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七年战争:腓特烈二世能否称得上“大帝”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七年战争:腓特烈二世能否称得上“大帝”
收藏 0 0

该国际关系的模式虽不稳定,但大部分变化都在预测范围内。然而,臭名昭著的“西里西亚大屠杀”变成了扰乱迄今为止所有预测的陨石。而腓特烈二世发动此次进攻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吸引世界的注意力。

七年战争:腓特烈二世能否称得上“大帝”

霍亨弗里德堡战役中的普鲁士军队。

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还是“七年战争”?

实际上,将18世纪中期的一系列战争命名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非常具有误导性。它们并不是两场相对连贯的战争,而是一系列相互重叠,发生在不同地点,有着不同侧重点和优先性的战争。这些战争通常由对当时问题的短期的剧烈反应引起。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北美人民喜欢分别称这两场战争为“乔治国王战争”和“法国—印第安人战争”,而德国人则将这些战争称为三次西里西亚战争。

根据便利原则结成的联盟,常常因利益难以一致和地区优先性的不同而陷入危机。大部分的参战者都想建立或者加入某种国际“系统” ,以巩固自身的安全利益和支持其更大的野心,但不断变化的战争利益和外交政策让他们难以达成所愿。国内的派别斗争、财政压力和时而出人意料的突发性冲突,加剧了政策的不稳定性。每一场战争的爆发和结束都无共同点可循,乃至很多好战分子从未有机会和他们盟友的最大敌人交战。

七年战争:腓特烈二世能否称得上“大帝”

1748-1766年的欧洲。红线代表神圣罗马帝国。

哈布斯堡阵营与法国阵营相互对峙

本世纪中期,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用来对付路易十四的进攻而形成的国际体系最终被打破。此前,国际关系以哈布斯堡王朝和波旁王朝两大王朝的长期对峙为中心,形成了相对明确的势力均衡状态。然而,16世纪仅仅是法国担心被哈布斯堡王朝包围,而到了18世纪初,局势已经演变为欧洲国家普遍对法国的对外扩张野心感到恐惧。当时的欧洲海上强国英国和荷兰支持哈布斯堡王朝抵制法国对外扩张。法国试图通过与瑞典结盟,对波兰实施“前进政策”(a forward Polish policy),以及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私下援助,来动摇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就哈布斯堡王朝而言,它支持正在崛起的俄国,希望以此抵消法国所创设的“东方集团”(eastern bloc)的威力。认为这种局势包含着一种“自然秩序”(natural order)的观点很普遍,许多政治理论家口若悬河地宣称当前体系能够有力地维持欧洲诸国之间的和平状态。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此后的二十五年被认为是这种“自然秩序”变化最为剧烈的一段时间。原先的宿敌成为盟友,另一方面,甚至连由家族关系而结成的盟友都变成了敌人。经历了王位继承战争而变得四分五裂的西班牙帝国爆发了更大的野心,为这种“自然秩序”带来了更大的不稳定性。此前,西班牙已将伊比利亚和殖民属地移交给了波旁王朝,其在意大利和低地国家的属地则全部移交给了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决心收复其在意大利半岛的部分属地,加剧了欧洲局势的动荡。奥地利和俄国的胜利侵蚀了法国的“东方集团” ,加之不列颠日益增长的商业野心,进一步增加了欧洲局势的不稳定性。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本世纪的大部分战争都可以视作对国际体系的细微调整。该国际体系对拥有最高领导权的政客的局限性有着合理的认识,其目标是稳定和完善当前虽不完美但已足以令人满意的势力均衡状态。

七年战争:腓特烈二世能否称得上“大帝”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是否能称得上“大帝”?

该国际关系的模式虽不稳定,但大部分变化都在预测范围内。然而,臭名昭著的“西里西亚大屠杀”(Rape of Silesia)变成了扰乱迄今为止所有预测的陨石。普鲁士的新国王、勃兰登堡的选帝侯腓特烈二世,年轻而野心勃勃。他背弃了普鲁士对国际的承诺,向他认为势力较弱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女继承人、女大公、王后,也就是后来的玛丽亚· 特蕾西亚女王,发起了进攻,企图夺去她最富饶的土地。

关于腓特烈二世发动此次进攻的动机,不是所谓的对某些西里西亚公国的合法拥有权,也不是因众所周知的腓特烈二世之父曾受到哈布斯堡王朝国王的不公对待而进行的复仇。在由腓特烈二世狂热的宫廷档案保管员所编撰的王朝史中,此次进攻被称为“优秀的骗术师之作” 。腓特烈二世甚至天真地认为,在对西里西亚进行大屠杀之后,仍能同当地人民保持友好的关系。腓特烈直言不讳地表明,发动侵袭主要是为了吸引世界的注意力并被永久载入史册。正如现代史学家们将 20世纪初德国威廉时期的鲁莽政策视为夺取世界霸权之举,腓特烈的做法也是为获大国地位的孤注一掷之举。而他敢于进行此次赌博的原因是他自认为不用承担任何后果。

可以说腓特烈二世是本世纪中期一系列战争的中心人物,因为他毫无疑问是这些战争背后的重要推动力量。德国民族主义者普鲁斯菲乐(Prussophile)和一些纳粹历史学家冠腓特烈以“大帝”之名,西方的历史编纂者也都沿用了这种称呼。然而,纵使被称为“开明的暴君”(enlightened Despot)的腓特烈二世取得了一些成就,拥有毋庸置疑的军事才能和执政能力,抑或是享有“一心谋私利的天才发起者”的光彩名誉,腓特烈缔造的只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国家,而不是一个伟大的帝国。腓特烈二世最具有批判性的传记作家就曾指出 :没有对西里西亚的侵略和成功占领,腓特烈二世难以称得上是“腓特烈大帝” 。让腓特烈二世流传千古的最重要原因,也就是他为了能载入史册而犯下的这场重罪。

上一篇

清朝被流放的犯人出逃怎么办?以档案为依据,分析流人出逃的后果

下一篇

三国时期算命祖师爷到底是谁?他到底有多厉害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