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伴君如伴虎,刘邦生性多疑,为何张良却能在斗争中得以善终?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伴君如伴虎,刘邦生性多疑,为何张良却能在斗争中得以善终?
收藏 0 0

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提到的这三个人分别是张良、萧何和韩信。这三人并称为初汉三杰。作为汉朝的开国将领,按道理这三个人应该是荣华富贵加身,可实际上,韩信以谋反罪被杀,萧何也被关入大牢,结局最好的张良,最后退隐。为何在这些功臣中,只有张良的结局比较好呢?

伴君如伴虎,刘邦生性多疑,为何张良却能在斗争中得以善终?

我们常说一句话,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在生性多疑的刘邦手下干活,那就相当于把脑袋襒在裤腰带上,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是,在这些人中,刘邦唯一没有怀疑的人就是张良,这是为什么呢?

伴君如伴虎,刘邦生性多疑,为何张良却能在斗争中得以善终?

张良出生于贵族世家,在韩国被灭后,他心怀仇恨,想要替国家报仇雪恨,张良散净家财,雇佣一名杀手,刺杀秦始皇,后来以失败告终,也正是因为这次刺杀的失败,让张良遇到了他人生的导师,他跟随黄石公学习《太公兵法》。所以,他才能帮助刘邦谋取天下。相比于张良的计谋,更让人称赞的是张良功成名就后的退隐。因为张良明白作为一名谋士,谋人、谋兵、谋天下都不如谋己重要。获得了荣华富贵却丢了性命,那又有什么意义。

伴君如伴虎,刘邦生性多疑,为何张良却能在斗争中得以善终?

而且,他十分了解刘邦的为人。虽然刘邦对他很恭敬,但是,一旦刘邦认为自己会威胁他的江山,刘邦会毫不犹豫的杀掉他。因为为刘邦眼中,这些开国功臣不能和自己平起平坐,他们只能是在危难中出谋划策,解决问题的臣子。他是不允许这些臣子功高盖主的。何况,张良帮助刘邦是为了报仇雪恨,既然秦已经被推翻,他也就没什么可追求的了。在加上张良本就出身贵族,对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都看的很淡。所以,他只希望能够独善其身就好。看明白一切的张良没有接受刘邦的高官厚禄,所以,刘邦就没有理由再怀疑张良了。最终这些臣子中,只有张良全身而退了。

上一篇

水浒传:梁山108好汉征讨方腊时,为何这五位会被皇帝留下?

下一篇

项羽大摆鸿门宴,为何却让刘邦给跑掉了?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