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他是清华教授却一个学位都没有,但是被称为清华史上最“狂”之人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他是清华教授却一个学位都没有,但是被称为清华史上最“狂”之人
收藏 0 0

清华“四哲人”之一陈寅恪,留学欧美十多年,在很多名校听过课,但没有拿一个学位;1925年他到清华之时,没有任何著作问世,更未在大学或研究院教过书。但就是这样一个无学历,无著作,无经验的“三无”之人他何以成为清华大学这样一所人才辈出,名师如云的一名“狂人”教授呢?

他是清华教授却一个学位都没有,但是被称为清华史上最“狂”之人

“公子”陈寅恪

公子中的公子
1890年,陈寅恪,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兄弟间排辈为恪,取名寅恪。他的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1900年,祖父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举家迁居江苏金陵,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教师有国学大师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陈家两代素来倡议新政,“思益学堂”领风气之先采用现代化教育,陈三立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一派新式作风,深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赞赏。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并扩及东西洋。这就是陈寅恪的起点,也正因出身名门他被称为“公子中的公子”。

他是清华教授却一个学位都没有,但是被称为清华史上最“狂”之人

陈寅恪教授

一“狂“见识之狂
1902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游学数十年,加之从小开始接受的教育基础,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其见解可见一斑。以他的学问,若想要博取学位,只要他沉下心来,轻而易举,但是他不屑于学位。他觉得他要研究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没时间浪费在虚假的学位上。做学问的眼里完全没学位概念,可谓之见识“狂”。

他是清华教授却一个学位都没有,但是被称为清华史上最“狂”之人

陈寅恪精神

二”狂“之学识之狂
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来听他的课。只因他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可谓之学识之“狂”。
三“狂”之胆识之狂
1953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副院长李四光分别致信陈寅恪,希望他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次日晨陈寅恪便作出由妻子唐筼执笔的答复。他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此举谓之胆识之“狂”。
这就是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教授中的教授”的陈寅恪,他一生致力于学问。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而且能一定得到他满意的答复。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他的“狂”展现的是一种自信,一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信仰。对于此等传奇人物,当代的我们理应尊敬。

上一篇

明末三大疑案的发生,注定了崇祯会成为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下一篇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黄金失落宝藏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