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成也隆中败也隆中,一段传奇终结了另一段传奇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成也隆中败也隆中,一段传奇终结了另一段传奇
收藏 0 0

导语:”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这是人们常说的话,这里的’三国’就是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就因为这本书写得太好了,让人读之欣然向往,也由此流传了不少有趣的故事,这其中大部分的主角就是”智近乎妖的”诸葛亮了。

说起诸葛亮,他的成名之作就是大名鼎鼎的《隆中对》,就是这一次的问对让当时朝不保夕的刘备看到了希望,当即邀请了诸葛亮共谋大事,由此开启了一段传奇的时代。但是,也正是这一篇《隆中对》,造成了汉朝实质性灭亡的结果。

天下三分

天下三分是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时得到的策略,从当时刘备的处境来看,这个策略就是为刘备量身定做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做好了投奔刘备的准备的。

而且,从之后的历史发展来看,诸葛氏也是在广泛撒网,诸葛亮就是要去辅佐刘备的,所以他的准备很充分,充分到刘备已经可以从这个计划中看到成功的希望了。

在此之后,刘备和诸葛亮二人一拍即合,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搭档。而历史也印证了诸葛亮的话,历史在按照他的既定策略前进,随大势而行自然省时省力。

成也隆中败也隆中,一段传奇终结了另一段传奇

隆中对画像

于是,先联合孙吴击退曹操,保持南方的独立、混乱的局面,接着在孙吴的支持下占据荆州,西吞巴蜀。自此,成帝之基已经立下了,剩下的就是静待天时,北伐中原恢复汉室了。

但历史往往不遂人意,历史在关键时刻拐了一个弯,孙吴和曹魏先联手打了蜀汉;接着吴蜀二国一场大战,双方交恶;最终,在曹魏的压力之下,吴蜀又走到了一起。

成也隆中败也隆中,一段传奇终结了另一段传奇

诸葛亮、刘备问对画像

经历过连场大战之后,吴蜀二国联手已经不能让曹魏伤筋动骨了,双方僵持了下来,形成了稳定的对峙局面。三国鼎立的态势,和诸葛亮预测的一摸一样,但主动权已经易手了。

三国鼎立不再是蜀汉的机缘了,反而成了身体上的一个创口,不断地让蜀汉流血。

成也隆中败也隆中,一段传奇终结了另一段传奇

三国鼎立图

两个传奇

说是两个传奇,其实只有一个,在诸葛亮的策略成功的情况下,自然只有一个传奇。但他的策略失效了,这也就让只完成了一半的传奇终结了整个传奇。

具体说来很简单,在隆中的时候,诸葛亮提出了一个全局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联合孙吴抗击曹操,在这个基础上从容的发展国力,待时机成熟,兵分两路北伐,如此大事可成。这就是我所说的没有实现的传奇,一个几乎完美的计划,最终破产了。

认真来说,这并不是诸葛亮的错,计划是完整的、可行的,但在执行的时候出现了偏差,或者说出现了他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预估到孙吴的态度变化。

可以说,这个计划最终是败在了孙吴的手上。这个计划中的一个核心就是和孙吴的联合,但双方关系急剧恶化也是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或者说他预估的后果很小。

成也隆中败也隆中,一段传奇终结了另一段传奇

隆中对执行情况

于是,这一个环节出了错,导致后续所有的环节都无法完美地展开。毕竟,原计划中的对手是先曹魏再孙吴,但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孙刘关系就没有那么和睦了。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计策就没有进行下去的必要了,基础都没有打好,怎么盖房子?但蜀汉政权还是将这个计策执行了下去,最终导致了荆州的失守和关羽的死亡。

这又引发了吴蜀大战,刚刚攒下来的家底就这样折腾没了,恢复汉室的时间又被延长了。俗话说:夜长梦多。时间长,变数就多,最后变的三国一起完蛋。

成败唯一

有一句老话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说的是韩信,而刘备因为隆中而改变了屡战屡败的局面,开创了称帝的基业,但最终也是因为隆中而终结了自己的皇帝命。

这里我们说的是隆中这个地方,而不是诸葛亮这个人。因为刘备在隆中三顾茅庐,最终在诸葛亮的草庐之中得到了《隆中对》,同时得到了诸葛亮这位谋士。

成也隆中败也隆中,一段传奇终结了另一段传奇

诸葛亮画像

诸葛亮是在隆中被刘备邀请出山的,而他的出山之作就是《隆中对》,所以他也是执行这一策略的主要推动力。而且,被说服了的刘备也在支持他,所以在路走偏之后强行转换方向,失掉了底蕴。蜀汉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恢复,但局势逼得他必须要进行战争。

这就是慢性死亡,一次关键性的错误,动摇了国本。让本应和平发育的蜀国不得不一次次地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的矛盾,这也是诸葛亮最悲哀的地方。

虽说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很厉害,但一味的为了整体计划而牺牲具体的利益,也让计划的成功性打了个折扣。

毕竟,手中的牌都打光了,机会到了拿什么去完成计划?前期牺牲太多,中期大量消耗,后期又怎么完成恢复汉室的重任呢?

所以说,隆中是刘备走出困境的宝地,也是禁锢住刘备实力发展的关键。

总结分析

总的来说,蜀汉集团的成功离不开诸葛亮的努力,但同样的,蜀汉集团的覆灭也和诸葛亮脱离不了关系。祸福两面,相互依存,总有受到伤害的时候。

在局势有变原计划不宜实施的情况下,刘备、诸葛亮所主导的’隆中策略’并没有进行改变,而是强行进行下去,最终走上了一条岔路。而这个错误也一直持续到了三国前期,甚至贯穿了整个三国时期,这就是死抱着计划不放的后果。

而且在整个大计划中,很多方面过于理想化了,诸葛亮有点轻视天下豪杰的意思。在某些方面考虑的稍显粗糙,这也是发生意外地原因之一。

所以说,一份很好的策略,在出现的时候就存在了很大的漏洞,关键是没有人将这个漏洞补上,最后造成了重大损失。这个责任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是蜀汉所有谋士的失职,这也是年少轻狂时的代价。

结束语:没有真正完美的计划,随着时代的变迁,计划应该围绕着总目标进行改动,如此方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上一篇

巨鹿之战的胜利是因为楚军太强还是秦军太弱

下一篇

崇祯七年武举,能舞动百斤大刀只有徐彦琦、王来聘,但却落榜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