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李善长:“皇上怎知我手段!”朱元璋:“我心里,你已死两次。”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李善长:“皇上怎知我手段!”朱元璋:“我心里,你已死两次。”
收藏 0 0

在历史长河中,《明史》里明太祖朱元璋与群臣的关系最为紧张,为此朱元璋留下了大杀功臣的恶名。而明朝开国功臣在与朱元璋的相处中,也是如履薄冰。这个特殊的时期的斗争放大了领导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我们正好借此为例,品味一下领导与员工之间“不能说的那些事”。

一、朱元璋的“一生所爱”与逆鳞

除非是圣贤,任何领导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人,朱元璋这个人重情义。

郭子兴提拔朱元璋,后来郭落难时,朱元璋把刚到手的三万部队的军权交给郭子兴。那是创业阶段啊,在朱元璋心里,情义大于权力。

马夫人陪伴朱元璋共患难,朱元璋称帝后,马夫人成了皇后一辈子受宠爱。

还有,徐达、常遇春、汤和、沐英等一班老战友,直到他们离世,朱元璋都没亏待他们。

朱元璋在创业前期,有三名心爱的大将:徐达、常遇春、邵荣,其中的邵荣骁勇善战,颇受朱元璋的赞赏。有人会奇怪,后来的功臣簿上怎么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因为邵荣造反了,他秘密策划政变,埋下伏兵,准备干掉朱元璋。幸亏有人告密,朱元璋提前出手,逮捕了邵荣。

朱元璋想不通,我待邵荣不错。你邵荣有能力,我给你平台让你施展;你邵荣想要权力,我让你做统兵大将。我这么信任你,为什么还要背地里捅我刀子呢?

原因在于邵荣的性格,飞扬跋扈,瞧不起人。他是个将军,一场场胜利让他觉得可以做统帅。而且在他眼里,朱元璋算什么东西,一个八辈贫农,要饭的和尚出身,靠着老婆的关系才做了元帅。

傲慢遮蔽了邵荣的眼睛,他看不到,反元义军中朱元璋的军队军纪最严明,也看不到朱元璋御下有方,睿智果断。

朱元璋虽是遭受邵荣的背叛,心里还是念旧情,他不想杀邵荣。这时禀性刚正的常遇春发怒了,“作为臣子谋反,这种人没必要饶恕。我自认忠义,不愿意跟这种人一起活在世上。”

常遇春的话斩断了朱元璋心里情和义的纠缠,有旧情无大义,这种人不能信任。朱元璋请邵荣喝了一杯酒,留着眼泪下令处死邵荣。

李善长:“皇上怎知我手段!”朱元璋:“我心里,你已死两次。”

《明史》记载,这件事后,朱元璋特别器重常遇春。

这件事可看出所有领导心中的红线,“你的心里有没有上司。”有的话,你尽可以坦荡做事,哪怕你像常遇春一样发脾气,只要是为了公司,都好说。

而领导们的逆鳞就是邵荣这种人。

邵荣,本事很大,独当一面。但是瞧不起领导。古语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邵荣这种人,不在领导的位置,反而瞧不起领导做的事,实在是作的一手好死。

邵荣种人永远不会少,因为世界上永远不缺骄傲自大和目中无人。如今的社会,有一部分家长,肆意娇惯孩子,今后邵荣这种人还会不断冒出来。

二、李善长这类员工是朱元璋的救命良药和慢性毒药

李善长在朱元璋的创业阶段加入的,从那时起,朱元璋就确定了一件事:以后诸事离不了这个人。

李善长太有才了,当时两军征战,不只是战场厮杀,真正打的是后勤战。《明史》记载,动辄百万(粮草)供给。一旦征收过多,必然逼反百姓,后院起火。

而李善长不仅调度有方,而且从两淮盐税、茶法、制钱、冶铁、鱼税多方面入手,既搞活了经济,又增加了财政收入,粮草远远不断,百姓安居乐业。

而且李善长精于考察员工(将领)能力,有起冲突的,他便从中调和。这让朱元璋得以腾出时间精力,征战四方,一统天下。

当时朱元璋和李善长的关系有点像夫妻,丈夫外出工作,妻子做饭、理家,做丈夫的后盾。

正因如此,朱元璋才赐予李善长铁劵,准予李善长免死两次,李善长的儿子免死一次。

然后,老板和员工那个逃不开的话题又出现了。李善长是人,是人就有贪欲,而他的贪欲很可能触及领导的利益。

李善长的缺点是什么呢?

嫉妒,而且是那种表面宽容大度,心底里想着搞死人的嫉妒。值得李善长嫉妒的只有刘伯温(刘基)。

当时刘伯温秉公执法,处理了李善长集团里的李彬,李善长立刻诬陷刘伯温,逼得刘伯温告老还乡。

李善长和刘伯温的碰撞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嫉妒的人早晚会出手,这也是我们说“学校考第一,公司业绩最好”不一定是好事的原因。

但在朱元璋那,这都不叫事。真正叫“大事”的是:李善长拉帮结伙。

拉帮结伙有很多种,李善长这种最隐蔽,表现的为国为民,大公无私,私底下暗盘操作。没办法,李善长这种“老狐狸”不可能把事做的太直白,在他心里群臣也好,朱元璋也罢,不都被我玩弄于股掌之中?

然后,李善长大力提拔的胡惟庸出事了,丞相胡惟庸谋反。拔出萝卜带出泥,被李善长打压的大臣们群起下了死后:处死幕后的李善长。

朱元璋清楚,胡惟庸的事,李善长有责任。光凭两个人眉来眼去,又都是淮西集团,处死李善长都没有问题。

朱元璋抬抬手,放过了李善长。

李善长觉得自己没暴露,没当回事。

事实上,他已经把免死铁劵的机会用完了一次,朱元璋在等他,等他自己坦白。

李善长自以为朱元璋没看破他“结党”的意图,其实那正是作为领导的朱元璋最愤怒的。

生气,但抓不到他的把柄。那就等着把事闹大了再说吧。

洪武十八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查出参与胡惟庸谋反。按照惯例,李存义必死无疑。但朱元璋下令李存义免死,安置在崇明地区。

其实,这一次用完了李善长的第二次免死机会。你弟弟谋反,当哥哥的一点不知道?一点管教责任也没有?朱元璋还保留着最后一丝耐心,他准备了台阶,等着李善长主动来认错。

或许,你我君臣还有和好如初的机会。

李善长一句话也没说,仿佛此事跟他没关系。可以想象,朱元璋的内心有多么的愤怒。

合格的领导一般都会给下属改错的机会,但如果给了机会不用,那只能是人走茶凉的下场。

李善长:“皇上怎知我手段!”朱元璋:“我心里,你已死两次。”

第三次,朝廷查出胡惟庸曾派李存义劝李善长造反,李善长不仅没揭发胡惟庸,还说:“我老了。等我死之后,(谋反)这事,你们自己做吧。”

如果是这只是公事,李善长说那种话,算不上谋反。可李善长和朱元璋有私人的情分,二人是共患难过来的,相交几十年,李善长说出那种话,朱元璋的心寒透了。

领导和员工只是身份和位置的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是人,都有脆弱敏感的人心。

结局不用猜也知道,除了李善长的一个儿子两个孙子(儿子娶的是朱元璋的女儿),其他七十多口,全部被杀。

李善长死了,李善长又没死。员工里总会有李善长那样的人在兴风作浪,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殊不知只是进入了离职倒计时。

本文参考文献:《明史》

以史为鉴,欢迎关注小桥

上一篇

宋代志怪故事(于允升冤鬼,暨彦颕女子)

下一篇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