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司马家族谋曹篡位的教训,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司马家族谋曹篡位的教训,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收藏 0 0

数遍二十四史,你会发现,只有司马家族的晋朝不是凭本事打下来的!

公元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316年,长安被破,西晋最后一个皇帝司马邺被俘。

司马家族谋曹篡位的教训,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五胡乱华前局势图

从此历史进入了五胡乱华时期,真真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可能司马懿做梦都没想到,他们司马家族的大一统时间竟只有短短的36年。如果严格来算的话,还会更短,因为中间还有个八王之乱。

司马家族谋曹篡位的教训,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如果觉得西晋的36年历史太短,我们还可以这样算。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司马家族开始掌握了全国的最高权力。即便这样算,西晋也才67年。正常情况下,67年能经历几代人?虽然古人结婚生子都比较早,但不都是短命的吧,活到60来岁的问题也不会太大。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有不少人在短短的一生里面,就可以完整的经历整个西晋的统治。

司马家族谋曹篡位的教训,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实在不算得什么数一数二的人物,唯一能称道的也就是活得长。作为司马家族篡权第一人,司马懿好歹还是打过不少仗,虽然一般都是最为智囊。他能篡权成功,可以证明他确实是一个有能力、有实力的权臣。

司马师,司马家族的二代领袖,可惜太过于短命。没过两年,惊吓而死(在平乱过程中,文鸯带兵袭营,受到惊吓,眼疾复发),就不得不让自己的弟弟司马昭来接班。

司马昭接班以后,想废帝自立,但是又苦于没有威望。263年伐蜀,264年称“晋王”,开始为自己做皇帝铺路。本想缓一缓再废曹魏以自立,毕竟才做晋王,不好搞得太快。结果第二年就挂了,其子司马炎继位。

司马家族谋曹篡位的教训,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司马炎,比他的老子司马昭有魄力多了,上来就直接废了曹奂自己做皇帝。做了开国皇帝,当然要干一番大事才行。在267年,想要用前蜀旧臣李密,结果引出了一个《陈情表》的故事。280年,君臣一心的情况下(其实是君臣猜忌,下面还分了党派)灭了东吴。能灭亡东吴,主要还是东吴这个时候内耗严重。在位的皇帝孙皓,不仅能力平平,而且残暴不仁。当然,司马炎,也不是什么有能力有德才的人。他在灭了东吴之后,把东吴后宫全部纳为己有,使得他的后宫数量庞大到5位数。

也就是说司马家族三代人谋曹篡权用了18年,实际的时间肯定远远不止。这种事情必须要提前做准备,那我们就勉强给他算做25年。时间长,有什么影响?只能用夜长梦多来形容了。长时间的这种私下串联、利益交换,消耗是非常大的。

再说一个,司马懿这么整,给整个社会都树立了一个形象。那就是天下不用靠打,只需要搞阴谋斗争就行。这个影响太坏了,到后来,司马家族掌权以后,也没有什么可信之人。结果是司马昭为了巩固皇权:分封了20多个统兵在外的王爷,收回了地方的兵权。这样,宗室的力量就变得非常庞大。

因为天下不是打下来的,司马家族这三代人,从来都是大肆犒赏群臣。稍微有一点什么功劳,必须大肆赏赐。曹魏时期,一个开国的三公才800户。到了晋,随随便便一个边关将领就是5000户。到司马炎时期,朝堂的三公直接变成了八公。

执政过宽。因为皇族没有什么威望,在执政的很多时候,都不能够按照规矩办事。只要是一个稍微有点儿威望的家族出来的人,犯了错什么的,基本上是既往不咎。甚至于,高族大姓发生叛乱,也只是诛杀个别,极少牵连。

整个西晋的官场生态,就是奢侈、腐化,一个新生的王朝,居然已经处在正常王朝的后期了。

三年春,帝亲祀南郊。礼毕,曰:“朕可方汉之何帝?”喟然问隶校尉刘毅对曰:“桓、灵。”帝曰:“何至于此?”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桓灵也。”帝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校尉刘毅说晋武帝司马炎连汉朝后期的桓帝灵帝都比不上。可想而知,这个时候的晋已经腐烂成什么样子了。

司马炎病重,但是还是舍不得皇帝,把位置传给了傻儿子。也就有了后来历史上最惨傻皇帝的例子“何不食肉糜?”。

这样的大一统王朝,怎么可能长久?汉有四百年,唐近三百年。这个晋,可能有的人都不知道它也算个大一统朝代。可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个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想收获果实,自己亲自动手比较好。篡夺别人的成果,你会缺乏必要的锻炼。到头来,还是会崩盘!

上一篇

后妃人生:封后2年就失明,长信宫灯点亮她漫长人生路

下一篇

1949-2018年《人民日报》国庆头版,回顾伟大祖国的崛起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