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出身卫国的商鞅,为何会在秦国实行变法?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出身卫国的商鞅,为何会在秦国实行变法?
收藏 0 0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顿丘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为什么不被魏惠王重用?

公元前361年的某一天,魏惠王亲自探望已经病重的相国公叔痤,说:“你若有不测,江山社稷该怎么办,何人可以担任相国?”公叔痤说:“我的中庶子(侍从官)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是非常有才,希望大王可以让他担任相国。”魏惠王听听不说话。公叔痤又说:“大王如果不用他,一定要杀了他,不要让他逃了。”

公叔痤去世后,魏惠王说:“相国病重,神志不清,让我把整个国家交给公孙鞅治理,这不是开玩笑吗?”于是既没有用他,也没有杀他。

出身卫国的商鞅,为何会在秦国实行变法?

《大秦帝国》中的公叔痤

魏惠王不用公孙鞅有两点原因:一、公孙鞅这时候34岁,只是公叔痤的侍从,魏惠王根本不认识他,虽得公叔痤力荐,但魏惠王怎会将国家交给一个年轻人呢?二、此时的魏国正是鼎盛时期,已经称霸中原逾百年,国内人才济济,而且公孙鞅出身于一个小诸侯国卫国,魏惠王根本不需要这样一个从小地方出来的无名之人。

出身卫国的商鞅,为何会在秦国实行变法?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

应《求贤令》入秦,得孝公重用

同样是公元前361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继位,为强大秦国,恢复秦穆公时期之霸业,秦孝公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其中写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凡是能出谋划策使秦国强大的人,我就封他官职,和他共享秦国国土)。此令一出,天下震动,各国贤士纷纷前往秦国,希望可以得到封官分土。

出身卫国的商鞅,为何会在秦国实行变法?

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在魏国不被重用。听说秦孝公的求贤令,就立即前往秦国,希望可以得到重用。公孙鞅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求见四次才受到重用。

第一次,他讲以帝道治国,孝公听得直打瞌睡;

第二次,他讲以王道治国,孝公没有反应;

第三次,他讲以霸道治国,孝公说好,但是没有用他;

最后一次,公孙鞅讲富国强兵之术,孝公和他交谈数日,之后重用他。

出身卫国的商鞅,为何会在秦国实行变法?

《大秦帝国》中的秦孝公

随后,公孙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实行变法。(因为他的封地名“商”,所以他号称“商君”,史称“商鞅”,所以他推行的变法被称为“商鞅变法”。)

出身卫国的商鞅,为何会在秦国实行变法?

商鞅能得到重用,在秦推行变法的原因

(1)自身有才能 商鞅年轻时便喜欢研习刑名法术,学习杂家学说,34岁就做了公叔痤的中庶子,而且能被公叔痤举荐做相国,可以看出商鞅是有大学问的人,并不是什么平庸之辈,只是在当时没有展现出来。

(2)秦国急需有识之士 当时的秦国国力衰弱,地处偏僻,一直被当作夷狄之国对待,刚刚继位的秦孝公立志强大秦国,恢复秦国霸业,急需一个人能够帮他完成这个理想,《求贤令》的颁布把商鞅吸引到秦国,而商鞅重农强兵、加强法治的主张正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最佳办法。

出身卫国的商鞅,为何会在秦国实行变法?

(3)秦孝公的支持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即使受到秦国贵族的阻挠,遇到太子犯法,秦孝公都坚持让商鞅继续变法,对太子依法惩治,所以他的变法离不开秦孝公的强硬支持。

下一篇

嘉佑二年科举,堪称“神仙打架”,苏轼也未能进前三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