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为什么千古以来的帝王能人都以守护华夏为己任?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为什么千古以来的帝王能人都以守护华夏为己任?
收藏 0 0

导语:与一个强大的帝国比起来,一个国家最需要守护是民族。尽管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是在近代才被提出来的,但在古代就提出来的”华夷之辩”却是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外族的野蛮区分开来。

有华夏之心,得我华夏者,便是我族,失我华夏之心,纵使得我华夏者千载,亦是外族。内诸夏而外边夷,是中原一直以来的做法。夏就是中华诸国,从狭义上看就是河南一带的中原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始发地。

为什么千古以来的帝王能人都以守护华夏为己任?

战国地图

在中原地区,这里有着最发达和最先进的文明,在面对外敌时以中华的血脉为延续,文化为筋骨,礼仪为依据。秦国曾因为是西戎的国度,后来因为援助周王得以分封诸侯,成为华夏的一份子。

虽然入夏,但是因为出身蛮夷,各国皆不屑与之为伍,商贾士人所看轻。直到商鞅变法,秦国奋起直追,才得到世人的看重。由此可见,除了血脉和法理的承认外,自身的风气风貌,民风习俗也被世人所着重。

为什么千古以来的帝王能人都以守护华夏为己任?

立木为信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这事关华夏各国的行为准则,下至民风习俗上到大国决策都受此影响。

华夏之殇——中华民族的存亡继绝

战国时期的赵国是中原地区最接近北方的诸侯国。作为周朝时期抵御外敌的第一道防线,保卫周朝王室和天下长城。赵武灵王时期兴起的胡服骑射也是由于经常于胡人作战的缘故。

直到秦国灭掉赵国,赵国依然有军队驻扎在边防守护华夏未能撤回来,即使国破,也未曾忘记守护华夏的责任。如果心中没有中原,守护边境的官兵在就参战,秦国想要灭赵,还会有这么容易吗?

再看秦国,中国其实一直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来没有因民族而分门别类,能否被华夏所接纳,其实就是看天子是否接纳,人们是否认同,礼仪是否为大道所容,通过这样来分别华夷。

赢氏一族因为勤王有功,所以得以封国加爵;商鞅变法有力,而民生开泰,得到天下认同,这时候的秦国才被世人真正的接纳。

帝王之心能系天下万民

统一六国后,嬴政将秦国立为天下正统大道,派军三十万北击匈奴,将河套收入囊中并派兵镇守,对守境官兵立下”守我家邦,中原即乱,亦不可回”,随后又命五十万大军南下,攻入百越,对南方蛮夷之地实行同化政策。

为什么千古以来的帝王能人都以守护华夏为己任?

秦征南越

五十万军民与当地人通婚,将中华的血脉在南方延续,以安民生,让百越真正的纳入中华的版图之中,令中原不再受南方之忧,相约五十万军为大秦永世镇守,即使中原有变,也要将其封锁,永绝外乱的侵扰。

直到秦国灭亡,这五十万大军也是没有召回

明朝末年,中原受到连年的天灾,农民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张献忠,李自成等起义军将领搅得朝廷是头疼欲裂,即使 在兵力财政捉襟见肘之时,李自成攻入背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也没有将驻守在边境的军队,宁愿自吊煤山。

为什么千古以来的帝王能人都以守护华夏为己任?

煤山自缢

可惜了崇祯,倚以为重的吴三桂并没有秦时大将的责任心,放了清兵入关。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迂腐,自身都难保了还怎么顾及大国之运。其实不然。

如果一个国家以大义来约束自己,那么国策民生必能长久。一国之君并不是要求他能够常人所不及之才能,而是因为他有常人所不及的胸襟,将守护国家作为自己一生的目标,这是帝王的命运。

民族间的大融合

曾经雄霸亚欧大陆的阿拉伯帝国和蒙古帝国,也是强盛至极且疆域庞大的超级帝国,两个国家的国土面积都超过了1300平方公里,就连现在的第一大国俄罗斯的国土面积也才1100万平方公里,可见当时它们的强大。

为什么千古以来的帝王能人都以守护华夏为己任?

分裂的阿拉伯帝国

但现在曾经的阿拉比帝国分裂成了数十个伊斯兰小国,中东常年的战争让阿拉伯笼罩在战争的硝烟当中。被奉为国教的伊斯兰教从前原来的大一统分裂成无数个派系,当年用作安定民心的宗教如见搅的中亚动荡不安。

而蒙古在成吉思汗以后就分裂成四部分,如今早已见不到传承。

再看看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汉族和鲜卑族的融合费尽心思,积极推进鲜卑汉化,手段之强硬不亚于当年秦王变法。虽然在孝文帝死后鲜卑的反汉化之风气迅速蔓延,但这为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融合奠定了契机。

帝国的没落

当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天朝上国不再,满目苍夷,大有国之将亡的感觉,慈禧这时候连忙派人商量议和的事宜。这是朝中传来一句话:“宁与外贼,莫与家奴。”多么的可悲,满清政权到最后,宁愿江山落入洋人手中,也不愿意看到江山回归汉人之手。

就我看来,这句话就算不是慈禧说的,也是代表着满清政权的呼声,能有这样的思想出来,慈禧却没有去管,其意昭然。让人不禁感叹,三百年来的统治,满清政权还是没有与汉族人民融合,依旧有着主仆之分。

在他们看来,满朝就是奴才,遇到不可战胜的强敌,如果八旗子弟都无法守护,还有谁能得到?一心想着讨好洋人的慈禧,最后也没有落得好下场,皇权旁落,清廷沦为了洋人手中的玩物,满族从此偏居一隅,生民之哀怨,百年沧桑由此始。

其实清朝的顽石之疾并不是皇权,还有满汉民族关系的对立和紧张,如果清朝国祚的三百年里都像北魏时期实行的民族融合,清朝的结果还会是这样吗?

结语:清朝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要是天下人都有着护我华夏之安危的决心,清朝还会沦落到这样的下场吗?还至于陷入无力可借的困境吗?其实如果清朝搞好民族间的关系,像大唐一样任人唯贤,将可用之人都投入到王朝的建设当中,让百姓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江山,也不会灭国,到最后偏居一隅。即使要保持皇帝制,日本英国也有自己的皇帝,大清朝还是有办法继续下去的。

上一篇

告慰烈士,一封信感动千万人

下一篇

李自成拥兵百万,为何不到一个月就输得那么惨?专家说:是鼠疫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