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苏轼几经颠沛困厄,在贬居黄州之后,为何能保持自然适意?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苏轼几经颠沛困厄,在贬居黄州之后,为何能保持自然适意?
收藏 0 0

本文系作者姐不高兴啦啦啦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苏轼几经颠沛困厄,迁谪流离,在贬居黄州之后,仍能保持自然适意、随遇而安的阔达情怀,面对人生中的不幸遭遇,毫无疲惫沮丧之感,却处处表现出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永远保持着洒脱的襟怀和不屈的精神,即使面临人生的忧患,也要保持自由的心灵和淡泊的意趣,面对困难不但要有浩然之气,还要有清新雅意的情绪,以随缘放旷、风流潇洒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磨难和忧患。

苏轼几经颠沛困厄,在贬居黄州之后,为何能保持自然适意?

苏轼绘图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这句词给我们以随遇而安、淡然处之之感,所谓随遇而安,并不是消极悲观,而是超然与旷达的人生态度,更是进退自如的人生境界。“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告诉我们在面临困境之时要勇敢地面对,决不可产生丝毫畏惧的心理,那样将会使自己渐渐颓废下去。“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告诉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挑战,这样就能使自己在种种困难面前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情怀,从而以不羁的性格超越生活的困厄,实现人生的理想。

苏轼几经颠沛困厄,在贬居黄州之后,为何能保持自然适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在人的一生中,必定会遭遇凄风苦雨和惊涛骇浪,那么你的态度是畏惧、退缩,还是以十足的勇气迎接严峻的挑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在困境中必须拥有藐视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词中一句“莫听”以轻灵而潇洒的笔触表现出苏轼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宽广胸襟和乐观自信。在苏轼眼中,任何风雨都无法使他停止前进的脚步,小小的困难不足以紫怀,词人在雨中吟啸徐行,这是何等的潇洒与豪迈。须知写这首词时,苏轼正惨遭贬谪,前程堪忧,但他所表现出的情怀却是那么潇洒自如,毫无颓废之感。

苏轼几经颠沛困厄,在贬居黄州之后,为何能保持自然适意?

惊涛骇浪

从这首《定风波》的词序中即可读出词人的孤高与自信,“雨具先去,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这不仅是对事实的描述,更是心怀的写照,在遭的艰难日子里,词人面临风雨,毫无畏惧,他人已狼狈不堪,而词人对险恶的环境却“独不觉”。郑文焯对苏轼的情怀有精微的体察,他深刻指出:“此足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郑文焯的评价是极为中肯的,因为苏轼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使他以轻盈之笔把眼前至为平常的景象予以精妙的提炼,变成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苏轼几经颠沛困厄,在贬居黄州之后,为何能保持自然适意?

余独不觉

​在人生之路上你必须经受无聊的压迫和困苦的折磨,在你的生命中也许极少能享受林泉的清幽,属于你的也许只有沼泽。那么,你能否在人生的沼泽里畅游呢?这取决于在你的内心之中是否具有伟大力量的支撑,你必须经过艰苦的跋涉,在痛苦的煎熬中向人生的最高处不断攀登,让自己的生命呈现出勃勃生机。著名诗人兼思想家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曾经论述过人面对困境时应采取怎样的态度,他写道:“平素我们的眼睛看惯了的一切这时都忽然失去,再也没有亲近的事物,一切的远方都是无穷的旷远……。”

苏轼几经颠沛困厄,在贬居黄州之后,为何能保持自然适意?

里尔克

每个人一经出生,便踏上了不可返回的人生征途,你必须历经风雨,为自己创造一片晴朗的天空,毫无疑问,这个过程将充满艰险和困厄,在沮丧和绝望之时,没有人抚慰你,你只能独自咀嚼你的沮丧、孤独和绝望。意志薄弱的人会因此而停下自己的脚步,或逃之夭夭,而意志坚定的人则会迎着风雨勇往直前,就像苏轼所说的那样,在凄风苦雨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参考资料

· 《定风波》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