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昔日科举状元,今时有几人能够做到?细论古之天骄的现代对比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昔日科举状元,今时有几人能够做到?细论古之天骄的现代对比
收藏 0 0

自隋朝创立科举制以来,当权者为了打击根深蒂固的宗族势力,纷纷效法提倡“学而优则仕”。一来可以将寒门学子迅速拔高,对抗老朽的贵族势力;二来更给予了下层百姓突破阶级限制的机会,让他们不至于天天想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昔日科举状元,今时有几人能够做到?细论古之天骄的现代对比

科举考试

从童试(含县级的童试、州府的府试、省级的院试 )、乡试、会试一直到殿试,十年寒窗苦读书,大家为的都是那个光荣无比的称号——新科状元。我们常将现代的高考比作是科举制度的衍生品,是目前最为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那么古代科举制金字塔尖的状元,在今天究竟是个什么学历地位呢?

高考前,学生需要经过九年义务制教育,进行中小学的一条龙教学课程学习。对标到古代科举考生,7/8岁的时候有条件的就进入私塾读书,接受当地知识分子私营建立的小学教育。更富裕的呢?干脆重金聘请名师到府中居住,好吃好喝供着,每天盯着自家的宝贝公子就可以了,思想开放的家庭就顺带连小女一并送到老师面前学习。

度过入门教育阶段,从私塾/家教毕业的学生可以参加童试,脱颖而出的人便有资格进入官学研究,得一个“秀才”的美名。好比《武林外传》里的吕轻侯,九岁时头顶秀才之名荣耀无比,可读来读去都进入不了下一阶段的话,就会变成街坊邻居的笑柄了。

昔日科举状元,今时有几人能够做到?细论古之天骄的现代对比

范进中举

秀才们在官学里要经过三年学习,参加各级官府举办的乡试,考核通过即可成为举人。乡试制度类似于今日之高考,本省户口的秀才只允许在本省参与考试,不符合要求的人是得不到参考资格的。秀才完成乡试,终于熬成婆后便成为举人。针对于举人设立的会试就有得说道了。

读书时我们都知道《范进中举》这篇文章,范进年过半百才考中秀才,又马不停蹄地开始追求会试中举。如此痴狂的他单单只是个科举考试狂魔吗?不,当你成为举人时便已经是人中龙凤了。举人的称号可以做两件事情:

1、依照次序参加会试、复试和殿试;

2、会试落榜也可以衣锦还乡,做一个小官。为人民服务或者一辈子衣食无忧。

因此当范进考中举人之后,他兴奋地几乎要晕厥过去,曾经蔑视他的亲朋好友,地主豪绅也纷纷前来巴结这位未来的官爷。

昔日科举状元,今时有几人能够做到?细论古之天骄的现代对比

古代中举

人如果有更大的志向,想要成为经天纬地之才,顶天立地好汉,便要冲击那最后的三试,变成国家的中流砥柱。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殿试了,会试和复试由主考官将考生的文章排序呈交到朝廷,而皇帝才是最终确定成绩高低的人。一名状元、两个榜眼、三位探花组成前三甲,完成数年一度的人才选拔。

乡试类似于高考,举人便如同本科生毕业,那么度过三试之后的状元呢?怎么算也应该是个国内第一大学的强势专业博士研究生了。科举之残酷,可丝毫不弱于今天的高考、研究生考试呀!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也不正符合我们今天高考、研究生出结果的场景吗?一大批的记者围着各省的文理科状元们,光宗耀祖的感觉哪叫一个酣畅伶俐呀!

下一篇

抽烟喝酒的他为什么能活78岁?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