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收藏 0 0

乱世英雄

2019-07-23

三国霸主,我的眼里只有曹操吧!

中国历史坐拥好几千年,称雄、称帝者不计其数,但能称为霸主的又有几人…… 写武将只因典韦的悲壮;

写谋士只因郭嘉在病床上对曹操出兵的关注;

写霸主为的又是什么呢?

只为了那一句“竖子不足与谋!”

这是老《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十八路诸侯伐董,董被迫迁都,曹视为战机,而十八路诸侯却借将士疲惫,拒绝追击,曹离帐而曰:“竖子不足为某!”这句话也应承了后来的“煮酒论英雄”,让我想起范蠡说这句话时候的场景。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 “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 所有熟知曹操的人,对这几句话应该都不陌生吧!

但有几人在意过,这是后人所写、所评呢?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而同时期的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药。十常侍掌权时,屠户何进都位列大将军,这样的王朝还有救吗?

早在中平五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时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操所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可以去听那个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诚于西面的汉献帝;李傕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漠然无视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吴魏合作击杀关羽后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也不听:“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一系列的言行中虽然有曹操的慎重权谋,但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袁术称帝刻玺、袁绍欲私立新帝的乱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走出来的,局势动荡,天灾人祸,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乱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那有何妨“挟天子以令诸侯”呢?就算是三分天下之后,大势已定时,众大臣都希望曹操自立为主,曹操都笑着拒绝,“就让我当个周文王吧!”

黄巾起义,曹操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关中李傕、徐州吕布、淮南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就算是《三国演义》,曹操也算一位明主,他不像诸葛亮、刘备一样,用人不当,他把自己手下之人,皆发挥所长,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有时我也想过,要是之龙投曹操,会有怎么样的历史和《三国演义》。

有人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常败于诸葛,但我却不这样认为,不管说之前还是之后,曹操都是笑到最后的人。就算是最无奈的赤壁之战,三分天下,曹操也是赢家。因为曹操知道有望,发展农业、水利等,让自己后方充实,就算是后来的诸葛北伐,也常常因为粮草而苦恼,司马懿就没有过,这就是曹操之功。而相比来说蜀吴在三分天下后却碌碌无为,蜀能自保,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归功于都姜堰,刘备和诸葛却无大作为。而孙吴最搞笑,怕魏之强大,就每每掠夺,让魏之百姓生灵涂炭。

而且,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曹操也开拓了建安文学,成为三国时期唯一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他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广泛屯田,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汉末书法评论家评出章草大家五人,即崔瑗、崔实、张芝、张昶、曹操。

在司马懿这件事上,我就要说说几句了,曹操早视司马之心,可惜郭嘉早逝,无人托孤,唯司马不可。第一,托给别人,无大作为,还有可能被司马所夺;第二,曹操早告知曹丕,可惜魏国无谋士,曹丕也只能慢慢让其渗透;第三,曹操也将此事告知心腹武将,以作防备。所以就算司马家,早期也只能听其言,事其事。

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政治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反过来,绝不容易),大多数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于“米”而连证明自己是否是“巧妇”的机会都没有。恢复生产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这两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 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这些三国演义中不曾提及的“鸡毛蒜皮”之厉害,可以从下面的事例中反映出来:第一,曹操在汉中打过两仗,先战胜张鲁后败于刘备,但由于北方的元气恢复他前后顺利地从汉中武都等地迁出了十三四万户人口(虽有利诱不曾威逼)。以一户人家四口人计算,这就是五十多万。想想蜀汉投降时不过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口,就能明白这对刘备是什么样的釜底抽薪!毕竟,兵民是抗战之本。第二,建安十九年五月,吕蒙提醒孙权,曹操在皖城(即庐江)一带屯田,如果坐等他们收获,无异于如虎添翼。因此东吴趁雨季来临水军来去自如之机,孙权大动干戈亲征皖城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吕蒙、甘宁全上阵后俘获太守朱光,迁(说得难听点,劫)数万百姓回吴。有统计称,孙策、孙权兄弟曾先后四次打到周瑜的故乡淮南舒城一带,但毫无例外的是劫掠而还。因此周瑜的老家出现了这样的滑稽:曹魏拼命建设大兴土木,孙吴拼命破坏杀人越货。 曹操之后的曹丕、曹睿虽然在个人生活上不够检点,但却基本上萧规曹随贯彻了这些政策。后来曹真、张郃、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屡次在祁山等地把战术上没有什么错误的诸葛亮拖垮,就是因为他们“内力深厚”有充足的物质保证。与之相对应的是,吴蜀这方面的建设乏善可陈。蜀中是因为先天条件优越,境内已经有了都江堰这样的杰作而无需画蛇添足劳民伤财,尚情有可原。东吴则完全是败笔:东吴曾两次在丹杨填建湖田,兴建浦里塘。永安三年(魏景元元年)初建,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胜数,却因为未能在枯水时施工,导致风急浪高而淹没墩基,结果是“士卒死亡,或自贼杀,百姓大怨之。”第二次重建,仍然失败。难怪后世不得不在江南广开运河及兴建水库。江南虽然号称鱼米之乡,三国时的农业水准却相当低下,连牛耕等北方早已是常识的东西都未能普及,又没有水库潭池等可供水灌溉的水利建设,其生产效率可想而知。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百万雄兵也得饿肚子,又怎么能争霸天下? 如果说曹魏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那么蜀汉是保本,东吴则是一屁股债。开源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简单地说,衣服没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相比之下,刘备、孙权的晚年则是昏聩糊涂。《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记载:“刘备称汉中王,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后来成了陈群劝谏曹睿弃奢华罢宫室的反面教材:“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后来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的表现,就更惨不忍睹了。孙权的“老糊涂”就更多了,甚至不老的时候都有些糊涂,以至于张昭以纣王的“酒池肉林”加以讥讽。后来孙权在太子废立上的胡来更是把群臣弄得四分五裂无所适从,已经成了笑柄了。诚然,曹操并不是个完人。他在徐州的屠城等都是应该受谴责的。但综合看他的成功决不是偶然,无愧于陈寿“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评论。

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说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

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

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最后希望真的想了解曹操的人,可以看看《盖世英雄曹操》和正在播的《英雄曹操》,看看《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完————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

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

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微信公众号:mangguan30

上一篇

二战德国苏联军事工业比较,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一开始胜负已分

下一篇

狄仁杰推荐张柬之,是故意为之,还是看错了眼?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