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收藏 0 0

李鸿章,这位晚清权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

他位居中堂(宰相)高位,创办淮军,参与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任直隶总督拱卫皇城。他代表清廷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中法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些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被骂“卖国贼”,左宗棠更是批评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而李鸿章则自我评价是大清的裱糊匠,“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那么,李鸿章到底是忍辱负重的名臣,还是卖国贼?我翻阅了1850年—1900年近50年的中国近代史,结合各个史学家观点。希望为读者呈现一个较为全面的不褒不贬,不夹带任何个人感情的,一个完全客观的李鸿章。

少年得志取功名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时年1843年,年仅23岁的李鸿章在应父亲之命,从老家安徽赶赴京城时在途中所做《入都》诗篇。读完这首诗,一个热衷功名,志在报国的青年才俊的形象跃然于纸上。我们知道,诗作最能表达人的心声,这表明,少年李鸿章确实是怀有拳拳报国之心的。

恩师曾国藩

至京城后,李鸿章便在其父亲的引荐下,师从于当代朝廷重臣曾国藩,受到曾国藩思想影响很深。四年之后的1847年,李鸿章在27岁的时候,如愿以偿,考中了进士,官拜翰林院庶吉士。因为他和曾国藩的师徒关系,从此官运还算亨通,从咸丰三年的正七品编修到咸丰八年的三品按察使衔候补道,五年的时间,官升七级。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但是,文官的职业生涯显然并不能满足李鸿章取功名的强烈愿望。同时,官场的黑暗也让他受到一定排挤。这时候时机来了。1851年,晚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洪秀全等在起兵仅两年之后,就攻破了南京城,洪秀全遂称帝,国号太平天国。缔造淮军,镇压太平军杀人如麻

太平天国

当时,大平军定都南京之后,震慑整个清廷。满清八旗军战力荡然无存,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简直不堪一击。此外,除了太平军,在晋冀鲁豫的夹缝地带,还活跃着一直擅长流动作战的捻军,尤其是捻军的骑兵队,来无影去无踪,清军屡次讨伐未果。于是清廷将平定这些叛乱的希望寄托在汉人身上。于是曾国藩和李鸿章都积极响应朝廷号召,组织乡勇团练。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1853年,曾国藩在湖南筹办湘军,初始兵力即达5000人。至1854年出兵讨伐太平军所占岳州时,水陆总兵力已达1.7万余人。然曾国番此战出师不利,后来又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溃,曾国藩愤而投水自尽,幸被幕僚所救。同年7月,曾国藩又卷土重来,才攻克岳州,继而乘胜收复武昌、汉阳,被朝廷封湖北巡抚。12月,攻陷湖北东部的军事要地田家镇,进而围困九江,被赏黄马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854年,太平军与湘军在安徽的战事呈现胶着之势时,李鸿章说服安徽同乡刑部侍郎吕贤基,并以用贤基的名义上书咸丰皇帝,建议在安徽组织团练。咸丰准奏,并命令吕贤基督办一切要务。这个吕贤基是翰林院编修起家,不懂打仗,于是就奏请李鸿章随营。

这或许就是李鸿章玩的一个心计。因为当时,李鸿章在军事上并没有取得什么功勋。这次借吕贤基上书的名义,取得了施展自己军事才能的机会。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果不其然,李鸿章在安徽的团练兵马皆“整齐可用”,随吕贤基、周天爵等朝廷大员在安徽与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并成功收复军事要地庐州,并被“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李鸿章这才有了军功,开始在军事上崭露头角。

到1856年,庐州又被太平军攻陷,李鸿章携家眷逃亡,而吕贤基则兵败投水自杀。据史料记载,在太平军交战过程中,因兵败而自杀的清廷守城主官并不在少数,如1853年武昌城被太平军攻破,湖北巡抚常大淳全家自尽。1861年,江苏巡抚王有龄在杭州城破时自杀。等等。

再来看李鸿章,他处事要圆滑的多,“胜败不在一时,不逞匹夫之勇”。相比之下,曾国藩在两次打败于太平军之后,都有实施“自杀”的行为,但都被幕僚所救,不管是不是做做样子给清廷看的,但至少其内心还存有“成仁”的意识。但到了李鸿章这里,已经完全没有了“兵败”的羞耻之心,取而代之的是“胜败而兵家常事”。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庐州兵败之后,李鸿章或多或少有些“畏罪之心”,因此借为其忘父守孝之名,在安徽巡抚福济的奏请下,李鸿章结束了其在安徽团练的生涯。

躲了两年清净之后,1859年,李鸿章又以幕僚的身份再次投靠曾国藩。此时,湘军刚刚经历三河之战的惨败,缺兵少将,亟待恢复元气。因而,李鸿章此次投靠得到曾国藩的重用。

1861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着李鸿章再一次在安徽组织团练,并组建淮军。很快,李鸿章就募集了四营的军士,四大统领分别为张树声、刘铭传、潘鼎新、吴长庆。曾国藩对新建的淮军极为重视,就地在安庆整编,进一步扩充为14个营,总兵力达9000余人。李鸿章经曾国藩举荐,担任江苏巡抚。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此时,由于担心在华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一直在清廷和太平军之间保持中立的英美列强开始蠢蠢欲动。而生性固执的洪秀全则选择了与西方人完全撕破脸,召李秀成于1862年攻打上海。

于是,在当地乡绅和洋人的邀请下,李鸿章的淮军入驻上海,并联合满清第一支雇佣兵——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联合抵抗太平军,并一战成名,守住了上海城。1862年5月,随着太平军陈玉成部在寿州的败亡,李秀成部在战略上已成孤军。太平天国首都外围的重要城市,只剩下苏州、常州。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美国人华尔

1863年,李鸿章围困苏州,先以招降之策略,诱使变节的太平军将领郜永宽等杀死守城主将谭邵光投降,然后又以“诈降”的罪名安排一场鸿门宴,袭杀太平军叛将,同时将太平军降兵2万余人全部屠杀,这就是臭名昭著的“苏州杀降”事件。

李鸿章“苏州杀降”

此事引起了众怒,尤其是因为触犯了洋枪队统领英国人戈登的利益。作为苏州纳降的军事将领之一,李鸿章“杀降”时并没有通知戈登,导致戈登的洋枪队没有机会在苏州城内烧杀抢掠而造成了利益损失。因此,戈登大为光火,扬言如果不撤掉李鸿章,他就带领洋枪队攻打淮军。后来,在英国人赫德的调停下,李鸿章花了7万两白银才平息戈登的怒火。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在平定太平军的战争中,李鸿章亲身体验到洋人火器的威力和妙处,于是大力购买西洋先进火器,扩充军力。在攻打天京时,短短三年时间内,李鸿章的淮军总兵力已经达到7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直地方武装,也奠定了李鸿章日后权倾朝野的基础。

1865年,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害怕功高震主,惹下杀身之祸,决然裁撤湘军。而李鸿章则意识到,清廷内忧已解,则外患未除,于是保留了淮军建制,进而又参加了平定捻军的战争。1868年,捻军覆灭,中国近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两个农民起义运动终以失败告终。

因曾国藩有意功成身退,李鸿章凭借淮军的影响力,自1867年开始任湖广总督要职,至1870年因调节“天津教会案”有共,任直隶总督,监理北洋通商大臣。自此,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拉开了帷幕。

洋务运动:花钱买不来军事现代化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并非李鸿章,而是曾国藩。曾国番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倡导者。早在1861年攻陷安庆之后,就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军工厂——安庆军械所。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李鸿章作为军事上的务实主义者,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曾国藩的思想。1865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从美国人手中买下了一座铁厂,命名为“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当时清廷最大的兵工厂。

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局

同时,为了发展清廷贫弱的国民经济,李鸿章先后主导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如在上海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是“轮船招商局”。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有了工业,没有人才不行,而旧时学堂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在容闳的建议下,由曾国藩派遣出第一批留学生。其后,李鸿章当权以后,继续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期间,累计送出200名留学生,这批留学生中包括詹天佑、梁思成、刘步蟾等,为民国时期的人才结构和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廷派遣第一批留学生留学美国

至19世纪80年代,洋务运动已经取得看起来很不错的成果。1879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1880年,中国第一个船坞——天津大沽船坞;1881年,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煤矿——开平矿局;1882年,中国第一个海军基地;1885年,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1888年,中国第一支机械化舰队——北洋舰队。

其中,北洋舰队是李鸿章时期洋务运动所取得的军事成果的“结晶”。尽管北洋舰队的舰艇大多都是清廷花千万两白银从德国人手中购买的,但毕竟,它是中国人所拥有的第一支机械化舰队,号称战斗力亚洲第一。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然而,李鸿章等洋务派理想虽然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洋务运动没能挽救腐朽的清政府和官僚体系。1894年,因朝鲜农民起义引发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惊醒了清廷的美梦。

其年,慈禧因准备过60大寿,不愿兴战事,而李鸿章也为了保存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力主与日本议和。殊不知,日本当时自明治维新以来,强力发展军事工业,对中国这块大肥肉已经觊觎已久,绝不是仨瓜俩枣就能打发的。

由于李鸿章的怯战,清廷对战事毫无准备。在朝鲜兵变事态扩大之后,才派出淮军大将叶志超等赶赴朝鲜仓促应战。在牺牲了一个左宝贵之后,叶志超夺路狂逃,一口气逃出500余里地,一直逃到鸭绿江边。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这就是李鸿章“英勇善战”的淮军,镇压太平军时士气如虹,面对外部强敌,则兵败如山倒。这种没有灵魂、战斗力低下的军队,就是给他们提供飞机、加榴炮,打仗也照样是输。

李鸿章在军事上的失误,还表现在对北洋舰队的瞎指挥上。为了避免损失,李鸿章命令北洋水师不准与日军交战,都躲在威海卫的军港里,以求心安。最后,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清廷“洋务运动”的失败和终结。

李鸿章功与过:卖国贼,还是忍辱负重?

当代许多史学家,包括很多自媒体都对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为李鸿章洗白,称他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代表了清政府的利益,都是为慈禧背的锅。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无非就以下两点:一、李鸿章是爱国的,从他年少时写的诗作,到他发展洋务运动时提出的口号,甚至是他签署《马关条约》时,被日本右翼分子开枪打伤,但他豁去性命不要坚持不做手术,只简单包扎就又上谈判桌,最终迫使伊藤博文让步,让大清少赔了1亿两白银;二、李鸿章签署不平等条约,是被迫的,他是代替清政府与洋人签约,每一个条款都是受到清政府认可的,其中,签署《辛丑条约》,他完全就是在为慈禧收拾烂摊子。如果换成别人未必就比他做的好。

以上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因此就说他李鸿章不用承担任何历史责任,也有失偏颇。从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在帮清廷和洋人讨价还价来看,他可算得上“忠君”二字。但若因此就认为他爱国,则不准确。从他早年赶考求功名,到参与平定太平天国、捻军之乱,他的信条其实就是儒家的思想:“治国、平天下”,追求功名;等到他借助淮军的势力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之后,他反而更加明哲保身。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即便不说他身死之后所留下的价值4000万家产的来源是不是贪腐所得。仅仅拿一些人尽皆知的历史事件来剖析,对他的是非功过已经能说明问题。

比如,1883至1885年爆发的中法战争,在老将冯子才已经逆转战场局势击败了法国的情况下,他仍然力主与法国议和,以战胜国的身份同法国签订了战败国的协议,此举气的左宗棠吐血而亡,死前“大骂李鸿章误国误民”。试问,签署这样的丧权辱国条款,作为清廷第一权臣,你能说李鸿章没有责任吗?

李鸿章签署《马关条约》

再比如,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假如李鸿章不是为了保存淮军的实力,而是积极备战,以北洋水师2倍于日军的实力,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当时,清廷经过30年的“洋务运动”,国力已经大有恢复,总体国力并不弱于日本。如果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赢了,日本势必将一蹶不振。但是,事与愿违,最后是日本赢了,作为战胜国,不但从大清攫取了2亿两白银用于军费开支,还割让了台湾、澎湖列岛,失去了朝鲜,国力大损。也因此,日本军国主义得以快速发展,从有了后来的“九一八”和全面侵华战争之祸。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如此看来,李鸿章的所作所为影响了中国的整个近现代史,虽不算直接的祸国殃民,但也差不了多少了。哪还有他忍辱负重之说?“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后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梁启超先生对其评价也算客观!

揭秘:李鸿章为大清签30多个卖国条约,他是真卖国,还忍辱负重?

点个关注给个赞。祝你发财,桃花旺!

上一篇

连环画:北宋:狄青演义(平南)龙神运水(黑美版8册)第7册上

下一篇

白话三国(7):刘备三人负气投朱雋,张飞矛挑高昇,大败张宝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