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神秘甘肃名将,受重伤,康熙亲自看望,留四个字,他一生受用不尽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神秘甘肃名将,受重伤,康熙亲自看望,留四个字,他一生受用不尽
收藏 0 0

潘育龙:

一位随康熙西征的陇上名将

神秘甘肃名将,受重伤,康熙亲自看望,留四个字,他一生受用不尽

康熙

甘肃是生长名将的沃土,漫漫丝绸古道,滚滚黄河之滨,曾经成为无数名将的舞台。

靖远城外,一处高坪之中,一通石牌坊之后,一堆黄土下,是一名将的最后归宿之地。这就是潘将军墓。

靖远,明为靖虏卫,远在东汉末年,这里就走出了张济、张绣等名将。那么,在这通石牌坊之后,究竟埋葬着一位什么样的名将呢?

河靖之坪

出靖远县城向西南而行,走不了多远就开始上塬了。这处台地,背依黄河,面向县城,类似于陇东黄土高原的塬,当地人称之为坪。路陡,弯大,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的确是一块守护靖远县城的险要之所。

神秘甘肃名将,受重伤,康熙亲自看望,留四个字,他一生受用不尽

靖远县城

神秘的潘将军墓地就在河靖坪上。

按照乡亲们的指点,在上坪的半路上,我们拐入一条乡间便道,顺着便道一直往坪的中心走去。绕过几处人家后,眼前便是一处极为开阔的田野,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形成了一个盆地,而潘将军墓就恰好在盆地的最中央。远远的地方,我们一眼就看到了古拙的牌坊和一堆黄土。

此时,正是4月底,春暖花开,乡亲们在地头忙碌着。蒸腾的地气,在田野中散发。

神秘甘肃名将,受重伤,康熙亲自看望,留四个字,他一生受用不尽

潘育龙牌坊

潘将军名叫潘育龙,靖远卫人,官至提督,镇绥将军。因年代久远,潘育龙的出生年月早已湮没了。但从他的经历来看,他应当出生在明末。最初是个小兵,随军在湖北征讨李来亨时,立下大功升为把总。这应该是康熙三年的事情。十年后,吴三桂叛乱成为他展示军事才能的舞台。康熙十三年(1674),王辅臣响应吴三桂反清,潘育龙参与了一系列的平叛战斗,从甘肃平凉一直打到云南曲靖。康熙二十七年,升任肃州副将。

甘肃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地方,有两个时期最为突出,一个时期是两汉,另一个时期则是明清。两汉时期,甘肃是中央政府开拓西域、抵抗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前沿,此时,家家壁上有弓刀,李广、赵充国、甘延寿等名将不断涌现。明代,甘肃是中央政府同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游牧部落对抗的前线,战争不断,自然也是名将辈出的时代。明清交替之际,甘肃更是名将云集,被金庸写入《鹿鼎记》的河西四将张勇、王进宝、赵良栋、孙思克,他们或者是甘肃人,或者长期在甘肃驻守,从甘肃走向全国舞台。

名将之战

这是一处不大的墓地,在农田的蚕食下,石牌坊前原有的祭祀通道早已被人们挖断了。石雕残件,东倒西歪,垃圾随处可见。如果不是通石牌坊,以及牌坊后面高大的土堆,我们难以相信这里埋葬着一位名将。

神秘甘肃名将,受重伤,康熙亲自看望,留四个字,他一生受用不尽

潘育龙征战一生,最为精彩的战斗则是随康熙皇帝的西征。这次战役发生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三路出击,陕甘精锐为西路,主帅是费扬古、孙思克二人,西路的主要任务是截断噶尔丹。

此时,八旗兵入关已经半个世纪了,当年劲旅早已不复昔日的威名了,承担作战任务的是绿营军。所谓的绿营军,就是清政府收编的明军及其他汉兵﹐以绿旗为标志﹐所以称为绿营。靖远县在明代称之为靖虏卫。明代甘肃境内有21卫、9个千户所,大体分属陕西都指挥使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管辖。在甘肃众多的卫所中,靖虏卫是成立比较晚的卫所,但却是最有实力的一个卫所。明宣德十年,蒙古部阿鲁台率军在景泰踏冰过河抢掠内地。两年后,明政府以今天靖远县城为中心,设立靖虏卫,下辖两个千户所,50个百户所,9个堡寨。1644年,清军入关后,靖虏卫被改为靖远卫。

神秘甘肃名将,受重伤,康熙亲自看望,留四个字,他一生受用不尽

潘育龙牌坊的敕建

当时,孙思克所率的陕甘精锐有凉州总兵董大成、肃州总兵潘育龙、宁夏总兵殷化行三部。西路一路直上,长途奔袭昭莫多,结果在昭莫多同溃退的噶尔丹部相遇,狭路相逢,一场苦战。潘育龙在此战中伤及面颊,并有贯穿耳朵伤。昭莫多之战,噶尔丹战败轻骑而逃,费扬古派精骑追击30里不及。这年八月,潘育龙奉诏进京,康熙皇帝亲往探视其伤势,调任天津镇总兵,授“云骑尉世职”。

昭莫多之战,清军以伏击大败卫拉特蒙古准噶尔军。从此,噶尔丹势孤力穷,历时近10年的叛乱终于得以平定。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神秘甘肃名将,受重伤,康熙亲自看望,留四个字,他一生受用不尽

无疑,这是一段被人们遗忘的历史。即便是研究甘肃军事史的人,也很少关注这场战争,至于研究文章更是鲜见。可以说,跟随康熙西征,参与昭莫多之战的甘军将士至今仍是一个被人们遗忘的群体。其实,被遗忘的岂止参加昭莫多的甘军将士呢,我们眼前的潘将军墓,无人祭奠,无人问津,只有苍凉笼罩了这里,也笼罩着曾经的往事。

荒冢悠悠

牌坊是潘将军墓最显眼的标志,也是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文物。潘育龙坊,三楹斗脊,全部为石头组成,榫卯相连,石头之间的缝隙清晰可见,但却稳如泰山。最上方是一个竖式石头匾额,匾额上有石脊遮掩,下方是一块倾斜的镶嵌在石头块中的竖匾,如同悬挂在牌坊上一般,上书“敕建”二字。令人惊奇的是,匾额一式两体,我们走到牌坊背后,看到的形制和正面看到的一样。匾额完全是用石头镶嵌在那里。看似摇摇欲坠,实际却坚固无比。

神秘甘肃名将,受重伤,康熙亲自看望,留四个字,他一生受用不尽

潘育龙墓地

这是奉皇帝之命兴建的牌坊,所以上书“敕建”。竖式“敕建”匾额有“输中阃外”、“恩荣”、“封褒”、“尽锐争先”几幅匾额。在牌坊中间的柱子上有一副楹联:“千里山川须在目,一军甘苦务同心。”这确实是这位名将一生的写照。

穿过牌坊,直面的便是将军的墓冢了。这是一座高约5米的土堆,墓前的石碑、石兽早已被毁,只留下残存的基座,让人感受出这里曾经有过的荣耀。

在靖远,人们把王进宝、潘育龙、宋可进三人称为靖远三将军。据说,潘育龙少年时,家境极为贫寒,以卖柴为生。一天,他进山打柴,路遇一位白胡子老人,老人问他可是潘育龙。他点头称是。老人随后说:“三山九岭一库银,单等打柴的潘育龙。”回家后,他把老人的话告诉了母亲,潘母思索一番后,让他们第二天在遇见老人的地方用衣衫和衣领分别量上三下和九下。果然,他找到白银一窖。从此,专心习武,最终起于行伍之间,成为一代名将。

神秘甘肃名将,受重伤,康熙亲自看望,留四个字,他一生受用不尽

石鼓

潘育龙打柴的故事是明末卫所制度崩坏的写照。卫所制的士卒从世袭的军户籍中抽丁而来,每户派一人为正丁去卫所服兵役。起初,人少地多,卫所制度有优越性,后来人多地少,土地为官将所霸占,所属士卒成为了将官的奴隶,有些卫所连最基本的兵器都无法保证,自然兵无战心,比如王进宝曾经给地主放牛。但这并不是说,基层士卒都是无能之辈。实际上,明代九边重镇的基层士卒中有一批骁勇善战者,只不过体制束缚了他们。这些人一旦有了合适的舞台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这似乎是明代卫所士卒成为清代名将的原因,也是明末清初甘肃名将辈出的一个根源。

荒冢悠悠,明亡清兴,有着太多的话题,也留下了无数遗憾,站在田野中的潘将军墓前,无尽的回想令人扼腕。

神秘甘肃名将,受重伤,康熙亲自看望,留四个字,他一生受用不尽

上一篇

唐朝剑圣:我一天打死31只老虎,山野老农直摇头:打的都是假虎

下一篇

美国的第一任皇帝,诺顿一世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