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寿春城:春申君治楚的心血见证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寿春城:春申君治楚的心血见证
收藏 0 0

寿春,是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它的建成和名称由来,也与春申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楚国迁都过程

战国晚期,楚为西边的秦国所迫,都城不断东迁。迁都寿春前,楚都曾先后辗转于城阳(今河南信阳县长台关乡苏楼村西一带)、陈城(今河南淮阳),其中在城阳仅仅是短暂停留,在陈城却停留达三十多年。

然而史料对于迁都陈城的评价,大多认为这是楚国临时性的都城。

如《史记·楚世家》载:“楚襄王兵败,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 《战国策·秦策四》:“(楚顷襄王)王徙东,保于陈城。”

两处均用了一个字“保”。古人著史用字极为考究,“保”字便点明,陈城应当只是一个临时都城,这一点当时的楚人心中也必然是清楚的。

寿春城:春申君治楚的心血见证

楚迁都寿春时是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史记》载这一年,楚国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由此“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学界对此的分析,普遍认为楚国此时确立“寿春”为正式国都的地位,并且打算扎根东方,暂不作恢复本土之想了。

“命曰郢”这三个字足以说明寿春的地位要高于此前的陈城,楚国是打算长久定都于此的。

寿春是怎么建成的?

显而易见,楚迁都寿春,是早有打算,并经过长期准备的,绝不是像之前徙都陈城那样,是打了败仗而临时起意。

实际上,楚人做了两手打算,第一当然是收复故土,回到原先的郢都,若不成,那么寿春就成为一个更加实际的选择。

根据《史记》记载,楚王曾以淮北十二县作为赏赐,封给春申君。而寿春就是春申君的封地之一。

春申君得到淮北封地的时间是考烈王元年,而楚国迁都寿则是在考烈王二十二年。那么其间这二十多年,便一直是春申君在经营寿春。我们很难不去猜测:这是楚王和春申君早已定下的迁都计划。

由春申君去营建新都,楚王以淮北十二县赏赐给春申君,一方面是作为建都的财源,一方面则是给春申君的慰劳。定下这个计划的时间未必是在考烈王元年,这可能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并且,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寿春城的规模是巨大的。寿郢承袭了楚极盛时期纪郢的风格,又后来居上,当时城市内外,舟楫如梭,商贾云集,居民约20万众。

由此可见,在考烈王与春申君的建都蓝图中,包含了许多雄心壮志,此时楚国的国力,应当是有较大恢复的。

寿春城:春申君治楚的心血见证

春申君治楚:楚国国力的复兴

《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灭鲁,“当是时,楚复强。”且其中也有春申君与赵平原君“斗富”,使赵自愧弗如的记载,可以侧面反映此时楚的国力。

更何况考烈王二十二年诸侯伐秦,便是以楚为纵长,春申君为主事的,楚的实力也是得到其他各国的承认的。

寿春城:春申君治楚的心血见证

正是由于国力的恢复和增强,才使得楚国有迁都寿春的内外部条件,而这一切跟春申君更是密不可分。可以说迁都寿春这一事件,正是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功绩的总结和标志。

楚国得以稳定发展数十年,正是始于楚顷襄王时春申君出使秦国,一封《上秦王书》,促使秦楚两国和解,又护送太子归国,换得楚国大政稳定。

许多学者评价春申君,都引用了《战国策·虞卿谓春申君》一条,虞卿劝春申君居安思危,助赵攻燕,早定封地,且封地应该“远楚”。他们认为这才是春申君献出寿春,改封江东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就是主要出于私利。

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寿春的规模是完全按照都城的规模来营建的,如果说春申君没有想过寿春以后会成为楚都,恐怕不太合理。

而且《史记》中也有春申君主动提出改封,“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这样的记载,说明春申君是完全知晓寿春的重要性,并有改封的打算的。

寿春城:春申君治楚的心血见证

总结来说,寿春城实际上是春申君精心为楚国打造的新都城,也是其主政楚国二十余年功绩的见证。

上一篇

皇太极为早日统一大清,煞费苦心收服明朝五大降将

下一篇

两个东欧国家,分离20年之久,希望2020年能够合并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