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隋末仅剩一忠臣战将,为报炀帝不杀之恩,打遍黄河两岸,身死国灭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隋末仅剩一忠臣战将,为报炀帝不杀之恩,打遍黄河两岸,身死国灭
收藏 0 0

隋朝历二世而亡,有人说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他是历史上最自负、最好大喜功的皇帝,关于隋炀帝的评价,我们按下不表。今天我们来说隋朝最后一员名将张须陀,为报隋炀帝的知遇之恩,他转战南北,为大隋延了数年国祚,后来他战死沙场,隋朝也随之灭亡。张须陀之所以死心塌地为隋炀帝卖命,跟一件掉脑袋的事有关。

隋末仅剩一忠臣战将,为报炀帝不杀之恩,打遍黄河两岸,身死国灭

隋朝末年,辽东之役失败,天下动荡,隋炀帝又执意建设大运河,导致帝国开始崩毁。国难思良将,这话没错,在大隋四处狼烟起的时刻,张须陀勇敢站了出来,成了隋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当时隋炀帝滞留江南,跟中原关中的关系减弱,就凭这张须陀领着一只官军四处平叛,稳住民心。隋炀帝名声不好,张须陀也不是好歹不分的人,他知道隋炀帝的名声,但在他心里,隋炀帝于他有情、有节、有理,他要回报给皇帝忠与义。

隋末仅剩一忠臣战将,为报炀帝不杀之恩,打遍黄河两岸,身死国灭

张须陀本来只是一个小官,虽然早年立下了不少战功,但年近半百多岁才当上了齐郡丞。大业六年,隋炀帝要打高句丽,募集天下粮草,这时民间遭遇灾害,出现饥荒,一边国家征粮,一边百姓又要吃饭,于是粮价高涨。虽然不至于饿殍遍地,但不少百姓饿死。国家为应对这种情况,建有应急的粮仓,但开仓赈灾需要上报朝廷,获得皇帝的许可。可是派人上报朝廷,再接到回报,这一来一去要耗费很长时间,饿死的人会越来越多。于是张须陀当机立断,开仓赈灾,他这样做触犯了法律,立刻有人报告给了隋炀帝,众人以为喜怒无常的炀帝会处死张须陀,没想到炀帝不仅没有怪罪张须陀,反而更加重视他,为他升官。

隋末仅剩一忠臣战将,为报炀帝不杀之恩,打遍黄河两岸,身死国灭

张须陀被隋炀帝的行为深深感动了,不杀他,是君臣情;开粮仓,是帝王节;重用他,是明事理。

隋炀帝在张须陀眼里是有情、有节和有理的明君,他要报答皇帝的厚恩,只能洒出一腔热血,为皇帝剿灭各地的反贼。张须陀以一个郡太守的武装,转战黄河南北,四处平叛,跟随张须陀的还有秦叔宝、罗士信等著名将军。

隋朝当时已经像个着火的森林,四处冒火苗,张须陀扮演救火队长的角色,哪里火大他就去哪里。王薄、郝孝德、裴长才、石子河、王良、郑大彪、李宛等等起义军全部被张须陀消灭。后来瓦岗军崛起,翟让跟张须陀打了三十多仗,几乎没有赢过。瓦岗军最恐惧的人就是张须陀。

隋末仅剩一忠臣战将,为报炀帝不杀之恩,打遍黄河两岸,身死国灭

后来,李密加入瓦岗军,建议翟让攻打洛口仓。翟让早被张须陀打怕了,不敢出兵。在李密反复劝说下,翟让终于出兵荥阳,张须陀率兵迎战,翟让恐惧,立刻退兵。张须陀继续进军,没想到却中了李密的埋伏,人马都被打散,陷入重围。张须陀戎马一生,原来曾有过领五骑被两万人包围又突围的壮举,李密的埋伏根本不算什么。他杀出包围,看到部下还在乱军中,于是返回战阵,不断将手下救出,这样来回好几次,包围的敌军越来越多,眼看无法再次突围,张须陀仰天长叹: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于是下马力战而亡。得知他的死讯,被营救的部下全部痛哭流涕,整个官军连哭数日。

隋末仅剩一忠臣战将,为报炀帝不杀之恩,打遍黄河两岸,身死国灭

死者,士之所重;国者,君之所重。隋炀帝赦免了张须陀的死罪,用士之所重换来了张须陀的忠诚,而后者也用忠诚不断保护君之所重。如果不是隋末乱世,这两人也算是君臣相知的代表了。张须陀战死后,中原的叛乱无人镇压,朝廷失去了对河南、山东的控制,隋炀帝被彻底孤立在江南,没过多久隋朝就灭亡了

上一篇

为什么古代的火折子,像打火机一样一按就冒火?看完长见识了

下一篇

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袭可行吗?1000年后,此人用五万人性命测试!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