有如驿吏”来形容驿吏社会地位的低下。又明代曾把犯罪的官员贬谪到僻远地区的贫苦驿站,作为一种惩罚。把降职官员调任为驿吏,足见驿吏的地位卑微。另明朝无名氏《鸣凤记.林公理冤》上载:“驿宰风骚,乌纱叶叶嚣。趋迎当道,走得腿无毛。”这是描写驿吏的日常生活,虽然驿吏身穿制服,看起来十分风光,然而常年在驿道上迎来送往,风尘仆仆,实则苦不堪言。

邮驿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现代邮政制度建立后才取代了邮驿。

杨贵妃为什么能吃到新鲜荔枝?

在古代荔枝又称为“离枝”,因为它不能离开树枝,一离开树枝,则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天以后即使不腐烂,也没什么好味道了。如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上提到∶“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就是说荔枝是很不容易保鲜。由此可见,唐玄宗当时就是利用驿站为杨贵妃千里送荔枝。

杨贵妃为什么能吃到新鲜荔枝?

南宋文学家谢枋得在《选唐诗》上说:“明皇天宝间,涪州贡荔枝,到长安色香不变,贵妃乃喜。州县以邮传疾走称上意,人马僵毙,相望于道。”是说唐玄宗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劳师动众,专设驿站,设利用邮驿机构的人力、物力,在荔枝成熟时,采摘最好的荔枝,派人由岭南,快马运送,一站紧接一站,如接力赛般,运到长安让杨贵妃享用。当然驿吏拼命的赶路,不仅人累僵了,也跑死了不少好马,一路上急奔,途中更有不少路人遭殃,被踩死或踩伤。

晚唐诗人杜牧曾写了一首《过华清宫》,来讥讽这种劳民伤财的行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打开历史画卷敲醒古老沉睡的梦,推开历史沉重的大门,打开历史的画卷,回忆着触目惊心,历历在目的画面。那一幕幕的痛彻心非,刻骨铭心然而人们总会想到战争二字。生活在现代的人根本无法想像和平的快乐,是战火泯灭了他们心目中的美好憧憬。

倾听历史的心声时间铸就了一段段往事,一段段往事叙述了一个个人物;一个个人物创建了一次次繁华;一次次繁华写成了一本历史。一本历史也同样叙说了无限的往事,人物与繁华,也同样倾诉了它的心声。我是悲凉的。深淀中的历史历史像是一棵树,随着时间的深沉与流逝,树上的年轮肆意增长,而历史中的成与败,如同年轮上的黑点,无法抹去,如今的我们,只能够回忆历史,缅怀历史。在成长的路上,有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激励;也有你喜欢你自己的价值。

历史的变化早在石器时代,原始人把大树叶当成盛放食物的器皿。后来,聪明的人类开始磨制石头,制成石碗,这样可以较长时间的存放食物,不用担心因为季节的转换,摘不到大树叶,而无法较长时间存放食物。但是,石碗很重,拿来吃饭实在是很辛苦的事。一年一度,花开花落;一朝一夕,风云变幻;一撇一捺,风雨人生!在历史的足迹中,一些人,以高尚的人格感染着人们;一些人,以高尚的行为影响着人们;一些人,以高尚的思想昭示着人们;这些人就是国人心中的道德楷模。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向你们致敬!

上一篇

张伯驹夫人潘素——沦落风尘却不染尘埃

下一篇

“百日维新”背后,是年轻的光绪不愿成为另一个同治的抗争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