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我大明豪杰,扫荡残胡,驱除腥膻,勒石纪功,彪炳汗青,舍我其谁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我大明豪杰,扫荡残胡,驱除腥膻,勒石纪功,彪炳汗青,舍我其谁
收藏 0 0

大明北伐62.

我大明豪杰,扫荡残胡,驱除腥膻,勒石纪功,彪炳汗青,舍我其谁

徐达誓师

一天前,也就是三月十七日正午,兰山,扩廓帖木儿和手下判定的雨雪天气竟然在这里出现了。虽然是小雪飘零,但毕竟是农历三月中旬,这可是不正常的天气。大明征虏大将军徐达把军马停驻在陇山以东约六十里处的兰山脚下,一面大明军旗在山腰上猎猎作响,已经飘扬了一年之久的军旗几乎褪尽颜色。在它下面,是嶙峋突兀的山石和如水漫流的泥土,在这些山石泥土下面,掩埋着一千零二十四名明军战士的亡骸!早在一年前,征虏副将军常遇春领兵从凤翔府追击潜逃临洮的关中元军大将李思齐,夜里把军队驻扎在兰山脚下,不料,伴随着突如其来的大地颤抖,兰山竟然崩塌了半边!倒塌下来的山石土堆,刚好掩埋了山下明军营垒数十个军帐!军帐内的将士没吭一声,全部罹难!呜呼!俗称“天葬”莫过于此!

其时,正是洪武二年三月十七日午夜!

早在两千七百多年前,史书就有西周人的神圣山峰——岐山崩塌的记载,它象征着大周朝即将灭亡。可是,如今兰山崩塌,压死那么多明军士卒,到底有什么预兆?

常遇春痛惜之余,急忙回师,刚好徐达在凤翔府召集关中诸将举行军事会议,确定攻取李思齐(临洮)还是张良弼(庆阳)。听闻常遇春带回来的军士罹难的噩耗,马上上报皇帝朱元璋。

他们还没等到朱元璋的指示,皇帝的另一道命令已经到了:着常遇春往北平攻取元上都,剿灭残元势力。

常遇春领旨马上起行,岂料一去不复返!

莫非兰山之崩,预示着大明战神的殇逝!

皇帝对兰山死难战士的指示在一个月后,抵达凤翔府:着大将军徐达带中央使者往兰山死难战士现场祭祀亡魂,由该中央使者撰写祭文,刻石铭记,哀悼这一千零二十四名勇士!并对死难者的家属作出高规格的抚恤,这位中央使者不是别个,正是刚从大明中书省参知政事之职调任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的汪广洋!

一年后的三月十七日(1370年),徐达再次领兵经过一千零二十四名战士的死难地点——兰山,他要祭祀这批没有死于两军阵前,却在大自然的灾难中丧生的战士,他要在这里誓师出击王保保。

大风凛冽,夹杂着零星的雪花,徐达口中念出二百七十九个字,这就是祭文兼誓师文:

“洪武三年三月一十七日,徐达于此致祭往者:汝等不幸于山陵倾覆,元首哀痛,同袍共悲!今我六师奋发,誓翦胡虏,乃汝、我所盼!汝等之壮志未竟而身先陨亡,灵魂不灭而顾念中华一统。今吾六师乃蹈其足迹,坚整士心,凡行军对战,主帅必当亲临,士众定然用命,同仇敌忾,共灭鞑虏!祭我往逝之英烈兮六师共誓以赴仇寇!其词曰:大明征虏大将军徐达告尔三军,将校士卒,谨听我命,鞑虏不逊,侵略我土,掠杀我民,流毒三秦,祸害千里。皇帝授我斧钺,以天兵诛夷丑类,收复我华夏山河。尔等万众一心,以戈以矛,共歼胡虏!尔者听令,有进死而荣,无退生而辱,用命则厚赏,不用命则显戮!同勉哉,我大明豪杰,扫荡残胡,驱除腥膻,勒石纪功,彪炳汗青,舍我其谁!”

徐达念完,他的左右大将傅友德、薛显跟着高呼:“有进死而荣,无退生而辱!”

其余众将、众士卒也振臂高呼:“有进死而荣,无退生而辱!”

于是,大明主力部队浩浩荡荡,向定西前线进发!

就在此时,全军前进的方向,奔驰着两匹战马,这是哨骑兵。他们向徐达报告:运粮官胡德济星夜赶路,士卒已经多夜没有休息。

“怎么回事?”徐达心想,“要这么急吗?”

哨骑又说:“胡左丞用三天三夜走了三百多里路!士卒颇有怨言。”

徐达对傅友德说:“兵法云,千里奔袭,必厥上将军。胡德济怎么如此行事?”

傅友德说:“邓将军已经抵达前线,胡左丞按照正常行军速度就可以了。无需急速行军啊。”

徐达点头说:“胡德济必是急于立边功,士卒疲累,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若战必败!王保保屯兵车道岘多时,以逸待劳,若然使用诡计,绕开邓将军的营垒,直至进击我粮道,那就危险了!”

他想了想,说:“这样吧,友德,你领三卫骑兵,速赶过去。若王保保尚未发兵,则代胡德济运粮,让他回来我处。若已经吃了败仗,好歹也要保住士卒和粮食。”

一旁的李思齐终于出声了,他说:“末将愿随傅将军出战!”

徐达笑道:“有李左丞协助,友德无忧矣!”

已经担任大明江西行省左丞的李思齐,就想表现表现自己,毕竟这里就是他熟悉的地方。于是,傅友德、李思齐领骁骑、雄武、金吾三卫骑兵共三千人,火速追赶胡德济的运粮队伍。傅友德看了看天色,时当正午,微雪,又看了看三卫骑兵,这时,两员年轻将军骑马冲了上来,他们均行军礼说:“傅将军,我俩愿为前锋!”

李思齐看过去,不认识。

傅友德对他说:“大块头是蓝玉,年轻一点的是冯诚。”

“谁?”

“蓝玉,常遇春将军的妻弟,二十七岁;冯诚,冯国用将军的儿子,十九岁。”

“哟!果然英雄出少年!”

李思齐心里一阵难过,怎么人家的儿子都是英才,自己的都是脓包呢!

傅友德对蓝、冯二人说:“一千战骑由你俩带去,可得小心!”

“遵命!”二人兴致勃勃而去!

三月十九日凌晨,奔驰了一日半,真给他们赶上了!

那时节,胡德济和他的运粮军士正被虎林赤的蒙古骑兵团团围住,不能脱身!

蓝玉、冯诚也是急行军,难道他们就不会劳累?他俩真能摆平虎林赤?

我大明豪杰,扫荡残胡,驱除腥膻,勒石纪功,彪炳汗青,舍我其谁

胡德济奋勇杀敌

明代步兵,一天可以行军多远?

近日,我朋友参加“半马”(即半程马拉松,约21公里),耗时1小时49分钟,大概就是业余级别。据说,这项赛跑的世界记录是58分钟。

传说希腊战士“飞毛腿”菲里底比斯从马拉松战场飞跑归雅典,竟然一口气跑完了42公里,刚刚报完喜讯就倒地身亡。没有资料记载菲里底比斯究竟花了多久时间完成了这个“壮举”,可是,目前人类最好的马拉松长跑成绩是2小时零一分钟。也就是说,若由马拉松高手来奔跑,80里的路程,可以用2小时完成。

明军步兵,可以达到这个速度么?

绝对不行!

原因之一,人类据有的生物特性,其一是会疲劳,其二是会饥渴。也就是说人类必须补充食物、水,以及需要休息和睡眠。能够用2小时跑完42公里的世界级马拉松运动员,绝对不可能用4小时跑完84公里,更加不可能用8小时跑完168公里!

原因之二,所有马拉松运动员是如何参赛的?四个字:轻装上阵!而且几乎不穿衣服!他们跑的几乎都是平坦的道路!

我大明豪杰,扫荡残胡,驱除腥膻,勒石纪功,彪炳汗青,舍我其谁

明军火铳战士

明军步兵,有些什么装备?我们以火铳兵为例,且看——

“每名火铳枪一杆,搠杖一根,锥剪各一件,药袋一个,药线筒一个,药管三十个,铅子袋一个,备征火药每出五钱,备三百出,共药九斤六两。铅子三百个,药线五百根,火绳三根,锋利腰刀一把,火镰火石一副,铅子模一副,椰瓢一个,子药合口配搭。”(戚继光《练兵实纪》之卷一练伍法‘步兵’)”

看不太懂?没关系。看到“九斤六两”四个字就晕了,这仅仅是火药袋的重量!再看看三百个铅子,这可是金属铁丸子,三百个,该有多重!这两种必备品,再加上火铳枪一杆,锋利腰刀一把,私人的行囊(衣物棉被之类),食物(这主要是干粮,稍后,下文会有详细而有趣的记载),饮用水(明军步兵一般是没有瓶装水的,也没有水壶,他们使用椰子壳做成的瓢子,用来舀路上的河水、泉水、湖水来饮食)。总之,一句话,每个火铳步兵行军时,必须携带或者负重二三十斤以上的装备(包括武器和个人必须物品)!

这是多么辛苦的行军!六百五十年前的关中地区,哪有什么平坦道路?随随便便走几里路就得爬山涉水了!

以我本人为例,多次攀爬海拔一千米到一千五百米的山峰,为了得到与明代步兵行军的体验,专门寻找几乎没有现代人工打造的道路行走,也就是说,几乎每一步都是穿越丛林的山路,我身上背负四瓶饮用水、两盒牛奶,总计3000毫升。另外,携带干粮(面包、饼干之类),大约1000克。还有一台单反相机,不敢带长焦重物,仅仅带广角镜头,连机身约重1000克。由于担心上到山顶时浑身大汗,若遇大风,容易着凉感冒,所以又带了两件短袖T恤。所有这些,都装入一个背囊,这个背囊净重量都有500克左右。外加一根现场找到的“登山杖”(其实就是一杆树枝)。这么一算,我本人登山负重也几乎达到二十斤的。

这样登山,真的很辛苦,甚至,我一度想把相机扔掉!

明军在关中凤翔府至定西之间行军,并且运送军粮,必定是比我登山更加艰辛的。若果还要他们以每天80里的速度前进,这不是残酷的“虐待”又是什么呢?

难怪胡德济的士卒埋怨他们的领兵官!

难怪蒙古骑兵掩杀过来时,他们宁愿引颈等待死亡的降临而不愿抵抗!

胡德济听闻前军几乎都被蒙古突袭队杀个干净,睡眼惺忪的他一下子惊醒过来,“赵清、朱显忠、谢彦、费子贤你们马上组织官兵抵抗!”胡德济嚷道。

可是,他叫唤的四名指挥佥事竟然无影无踪去了!

胡德济开始手心出汗了,他从来没有遇到如今这种情况,即使当年在信州面对陈友谅的八阵指挥的头名勇将李明道的挑衅,即使当年他听闻自己的老爹被苗人叛军杀害,即使当年李伯升领二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他的新城堡垒,他都没有像这个晚上这一刻那么惊慌!

你看那些蒙古骑兵,一个个如同黑暗之神,越过山梁,践踏自己同袍的血迹,把一张张死亡的罗网从天而降罩着明军前后左右。不断地倒下的明军士卒终于遭受到失败而死了,可惜,他们已经无知无觉!

这些,胡德济反倒不担心、惊骇,他惊惧的是,他叫嚷声传出,竟然无人应命,无人搭理!

这是怎样的一个指挥官?

这不就是个光棍司令么?

胡德济急忙跳下战车,飞身跃上他的战马,手持一杆长枪,叫唤着身前身后的几名亲兵,吼道:“为敌所乘,死不足惜,惟恨玷污我先公之名,辜负圣上隆恩!左右,与我陷阵而亡吧!”

说罢,就要迎头撞向蒙古战骑。

忽听身后一人高呼:“朱显忠在此,鞑子纳命来!”说着,拍马舞刀冲入蒙古军中。

哦!

原来还是有不怕死的部下的。这个朱显忠,何如人也?

上一篇

历史上最抠门的皇帝,道光,满朝文武的衣服上都有补丁

下一篇

二战中,日本陆海军的伙食差别有多大?根本不像同一个国家的军队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