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从北宋的“募兵制”说起,浅论赵匡胤为何要建都于开封?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从北宋的“募兵制”说起,浅论赵匡胤为何要建都于开封?
收藏 0 0
从北宋的“募兵制”说起,浅论赵匡胤为何要建都于开封?

北宋的都城开封,地处平原,原本是建都的好地方,只不过后来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作为屏障,无险可守,那么对于这样一个身处危机之中的地方,却为何还是被赵匡胤坚持立为都城呢?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赵匡胤他所制定的募兵制有关。关于赵匡胤的募兵制,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就有所论述:

前世为乱者,皆无赖不逞之人。艺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以为兵,连营以居之,什伍相制,节以军法,厚禄其长,使自爱重,付以生杀之权,寓威于阶级之间,使不得动。无赖不逞之人既聚而为兵,有以制之,无敢为非;因取其力以卫养良民,各安田里。所以太平之业定而无叛民,自古未有及者。

从上面的引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北宋的史官在论述募兵制时,非常强调把各地“无赖不逞之人“收编在军队当中的重要意义。而这些无赖不逞之人实际上也就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当中比较健壮的人,将这些人招募入伍,剩下的老弱病残如果因为对政府不满想要进行农民起义就不足为患了,还可以用这些招募而来的精壮力量去对付他们,可谓一举两得。

但宋太祖赵匡胤所推行的募兵制虽然可行,却不对征兵数量加以限制,这点我们在晁说之的《嵩山文集》卷一中的一段话就可以看出。

太祖为言:”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宋太祖赵匡胤认为如此征兵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他的募兵制对于征兵数量的不加限制,导致北宋一朝产生了大量的冗兵,这也意味着需要有大量的粮食来眷养他们,并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都城的军队必然是不能太过少于地方军队,往往需要集结重兵。因此在赵匡胤执政时期,开封内外就有重兵二十余万,因此如何确立一个在粮食上能够满足眷养重兵和都城庞大人口生存的地方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漕运四通八达的开封自然就是最好的都城之选。

从北宋的“募兵制”说起,浅论赵匡胤为何要建都于开封?

五代后期,汴州开封“控引汴河,南通淮泗,北接滑魏,舟车之福辏”,后周东京“华夷凑集,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殖盛”,“坊市之中,抵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僦凭之资,增添不定 ”,以致周世宗柴荣继位不久,便“发畿内及滑郑之丁十余万,筑罗新城”。因此开封的漕运就成为了它的最大优势。

到了北宋时期,开封府有汴、蔡(惠民)、金水、广济(五丈)四河,流贯城内,以通各地漕运,合称漕运四渠,其中又以汴河最为重要,全国最富庶的东南六路(淮南路,江南东,西路,荆南路,北路,两浙路)的漕粮百货,均由该渠运往京师,所谓“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从北宋的“募兵制”说起,浅论赵匡胤为何要建都于开封?

要知道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漕运就是运输粮食最高效的一种方式,而开封的漕运优势很好地解决了都城需要眷养重兵和庞大的城市人口生存的问题,因此开封被赵匡胤确立为都城是很明智的决定。

后来的事实证明赵匡胤实选择开封为都城对北宋的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根据陈振在《十一世纪前后的开封》中测算都城的人口为120万,吴涛在《北宋都城东京》中提到的都城人口为140万,日本学者木田知生在《关于宋代城市研究的诸问题—以国都开封为中心》提到的都城人口为150万左右。

从北宋的“募兵制”说起,浅论赵匡胤为何要建都于开封?

虽然这些学者所得出的数据有待商榷,但通过他们所得出的人口数据可以大致判断开封的人口至少应该是在百万左右,能够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开封繁荣,才得以有了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并且能够养活如此之多的冗兵而不生乱,维持了北宋政权的统治长达将近两百年,不正是得益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明智选择吗!

上一篇

宋代小故事二则——走路关系到稳定、马粪也值钱

下一篇

「淮阳印记」埋藏着北宋名将与淮阳短暂情缘的青杨堌堆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