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宋仁宗的方针,抱定“战略防御”的宗旨,仍称得上是盛世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宋仁宗的方针,抱定“战略防御”的宗旨,仍称得上是盛世
收藏 0 0

今日看点:宋仁宗的方针,抱定“战略防御”的宗旨,仍称得上是盛世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微史长城,今天我们来看看宋仁宗的军事形势与财政状况。仁宗朝四十余年,四面都遭逢危机。可以用和平手段来应对的,都顺利地解决了。但凡是需用武力的,却总是勉强渡过难关——甚至最后主要还是依靠和平手段才得以过关。其处理边疆问题方面的方式和效果,很可反映政权之“不武”。这个政权显然出现了问题。问题在哪里?问题又有多严重?

宋仁宗的方针,抱定“战略防御”的宗旨,仍称得上是盛世

宋仁宗永昭陵

君臣关于国家的发展,共同抱定“战略防御”的宗旨,这是边境战争屡遇挫折的根源。仁宗关于这一宗旨的表述是:慎守祖宗基业,不贪无用之地。不得不说,“保境安民”、不事扩张,并不是一种落后的理念,它包含着对于领土、人口和民族三者如何作最佳配置的思考。但这种保守的策略却不一定有利于国家的生存。尤其是绵延数千里的北方边界之外,是两个游牧者的政权,来自两个北邻的打击,必然是极具机动性的。在这种态势下,防御作战极为艰难,处处设防,但处处都可能被突破。针对这种被动态势,宋曾经作过多次努力,宋夏战争前后,曾反复分、合陕西战区,试图提高应变能力。但合则战线太长,分则一路之内兵力不足以应付敌方大量骑军进攻,只要宗旨不变,就无法摆脱左右为难的境地。

宋仁宗的方针,抱定“战略防御”的宗旨,仍称得上是盛世

游牧民族

战略防御并不是只有防御没有进攻,只是攻的目的仍在于守。比如遭遇围城时出城袭扰、赴援,都是寓守于攻,甚至个别主动进攻的行动亦属此列,譬如庆历二年葛怀敏部欲在边境伏击夏军,是遭遇进攻之时的反制行为。这些行动,可称之为“主动防御”。但是,宋方每次用于主动防御的兵力却很少。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最大的三次败局,宋方都仅万余人参加。三次覆军损折三万人,宋方再也无力发动带有进攻性质的战役。但是,当时陕西正规军即达三十余万,且不断招刺民兵,这么大量的战斗人员,是如何使用的?既然力主防御,那就要在每个战略要地屯兵布防,这儿五千,那儿八千,每个地方都不足以抵挡敌方十万大军的进攻,而总兵力也就这么被消耗了。战役的失败证明防线有漏洞,新增兵员便被用于填补漏洞。这个点有可能被突破,那么就增加兵员;那个点也不够强,也得增强兵力。这并不仅仅发生在陕西,河东、河北也是同样的情形。所以在北部和西北边境不断增加禁军员额,又不断招募民兵,但仍然是只够防御。而同样设防严密的河东与河北,也就无法出兵支持陕西的战局。

陕西帅臣夏竦曾提出一系列改良之策,较有可行性的一条是:调整各据点的防御力度,根据据点的重要性和防御的难度,增减屯兵,弱化次要据点“小寨”的作用,遇有战事,并力保大寨。若战略防御的宗旨不变,这确是强化防御力度的良法,但仍不变其被动局面。这宗旨何以不能变?这涉及战斗部队在机动性方面的天然缺陷。

宋仁宗的方针,抱定“战略防御”的宗旨,仍称得上是盛世

宋兵被fu

宋军的兵种构成,是骑兵占少数的混合部队,其作战的主力也非少数骑兵,而是以弓手、弩手为主的步兵。依照短板原理,其机动性取决于行动速度较慢的部分。但更明显的短板或许是辎重部队。宋军作战,是个系统工程,它不惯于“资粮于敌”等就地补给的行为,向来需要复杂的补给体系。若进行突袭,战士“裹十日粮”似是极限,通常的行军作战,则专有辎重队,以免兵士自负粮秣影响战斗力。而辎重部队的保护与跟进,一直是作战过程中的难题。如庆历元年任福以步骑混合部队追击夏军的骑兵,疲于奔命,辎重部队更是被远远抛在后面,至其中伏之时,士卒已三日不食,此战大可见混合部队对机动性的制约。宋方单兵的作战能力绝不下于任何敌军,文臣所谓陕西禁军拉不开弓、跨不上马,或非普遍情况。

宋仁宗的方针,抱定“战略防御”的宗旨,仍称得上是盛世

宋军(现代)

从宋夏战争各场战役来看,宋军每战皆依靠坚阵,有一段不落下风的激战,给敌方以大量杀伤。但缺乏机动性的部队,要大量集结以从事一场会战,其难度可想而知。故每战皆以少击多——往往是以一敌十,战斗力再强,恐怕也很难避免覆军的命运,若遇野战,尤其如此。由兵种和作战方式所造成的不利,是否有办法彻底改变?由于马匹之不易获得,兵种无法调整,机动性不可能有明显提升。

宋仁宗的方针,抱定“战略防御”的宗旨,仍称得上是盛世

西夏骑兵(左)

所以,宋政权较前朝更重防御而不善进攻,与其军队的兵种构成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技术问题对战略形成了阻滞作用。而为了弥补兵种构成造成的机动性的缺乏,政权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兵力来强化北方防线,这意味着投入的财政资源也不断上升。

北宋兵士,以其身份地位,大体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前两者属正规军,有定额的薪饷。而禁军地位又较厢军为高,是作战的主力。北宋前期,正规军数字的增长令人惊愕,由太祖末年的不足三十八万,到仁宗庆历中,已增至近一百二十六万。其中禁军数亦呈现同步的增长速度,由十九万余增长至八十二万余。兵员增速,超过了这一甲子的岁入增速,以致财政捉襟见肘。主管全国财政的三司,感到压力极大。据庆历七年三司使张方平提供的数据,自宋夏战争以来,共增四十余万禁军,政府用于供给他们的钱粮绢帛,共增两千万缗石匹两,合全国八十余万禁军,则耗去四千万以上,与四十余万厢军的耗费相加,合共五千万以上。这还是“静态”的养兵费用。

宋仁宗的方针,抱定“战略防御”的宗旨,仍称得上是盛世

西夏武将

禁军每三年一次换防,开销又较常日倍增,一旦进入战争状态,费用更是剧增,如宋、夏战争开始前,陕西、河东每年支出钱帛粮草两千四百一十万,战争期间,增至四千六百七十万。当时约六千万的岁入,至少六分之五用于养兵,仅剩不足六分之一用于维持政权运作的其他各种开销,政府过得十分拮据。

宋仁宗的方针,抱定“战略防御”的宗旨,仍称得上是盛世

西夏兵

这样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为何不到万不得已,宋政权更倾向于息事宁人,一旦开战,又何以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战争可能带来的恶果,首先是国家破产,从而引发更可怕的内部动荡。若不设法尽快终止战事,宋夏战争之于宋,与公元二世纪的羌乱之于东汉皇朝,前景可能是非常相似的。其次才是损兵折将。相比之下,为和平付出每年数十万的代价,自然远胜于为两三年的难期必胜的战争付出数千万的开支。在南境进行一场获胜把握较大的边境战争,但要为三五万远征军支出数百万的额外花费,实在负担过重,是否通过别的方式来节省开支?这样一来,引入交趾援军的想法就不难接受了,数万交趾军队在两广的开销,可能数十万钱粮即可了事,因人成事,以尽少的支出办成大事,仁宗朝的君臣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下,秉持这种精于计算的特质,使国家渡过难关。不过,他们偶尔会受数字的蒙蔽,对更大的危险视而不见。

宋仁宗的方针,抱定“战略防御”的宗旨,仍称得上是盛世

李元昊

幸运的是,就人力和财力而言,宋是一个庞然大物,端赖其内部政局之安定,它可将巨量的资源投入前线。这些资源被用来以不太高的效率消耗敌方的资源。西夏在战争中遭遇的困境是:每次重大战事,己方的人员损失也是数以千计,通过几次伏击,消灭了三五万敌军,但若继续深入,仅仅在陕西地区,还要面对近三十万敌军,若战事继续下去,就说不清是谁在消耗谁;越是继续深入,反过来被陕西宋军围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每岁以十余万之众入侵,但从未攻占哪个重镇,无法完全依靠“因粮于敌”之策来供给,故而入侵无法长久。反复进攻、作战、退却,一个循环之后,确实是举国疲乏。因此,战争持续三年之后,李元昊已经很清楚,进行袭扰战,他是有优势的,但对于双方都得不偿失;占据陕西,对他而言是非常困难的;至于占领中原、灭亡宋政权,则几乎不可能。只要宋能接受他称帝的事实,他并不希望将战争继续下去。在辽的介入下,他在形式上作出让步,但实质上还是获得了他想得到的结果。和平自然而然地恢复了。

宋仁宗的方针,抱定“战略防御”的宗旨,仍称得上是盛世

李元昊

总结

总之,仁宗朝是个很正常的时代,立国近百年所积累的种种制度与社会问题,使它数次面临危机,但这个时代,仍足以称为“盛世”。几次规模有限的兵变,尚不足以形成内治中的危局;对边地的治理和对外关系,持一种过于稳妥以至称得上是“呆板”的姿态,由是,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显得相当迟钝,但它有足够的力量去平息,这或许是一个规模庞大但运作有序的文官政府的正常状态。放眼当时的东亚大陆,宋确实也无由遇到致命的威胁。辽政权替他制服了蒙古高原上强悍的游牧民。而幽云地区属于辽,对于宋的影响也并非全然负面。拥有一块发达的农业地区,使游牧的契丹族得以摆脱自然力所造成的定期南侵的宿命,这与岁币、稳定的边贸,共同保证了盟约得到坚守。而次一级的政权若西夏、交趾,以及境内的少数族,则不具备在持久的消耗战之中使宋毁灭的实力。这个时代的宋政权是沉闷的,但又是稳固的,需要作某些改变,使它避免运作日渐迟缓终致某一天失去应激能力的结果。但若给它一场激烈的变革,却很可能是过犹不及的冒险。

上一篇

2500年前一棵桑树引发一场灭门惨案,随即两国开战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