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二战风云:1942年7月,伏尔加河畔的战火岁月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二战风云:1942年7月,伏尔加河畔的战火岁月
收藏 0 0

1942年7月,战火燃烧到了伏尔加河畔。

成千上万的德军坦克轰鸣着向前奔驰。一个月来,如一股旋风从哈尔科夫经罗斯托夫、沃罗涅什,向顿河弯曲部刮来。坦克途经的村镇、田野似末日来临,熊熊烈焰吞没了房屋、财产、人群,横尸遍野,瘟疫肆行,整个空间布满了鲜血、死亡、痛苦和仇恨。

凶神恶煞的德军坦克冲垮了苏西南战区的层层防线,现在如同决堤的江河,在一片辽阔无际的草原上肆意横行。这一带没有高山峻岭,也没有莫斯科周围黑黑的森林,铁木辛哥的部队已无法阻挡它们逼向沃罗涅什两侧的顿河河岸,向斯大林格勒扑来。环绕该城奔腾不息的伏尔加河似乎在叹息、呻吟,变得惴惴不安,它们在为斯大林格勒担忧,为俄罗斯的命运担忧。不设防的斯大林格勒一夜间成了前线城市。

二战风云:1942年7月,伏尔加河畔的战火岁月

同一时刻。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华西列夫斯基上将坐在斯大林办公室,桌前摊着一张大幅地图。这位接替因病去职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的新任总参谋长正焦虑地向斯大林汇报战局,他困乏而清癯的脸上愁眉不展,一双眼睛因睡眠不足而黯无光泽。斯大林铁青着脸听着汇报,手里拿着烟斗在屋内缓缓踱步。

前方的战报让人压抑、沮丧,甚至惊愕。仅仅3个月前,斯大林对战局充满乐观、自信,岂料战场形势逆转,冬季期间节节败退的德军突然如潮水般涌来,从克里木到哈尔科夫,苏军全线溃退。斯大林还没好好思考一下,德军的坦克已冲向伏尔加河畔。

斯大林连连摇头,他后悔居然没有判断出希特勒夏季攻势的主要方向,更让他痛心的是哈尔科夫的惨败。现在为时已晚,斯大林格勒危在旦夕。

二战风云:1942年7月,伏尔加河畔的战火岁月

“斯大林同志”,华西列夫斯基打断了他的沉思,向他介绍起斯大林格勒防御状况。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对这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斯大林是再熟悉不过了。1918年苏联内战时期,斯大林率领红军打退了白匪军的进攻。战后它成为苏联南方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共有100多家企业,如“红十月”厂、拖拉机厂、“街垒”厂等。它还是通向粮食、煤炭、石油主要产区顿河下游和库班流域的门户。如果德军占领它,将一举切断苏联中部同南方的联系,夺取粮食和石油资源,还可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斯大林不敢再想下去,他斩钉截铁地说:“斯大林格勒无论如何要守住,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德军前进。”

当时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只有第62、第63两个集团军,约16万人,2000门大炮,400辆坦克,454架飞机。而进攻该城的德第6军团拥有6个主力军、2个坦克军,27万余人,3000门大炮,500辆坦克,还得到德第4航空队1200架飞机的空中支援。斯大林作出了命运攸关的决定: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将驻守莫斯科的预备队调往斯城。

二战风云:1942年7月,伏尔加河畔的战火岁月

一道道命令从克里姆林宫发往各地:

1942年7月4日,第5预备集团军司令员接到命令:“集团军主力火速进抵顿河东岸,其任务是固守顿河东岸。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敌军渡过顿河。执行情况要及时上报。”

7月9日,驻扎图拉集训的一支后备军被紧急改编为第64集团军,代司令员瓦西西·崔可夫中将奉命率部前往斯大林格勒加强防御。

7月11日零时20分,第62集团军B·R·科尔帕克奇接到命令,要求部署在斯大林格勒地区的该集团军火速进抵该市接近地,在克列茨卡亚至苏诺维基诺设置防线。

7月12日,大本营命令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统辖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及原属西南方面军的第21集团军、第8航空兵集团军。司令员由原西南方面军司令铁木辛哥元帅担任,赫鲁晓夫任军事委员,博金任参谋长。其任务是固守顿河沿岸,从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库尔莫亚斯卡亚500公里长的防线。

7月1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决议,宣布斯大林格勒进入战争状态。危如累卵的时刻来临了。

铁木辛哥元帅随着溃退的苏军向伏尔加河畔撤去时,心里是多么不情愿,悔恨和内疚折磨着他,才几天人就瘦了一圈。望着周围军服上沾满血迹、尘土的士兵,他的心在淌血,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悲凉的表情。

当他接到最高统帅任命他担任新组建方面军司令时,他有点出乎意外,感动得两眼潮湿,暗暗下了决心,拼死也要顶住德军的进攻。

新组建的方面军在各级指挥员的努力下,开始向指定地域开拔。在通向斯大林格勒的大路小径上,出现了一支支由军队、汽车、坦克、炮车连成的急流,它们昼夜向伏尔加河奔去,向顿河草原奔去。在开阔的地带,每当天空出现德军飞机,这一股股车流、人流或就地待命,养精蓄锐,或跑步跳跃,或加速前进,一走进伏尔加河畔,他们就按照命令,消失在茫茫的顿河草原里。

二战风云:1942年7月,伏尔加河畔的战火岁月

最先进入阵地的是科尔帕克奇少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该集团军编成内有6个步兵师、4个团和6个独立团,防守着从顿河大弯曲部的克列茨卡亚至苏罗维基诺约90公里防线。科尔帕克奇将军经历了多年战争考验,部队一到,马上组织防御,组织火力系统,对阵地实施观察。科尔帕克奇站在一座小山岗上,通过望远镜观察着周围的地形。他发现由于战线过长,苏军大部分阵地设置在光秃秃的草原上,没有来得及利用周围河流沟谷等天然屏障。这一地形对防守极为不利,却能有效地发挥德军空中和坦克优势,他不由地为此深深担忧起来。

科尔帕克奇不知道,其他部队准备状况更糟。第64集团军还在由图拉向斯大林格勒进军的途中。

二战风云:1942年7月,伏尔加河畔的战火岁月

战争爆发以来,由于地处后方,斯大林格勒一直远离战场,城市的工人加紧制造坦克、大炮支援前线。直到1942年4月22日夜晚,敌机才第一次大规模空袭了这座城市。随着夏季来临,前线不时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满载疏散居民的列车也源源不断开进城市,斯大林格勒开始动员起来。当局发现该城防御状况极糟。原先没有系统修筑过城防工事,已修筑的防坦克壕和火力点,在春天里也被雨水淹没冲垮。1942年5月3日,斯大林格勒市城防委员会收到上级一份文件,“我州境内的防御地区和工事当前急需大修,否则将无法用于防御,不可能成为防止德军摩托化部队前进的障碍。”“防御地区的走向必须重新审查,在某些地区要有所变动,从四面处在开阔地的地区迁移出来。”

6月,斯大林格勒市开始沿城修筑环形野战工事。市民们积极响应,成千上万的工人刚下班就跑到城外掘战壕。到7月中旬,挖掘了简易战壕2750公里,防坦克壕1860公里。7月15日,斯大林格勒州决定在城郊构筑第四道防御战壕。然而,没等工人们把简陋的壕沟挖完,战斗就打响了。

7月17日拂晓,苏第62集团军第192师第676团在顿河草原的普罗宁村与德军第6军团的先遣部队相遇。两军接火后,德国人的坦克就围了上来。第676团战士依仗地形顽强抵抗,德军投入了增援部队,连飞机都赶来助威,大炮轰鸣,眼看快被包围,苏军开始向后撤退,潮水般的德军向顿河大弯曲部涌来。

二战风云:1942年7月,伏尔加河畔的战火岁月

这场规模不大的遭遇战揭开了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序幕,很快引起世人瞩目,逐渐演变成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一次转折性战役。斯大林和希特勒就是从这一天起把各自越来越多的部队投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血战之中,并最终决定了双方的未来命运。

上一篇

国史闲谈|先秦一二•周文王和商纣王斗法

下一篇

珍贵老照片,带你看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农村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