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的美德真实性究竟还有多少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的美德真实性究竟还有多少
收藏 0 0

历史上很多皇帝都不愿意纳谏,甚至有些皇帝会因为群臣提意见而发火甚至杀人。李世民一直被人们称颂是中国历史上少数能虚心纳谏的帝王,而且从谏如流。那李世民虚心纳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的美德真实性究竟还有多少

李世民画像

在他获得纳谏的美名之时,他还很年轻,正是少年气盛之时,而且他刚登上帝位不久。在这时候,他能虚心、耐心纳谏,总有特殊原因。要了解其原因,得从李世民还是皇子时期说起。

发动玄武门之变

唐朝的开国之君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皇后窦氏共生四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渊即位之后,封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世民比较能干,在跟随李渊打江山的时候立下汗马功劳,被拜为“天策上将”,地位在诸王之上。他恃功而骄,与建成、元吉的关系都很紧张,到了势不两立的程度。建成虽然贵为太子,但实际上在朝野上并没有权威,对李世民一直不放心,担心他会危及到自己的帝位所以联合元吉,一起想办法抵制李世民。李渊对此很无奈,多次努力仍无法化解两兄弟之间的矛盾,于是有了众所周知的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的美德真实性究竟还有多少

玄武门

公元626年6月4日,27岁的李世民贸然发动宫廷政变。在发动这一事变之前,他虽然下了很大的决心,也作了一些必要的准备,但在事成之后,反而极为惶恐,不敢去见李渊。他当时的顾虑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在行动之前,他应该做了诸多考量,但由于没有把握,以至于成功与否,事后如何处理的问题没办法顾及。

但在行动之后,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自己一方虽然颇有实力,但是对方也还是有一定的力量,非短时期内所能扑灭。而且此次行动在道义上,自己处于劣势。即使这次突袭成功了,下一步的吉凶得失,还很难预料。这时其实李渊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李渊要追究起来,自己将处于不利之地,难道在杀兄杀弟之外,还要在冲突中被迫杀父,承担更大的罪名?各方衡量之后,李世民决定先稳住李渊,尽可能争取时间,化解矛盾。

李世明登上太子之位

于是,他决定拜托自己的大将尉迟敬德去向李渊告变,争取让矛盾缓和下来。尉迟敬德受托,擐甲持矛入宫去见李渊。既想进行劝说,也有威慑的意味在内。李渊对此既感心痛,又无能为力。如果认真追究这次政变,必然自相残杀,不知要杀到何时才能了结,这对李氏政权自然极为不利。无奈之下他叫来世民商议此事,并在世民面前故作姿态,嚎啕大哭。李渊先封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位太子,自己当了太上皇。李世民的党羽接管了政权。

李世民纳谏的原因

虽然建成和元吉在此事中冤死,但这也是李渊权衡利弊后做的决定,这个决定确实避免了一场大暴乱。李渊虽然不再追究,但事情并未就此了结。《旧唐书》中说:当时人心思乱如“旱苗之望雨”。为什么在李世民登位以后大局不稳,人心思乱?他自己心中有数。面对这种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局面,李世民还算比较冷静,想出了一系列治标与治本的办法。对于那些虽未露头但明知是情绪不稳的人物,则尽量采取安抚、笼络、加官、赏赐的办法,争取他们倒向自己。更困难的是如何去治本。他这个皇帝来得名不正、言不顺,愧对全国臣民。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家对自己的观感,就只好谦虚谨慎,小心翼翼做事,虚心纳谏。

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的美德真实性究竟还有多少

从谏如流

李世民纳谏真相

《新唐书·魏征传》中有一段话可以解释李世民从“乐于纳谏”到厌恶进谏的变化过程,也可以说是李世民善于纳谏的历史真相。

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的美德真实性究竟还有多少

其实这几年内的态度转变也不难理解,李世民在即位的时候就清楚的知道他的行为可能在世人眼里造成不好的影响,为得民心,需得伪装自己,他不得不装出一副虚心纳谏的假象,以搏得臣民的好感。几年时间过去了,世人对此事已经淡忘,他对纳谏自然就不那么上心了。再到后来,他的皇位已经稳定了,在皇位上坐久了,还有人敢直言提意见,他则不再克制自己的习性,就算是衡量利弊后暂时克制了,也已经做不到初登地位那时,可以说是纳谏的雅量已经不复存在。不过,为了长期保持他与魏征君臣契合的美名,为了长期宣传他乐于纳谏的美德,双簧还是要唱下去的。即使别人觉得气氛不佳,不敢多言,魏征凭他这块老招牌,总还可以敲敲打打,来一点小骂大帮忙。

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的美德真实性究竟还有多少

唐太宗纳谏图

或者是不说具体内容,只说些”提个醒儿”之类的不痛不痒的话。例如有名的《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的美德真实性究竟还有多少

说来说去,都是老生常谈,而且字句整齐,讲求对仗,可以说是一种文字游戏。后来李世民主动问起魏征,近年施政情况比往日如何?魏征乃上“十渐”之疏。

文曰:

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的美德真实性究竟还有多少

世民看了,命人将全文写在屏风上,以便随时提醒自己(其实是表示自己乐于纳谏的宣传)。对于魏徵则立赐“黄金十斤,厩马二匹”,双方皆大欢喜。虽然如此,魏征还得掌握分寸,说话不能过火。如果掌握不住火候,仍然会冒犯天颜,带来不测之祸。

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中记载,有一次罢朝后,李世民回到内苑,大发雷霆说,”魏征每廷辱我。”(在大庭广众中给我难看),”会须杀此田舍翁”(总有一天要杀了这个土老头)。在经过当朝皇后等人的几次规劝,阐明这其中涉及的厉害关系后,他才逐渐熄灭怒火。

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的美德真实性究竟还有多少

《资治通鉴》

由此可以看出,他这时对于纳谏的耐心已经大不如前,遇到稍微不如意的意见不仅会发火,还有可能对提意见的人起杀心。而且想杀的不是别人,正是与他君臣契合千古传为美谈的老臣魏征。请想一想,这些美谈的真实性究竟还有多少?

上一篇

此人是曹魏第一猛将,马超一辈子最怕他,他的称号千古无二

下一篇

中国古代最威武的陪葬品:越王勾践青铜剑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