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忆峥嵘岁月,一座利民桥连起井陉赵庄两个兄弟村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忆峥嵘岁月,一座利民桥连起井陉赵庄两个兄弟村
收藏 0 0

赵 庄 岭 利 民 桥

赵庄岭,古称赵庄(罗钵寺观音阁字板明朝有记载),村庄坐落在土岭之上,此地形原来东西接壤,天然一体,为岭两边交通枢纽。后来因断岭修路,给赵东岭赵西岭两村交通造成不便。

忆峥嵘岁月,一座利民桥连起井陉赵庄两个兄弟村

一桥连着俩村益,民办公助动大工

1958年国家修建平(山)井(陉)公路 ,从两村中间的岭下通过,需破岭开槽,挖掘出长约70多米,宽约10余米,深约10几米的大壕沟,切断两村来往岭上通道,互来相往得下到沟底的公路上,再上去才能到达对面,爬上爬下,空人走尚可,运输东西委实不方便,尤其是下雨天,上下道路泥泞,经常有人摔倒,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忆峥嵘岁月,一座利民桥连起井陉赵庄两个兄弟村

赵德祥像

1962年初起,在两村群众的反复要求下,两生产大队经过协商,为解决和方便群众通行,本着民办公助精神,决定在平井公路上建一座桥梁。两村成立了由张廉(赵西岭书记)、赵元元(赵东岭书记)等十一人组成的建桥委员会,赵德祥为工程技术员兼桥梁施工领队,张留保(赵西岭人)为工程监督员兼记工员。因工程浩大,按生产队现有经济条件难以解决,遂申请上级政府于1962年12月底批准拨款3600元,支援赵东岭和赵西岭两村建筑大桥。1963年1月,建桥工程正式动工。

大业之中有困难,困难面前有核心

修建一座桥梁,对于山村乡里,当时可算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赵庄岭村虽地处山区,有丰富的青石山,祖祖辈辈造就了一批石匠,但是真正建造一座桥梁,还是觉得没把握。

两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干部和群众会议,征求大家的意见,群策群力,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一场艰巨而自信的农村工程,轰轰烈烈的铺开了。打铁自有硬汉出,所需铁具自己造。

忆峥嵘岁月,一座利民桥连起井陉赵庄两个兄弟村

铁匠炉子设在张廉家,赵东岭第四生产队赵树文负责煎(锤子打)錾子;赵西岭张锁堂拉风箱,大桥工程所需钢钎,均出自他俩之手。赵东岭派出三辆马车,赶马车人是赵伙产、赵贵冬和赵喜贵;赵西岭派出张双驹赶的一辆马车,负责拉石头、运土。另外,建桥委员会分配东、西岭每生产队打出十方石头,用于大桥填壕。

冒着严寒备石料,自告奋勇农工师

桥梁全用石头圈,需大量的石料,石窝在赵东岭村北后沟,石匠们打造圈石和墙石。起石头,打石料,山区石乡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在缺少桥梁设计人员关健时刻,赵东岭赵德祥是一名好石匠,肯钻研技术,又有领导艺术,他自告奋勇,承担起了桥梁设计任务;在赵东岭昌平区(原来是第一、第三生产队的大广场,收打小麦用)上,接照大桥长宽高尺寸,画出1:1的“图纸”,用土法计算出圈石和墙面石的尺寸和数量,并让木工做出好多模型,供石匠们用;他带领几十名石匠,在赵东

忆峥嵘岁月,一座利民桥连起井陉赵庄两个兄弟村

驭 手 赵 伙 产

忆峥嵘岁月,一座利民桥连起井陉赵庄两个兄弟村

马 车 队

岭后沟石窝专门制作圈石和墙面石,在村南石窝加工的是墙面石和填牛背石,并严把质量关,做成的每一块石头,都要经过严格验收才行。赵东岭的所有石匠,全部参加建桥任务,6个生 产队,每个生产队出3一4名小工;赵西岭缺乏石匠,参加建桥的人员主要是小工,如抬石头,装车等。经过反复核算,仅圈石就需要1100块,最后桥梁完工,才多出十几块。

工程问题是常态,怎敢奈何我能人

一个个问题解决后,迎面又一个个问题跳出来,石头问题解决了,可8米宽、8米高的拱牛材料怎么办?赵西岭张热狗是木匠,带领东、西岭木工负责支圈,买来松木,锯成方木和木板,用来支圈(牛),解决了直牛圈板问题。建桥施工中,严格要求,安全第一。建桥石块完全从公路上往上抬,用木材搭建成抬石头通道,要求每两人一块,稍微大一点的石头,像桥面两侧的护栏石,又名龟背石,另派一个人扶住石块,确保安全。圈石和外墙石用的是沙和石灰和成的泥,中间用的是破灰泥(土和石灰和成)。经过4个月的苦战,一座引人注目的大桥,于1963年5月1日竣工。大桥建成后,基础地下深2米半,钢墙高2米左右,圈高离地面约7一10米,公路面宽8米,桥底宽8米,桥面约长28米。

一桥飞架岭添倩,两村途通人福安

忆峥嵘岁月,一座利民桥连起井陉赵庄两个兄弟村

人类是最具有创造力的,只要赋予一件事情以极大的意义,就会生发出绵绵不绝的创造奇迹。赵庄岭大桥合拢那天,顺民意、得民心的时刻到了,在桥眉的间,“利民桥”三个大字巍然挺立,闪闪夺目,流芳万古。

“利民桥”三个大字,是由赵东岭书法家赵德芳所书,由赵东岭第四生产小队石匠赵英贵在关公庙前所刻。中间那两块合拢石,是由赵东岭第五生产队赵反秋打(夯)下去的。大桥合拢那天,村里在赵西岭书记张廉家做食堂,统一管建桥人员一顿饭,中午每人一张烙饼,大锅菜管饱,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桥横架东西,壕沟变通途。站在“利民桥”上,手扶护栏石,仿佛能感受到建桥的老乡们健硕的臂膀,脚下的石板也好似活了起来,眼眺桥下平涉路蜿蜒伸展到尽头,好像听到了老乡们抬着石块,喊着号子,不绝于耳……桥,在人们通常的印象里,要么像南京长江大桥一样,雄伟壮观;要么像南方小镇上的小拱桥一样,一个个曼妙女子般灵巧秀气。相比于这座“利民桥“,平淡无奇,也无太多艺术美感,但就是这座桥,却在当时成了十里八乡的一件大事,成了两村不起的一项伟大工程,成了赵庄岭标志性建筑之一。

退休以后,终于可以实现自己走出家门的想法了。背个小包,胸前挂一单反,手上拿着智能手机,走街下乡,进村入庄,探索身边乡村古镇的风土人情和流转沧桑。至于针对桥的描述从来没碰过也不敢碰,因为对自身来说也是个盲区,但就是因为这个我反复走访了还健在的建桥时的小工和老干部,(参加建桥的石匠都不在了),不为别的,就为探究赵庄岭的“利民桥”,拨开当时建桥时那段被遗忘的岁月。图文/赵海文

下一篇

四,谁是城隍的上司?城隍的辖下机构是如何配置?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