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北洋政府–袁世凯的发迹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北洋政府–袁世凯的发迹
收藏 0 0
北洋政府--袁世凯的发迹

随着中法战争的爆发,日本趁火打劫,开始向朝鲜渗透,朝鲜爆发内乱,袁世凯被派往朝鲜指挥作战,武力平叛,由于带兵有方,因此得到了朝鲜国王的认可。袁世凯也在朝鲜帮着朝鲜国王练兵而被清庭看重。

随着中日之间在朝鲜的矛盾加重,尤其是“高升号事件”,直接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结果清廷惨败,更让国人无法接受的是那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还牵扯出了一出中国人花钱买中国的辽东半岛的国际奇闻。

“唤醒中国之大梦始自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的惨败暴露了清廷统治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军事上,即使有了战况,也不能自作主张,迅速应对,必须向各级衙门逐层上报,这种军队能打胜仗才怪!

康有为起草万人书,并提出战败的根源在于清朝的专制体制,并提出拒绝和谈,迁都再战。清廷在用人上非到万不得已不会用汉人,对于康有为的提议更不会接受。

既然清廷的体制无法改变,只能是在军事上改革,这个由满清统治的破朝廷上也只能是修修补补,能捱一天是一天了。

甲午战争之前,清朝的军事力量主要是湘淮军,甲午一战,湘淮军几乎是全军覆没。德国陆军将领汉纳根提出组建十万新军,全部使用西方新式武器,教官和将领全部由西方人组成。李鸿章坚决反对,因为朝廷出钱组建部队,却由外国人做主要将领,将来恐难以控制。他提出由袁世凯组建新军,在定武军的基础上另外新招一批人,使用西方武器,在天津的新农镇训练。

新军练兵之前,清廷的军事力量主要是三种。一是最早的八旗兵丁,由于八旗兵采用的是世袭制,随着时间的流逝,爷传父,父传子,数传之后,竟然有人连弓弩都不认识了。第二种是绿营,主要由汉人组成。由于满清对汉人处处提防,军饷更是少的可怜,这些部队也是阳奉阴违,出工不出力,部队缺额严重,少有训练,以至于被太平军打的七零八落。第三种是湘淮军,由于湘淮军几乎全军覆没,所以只能重新组建部队。

在新军首领的选派上,李鸿章推荐袁世凯,因为他们有师徒关系。荣禄也听说过袁世凯,他是最能贪污的一个满清权贵,但是他深得西太后的信任。袁世凯知道了荣禄要召见他,连夜找了个会德语的人,翻译了德国的练兵手册,并记住主要内容,结果荣禄召见他,他对答如流,深受荣禄的好感。

小站原叫新农镇,是处于天津和大沽之间的一个铁路小站。后来因练兵出名,被人称作小站。在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小站出身成了最为荣耀的出身,连蔡锷等日本海归回国后,都要靠边站。

满清贵族荫昌向袁世凯推荐了武备学堂毕业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后来这三个人也被称为“北洋三杰”。

小站练兵一律使用德国步兵操典,按照德国陆军训练新军。武器一律使用德国武器,德国克虏伯炮厂的炮,1894年出厂,1895年就装备了新军。可见当时的武器还是比较先进的。

小站教官聘请德国教官13人,每人月薪300两银子,统治袁世凯月薪600两。他还每月拿出200两银子奖励优秀士兵,籍此拉拢人心。士兵每人每月5.5两银子,大概与当时的清政府六品官员等同,可见地位不一般,能在这里当兵也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差事。

士兵招募时,标准很严苛,身高,体重,能举多重,一个小时跑几里地,士兵不能抽大烟,等等。可见当时的兵的素质比较高,对于识字,有文化的还会多给钱,说明袁世凯还是比较看重军队的文化的,后来袁世凯在小站还开设了马队,炮队等学堂,对于优秀的,公费留学。

袁世凯的带兵之术到底如何呢?

袁世凯拉拢人,靠的就是官位和钱财。袁世凯把段祺瑞叫到办公室,给了他一份试卷,段祺瑞自然明白,后来段祺瑞便成了一个镇的统制。同样的手段,冯国璋、王士珍也成了镇的统制。他们对袁世凯自然是感恩戴德,后来他们三个人就是著名的北洋三杰“龙、虎、狗”

袁世凯为了控制这支部队,专门成立薪饷局,所有的兵的军饷都是由薪饷局直接发放到士兵手上,这就防止了军官克扣军饷的恶习。士兵们着实落了实惠,自然感激袁世凯。

士兵们出操时高喊:“吃袁世凯的粮,穿袁世凯的衣。”这自然是引起了清廷的注意,尤其是西太后顿时感到了一丝不安……

各位观众朋友们,给个关注,明天继续更新

北洋政府--袁世凯的发迹
北洋政府--袁世凯的发迹
上一篇

贩夫走卒,穷人乞丐组成的西汉开国元勋

下一篇

影响深远的传承模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给子孙们“起了个好头”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