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乐问五千年:为什么说曹操的名声,并不是被《三国演义》毁掉的?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乐问五千年:为什么说曹操的名声,并不是被《三国演义》毁掉的?
收藏 0 0

曹操作为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几千年来,始终都是与争议相伴的,特别是《三国演义》获得巨大成功后,近几百年,大多数人都被拥刘反曹的思维影响着,更对曹操这个人没什么好评,以至于近现代一些专家学者,对曹操做出一些正面评价后,都会被称为“翻案文章”。其实,不光是小说的问世,带来的这些主流想法,在《三国演义》成书以前,在话本艺术逐渐成熟的宋元时期,那时的民间艺人们,便已经有了很强的主观倾向性,据说当时的人在听三国故事的时候,只要听到曹操失败的内容,便会拍手叫好,反过来说,听到关于刘备被曹操打败的故事,无不唉声叹气,甚至潸然泪下,可见,曹操的“恶名”还真不能怪小说的作者。

乐问五千年:为什么说曹操的名声,并不是被《三国演义》毁掉的?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曹操的名声从他在世时的争议不断,一直到死后,各位有影响力的名人评说,都让曹操的名声一点一点地变坏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石勒,也就是史上唯一一个实现了从奴隶到帝王逆袭的传奇人物,他在成就帝业,建立后赵之后,经常找有学识的臣下,为自己讲读史书,当他听到曹操和司马懿这些人的各种故事后,留下了一句经典评价,说曹操就是靠欺负孤儿寡妇,欺世盗名骗来天下的“狐媚”之辈。

乐问五千年:为什么说曹操的名声,并不是被《三国演义》毁掉的?

要知道,石勒与曹操相隔的年代并不久远,曹操死后五十几年,石勒就已经出生了,两人差了一百二十岁左右,这个距离,跟如今一个“八零后”的人,与清末明初的大学者,梁启超的年龄差距相似,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但现代人对梁启超的故事,了解自然更多,评价相对也更准确。所以说,石勒对曹操的评价,对于后世的影响力自然很大。而石勒能有这种评价,其根源当然是曹操从出生,到死后那一百多年来,通过各种人的传讲综合整理出来的文字成果,归根结底,那些人或者他们的父祖,都是与曹操同一时代,甚至是相识的。因此,这其中有不少人,肯定是对曹操有不同的评价,其中,负面言论也是不少。

乐问五千年:为什么说曹操的名声,并不是被《三国演义》毁掉的?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曹操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名言,成为了好多人对其不满的把柄,而记录此事的孙盛就是石勒的同时代人,他的高祖孙资,正是效力于曹操手下,后来成为了曹魏重臣,这种情况,也符合老乐刚才对于石勒了解曹操的故事来源的推断。而这个故事,也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不断演化,到了《三国演义》中,变成了“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曹操杀掉吕伯奢后,身边也多了一个陈宫,陈宫正是因此,才彻底放弃了曹操。抛开此事在历史上的争议,也就是吕伯奢的家人究竟是抢劫曹操,还是礼遇曹操被他误会这些争议不谈,仅说陈宫这个人,在史书中就找不到他在场的证据。因此,得到一个进一步的推断就是,曹操与陈宫的恩怨,也是很多后人对曹操不满的原因。

乐问五千年:为什么说曹操的名声,并不是被《三国演义》毁掉的?

但事实是,陈宫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才与曹操化友为敌的,按照史书的记载,因为曹操杀了名士边让,引得陈宫伤心不满,这才离开了曹操,并且投奔吕布,与曹阿瞒死战到底。而在曹操打败吕布,俘虏陈宫之后,曹操也尝试着挽回陈宫的,但陈宫决心一死,这种观点的证据就在于,曹操曾经问陈宫,如果他死的话,就不考虑老母幼子了吗?可见,曹操无论是出于真心,还是考虑到当时的风评影响,他都是想争取让陈宫活下去,投靠自己的。而这些事,孙资等人,应该都是亲眼所见,或者是亲耳听闻的,真实性很大。但陈宫决心一死,因为他明白,自己死后,家人不仅不会被曹操为难,反而可以生活得很好,更重要的是,他的死必然会让曹操背上更多骂名,这才是陈宫最想要的结果,即使自己活着不能打败曹操,死后也要让他承担巨大的压力。从这个角度上看,曹操的一些负面评价,还是值得探讨的。

乐问五千年:为什么说曹操的名声,并不是被《三国演义》毁掉的?

由此可见,曹操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都始终伴随着各种争议,而这些争议背后的故事,即使是与他共同经历的人,经过几代讲述,与原貌相差不大,可是随着不同的人,产生的不同理解,也变成了不同的声音与评价。所以说,曹操的“骂名”源自于他的敌人,发酵于他的后人,兴起于时代更靠后的看热闹的人,成型于利用精彩的故事赚钱养家的民间艺人,总之,不是因为一部《三国演义》,才彻底毁掉了他的名声。但曹操究竟是个什么人?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经过一千年多无数人的传讲,曹操又该有多少副面孔,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上一篇

北京历史上有多少称谓?盘点北京在历代的称呼

下一篇

定襄之战,大唐向“世界”宣告: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