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于谦:生于杭州城,葬于西子湖畔,保卫了京城的一代名臣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于谦:生于杭州城,葬于西子湖畔,保卫了京城的一代名臣
收藏 0 0

河南嵩山少林寺不远,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印象最深的是门前匾额上的四个字——“高山仰止”。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本是比喻崇高的品行。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专门引用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使得这句话本意发生了变化。大致意思就是,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这句话,一直让我想起明朝名臣——于谦。

一、

去年秋季,秋雨淅淅沥沥的一天,作为西湖文化特使,有幸和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的几位老师一起,探寻清波街道的南宋文化遗迹路线。从柳浪闻莺到勾山樵舍,再到林徽因故居、南宋杨皇后宅院园林遗址…

看了很多历史遗迹的现状,不得不说,杭州的文化遗迹保护真的挺让人失望的,太多遗迹都默默无闻散落而无人问津,听着老师的讲解只能不停唏嘘,每一处都让人想探寻其历史,又难过于它们被遗忘的境地。也或许,是杭州的历史文化遗址太多了,难以全面涉及。走过的遗迹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山里的一处遗迹——三茅观。

现在是一个私人文化书馆,庭院里有一座雕像——于谦读书的形象,简介中写着,于谦读书处。这是在我认知中,第一次把于谦和杭州联系起来。这位在北京力挽狂澜,为国家呕心沥血的一代名臣,原来是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历史中的他仿佛一切都和北京有关,原来竟是出自杭城的一位少年。

二、

很久前看《明朝那些事儿》,于谦是明代最佩服的三个人之一。《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论其时,他于国之将倾之时,力挽狂澜;论其才,于军事文采政治,成就斐然。

从大众最初印象说起吧,他的《石灰吟》是我们小学就背过的诗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学的时候,大概千篇一律。这篇诗表达了作者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尽管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但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一心为国,清白正直。

有趣的是,至白至黑的两种天然原料,都被他书写过。另一首诗是《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黑一白的两种原料,却一致表达了他的品性,正直而热血,心怀天下,为苍生社稷牺牲自我。

三、

诗以言志,史以载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这位23岁杭城的少年,登进士第,开启了他进入北京政治中心之路。28岁,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而这些都是伏笔,这个优秀而受到赞誉的人,更值得被历史铭记的是他为人所不能为,力挽狂澜,挽救江山社稷,为百姓觅得安宁。

明朝看起来也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平和而漫长,似乎内部政治腐败多于外族威胁。但其实它也一度陷入和宋朝相似的境地,被异族打到京城,掳走皇帝。这段历史,就是之前热播的《女医·明妃传》的故事背景。我喜欢历史,但我不喜欢看历史电视剧,改编太多失了真,还不如历史书有趣。不过,这部剧的好处是,我似乎可以简略讲述背景,主要写一下于谦的过人之处?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大举进犯,明军节节败退,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也并未能成功阻止皇帝亲征。于是,明英宗带着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去和瓦剌大军打架。结果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明朝大军惨败,群臣战死,明英宗被俘,消息传来后,举国震惊。

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已经失陷,剩下的疲惫士卒不到十万,人心惶惶,有人提出迁都南京。留在北京主持兵部工作的于谦,力主抗战,“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危难之时,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他支持郕王朱祁钰以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当世时,异族兵临城下,举国上下人心惶惶,于谦内稳朝局,外抵强敌,打了一场极其漂亮的北京保卫战!寥寥几句实在难以描述于谦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之优秀!

更为难得的是,他为人正直,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后被明英宗所忌惮杀害,也只是他身在局中无法避开的结局。但是,历史总是会铭记的。借用《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的话:“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今年仲春时节,和几位友人游至西湖乌龟潭畔,天色已晚。私心使然,在我怂恿下,我们去夜访了于谦墓。漆黑的甬道,芳草萋萋,两旁是肃立的石兽,尽头是中国人所避讳的墓地。但其实一点不怕的,因为这位在西湖畔长眠的人,品行若日月之辉,只让人心怀安宁和崇敬啊!打开手机灯光,墓碑上书写着“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他的结局虽然令人唏嘘,但是看到他的墓碑也是有种释然,生前功绩是不会被磨灭的,在冤死之后,于谦于明宪宗时,得复官赐祭,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即为墓碑所书。葬于西子湖畔,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西湖边所葬名人甚多,得此名着甚少也。于谦祠幽静而低调掩藏于西湖景区之中,守护着一方天地。

下一篇

80年前的一本《海灯学刊》:钩沉海澄旅集学会往事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