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重读《史记》,厘清尧舜禹权位更迭的时间线,解析大禹的复仇之路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重读《史记》,厘清尧舜禹权位更迭的时间线,解析大禹的复仇之路
收藏 0 0
重读《史记》,厘清尧舜禹权位更迭的时间线,解析大禹的复仇之路

在讲述禹的复仇之路前,有一个问题必须和大家厘一厘,就是从纪年上看,尧、舜、禹他们到底是如何进行权位更迭的。《史记》中关于他们年龄及继位时间的说法很多互相矛盾。比方说,鲧在尧时代被任命去治水的,而九年后因治水不成被舜杀掉。而禹是在尧死了之后才被舜派去继续治水的,史记中有尧辟位28年之说,那算一下,中间至少有近20年的空隙,难道这一二十年,就放任人们被洪水肆虐吗?鲧之死,与禹继续负责治水之间,应该不会间隔这么久。而后面记载中,大禹经过13年的治水之后,就获得了人们的拥护,经过与舜的一次御前对话,从而确立了禹的继位。中间有舜辟位17年之说。这样一算,从大禹治水到确立大禹的地位之间也有近12年的空隙。

重读《史记》,厘清尧舜禹权位更迭的时间线,解析大禹的复仇之路

根据《史记》记载绘制

又比如:关于尧和舜的交接,《史记》上有如下两条记载: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那么,综合这两条记载,舜从三十岁就开始执掌权柄,而且鲧也是那一年先被派去治水的。时间上,是鲧被派出治水后不久,舜就发动政变,夺得了权位。这条时间线也妥妥地证明,尧和舜之间的残酷权位更迭,不是那么和平的。30岁刚被推举出来,就能逼尧帝辟位,这可谈不上禅让啊。

若是这样,舜在位39年,就得从他30岁开始算起,这样就串起了一条完美的时间线:舜三十岁时,在鲧被派出去治水后,发动政变篡位软禁了尧,然后九年后,舜找机会杀了鲧;鲧死后当年,启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大禹治水花了十三年。治水成功后,赢得了众人拥护,发动御前政变,让舜避位17年。然后舜死。刚好也是39年。这样就完美地对上了。

另外,如果按照《史记》上的矛盾记载,尧活了118岁,舜活了100岁,这样的高寿在古代可能吗?就算现在都很罕见。古代医疗水平低下,一场感冒都能要人性命。记得有个研究说古人的寿命平均大约三四十岁。那么作为帝王,天选之子,获得长一点也是可以的,六十、七十差不多了吧。如果尧不是在位70年,而是活了70岁,是不是更合理,而舜从30岁开始执政,39年后69岁时去世。这样应该是正常的吧?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推测,一家之言。或许古代真有神仙世界,所以他们能活那么长寿;又或许未来人类可以穿越回去,然后也能活得很久。如果真是这样,我无话可说。但从现实来看,我认为自己的推断更为合理。

时间线厘清了,我们就继续往下说。

舜用治水不利的借口,杀了大禹的父亲鲧之后,并不想把治水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揽到自己身上,就问四岳:尧说要治水,现在治水没有进展,有谁厉害点,能把水之后,也算是成全了尧的治水之心?前面说到了,四岳不仅举荐了舜,也举荐了鲧。鲧的被杀,自然会引起反弹。于是四岳又推举鲧的儿子大禹。一是四岳势力强大,不好反驳,二是舜也知道治水不易,就顺水推舟答应了,或许心里想着,哪天找个理由,工作懈怠啥的再把鲧的儿子也杀掉。舜那时候正权势煊赫,大禹见到他也是胆战心惊。舜答应让大禹去治水,对他说:“你要好好治水,不可懈怠”。大禹也知道这事情不好办,便很恭敬地推辞说:“契、后稷、皋陶也很有才干,让他们去吧。” 皋陶、后稷、契,也是大有来头的皇亲贵族。他们三个是受尧排挤的才干之士,舜提拔了他们。舜不答应,说:“你好好做你的事!别的不要多管”。

舜还指派益和后稷跟在大禹的后面协助,也有监视之意。不过这两个人,在和大禹治水的过程中,都被大禹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后面站在了大禹的这一边。

《史记》中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里的“不敢”,是真不敢,大禹怕万一被舜找借口说他办事不勤勉,说不定会步父亲鲧的后尘。

在这里有一件我觉得很奇怪的事情。去年中秋在武汉游龟山时,那里有大禹的传说,也有特别标记的禹迹图。从图中,我发现大禹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比如陕西、河南、安徽、重庆、四川、湖北、江苏及浙江等,而有大禹传说的地方更多了。而以古代的交通条件,无法想象一个人的足迹可以跑这么多地方。就是现在,要将所有有禹王遗迹的地方跑一遍,也并非易事。崇山峻岭、沼泽大川,跨越并非易事。不免让人感慨,史书记载多有夸张之处。但是有一点是毋容置疑的,就是大禹治水肯定是踏遍各地,走过很多地方,非常辛苦。

重读《史记》,厘清尧舜禹权位更迭的时间线,解析大禹的复仇之路

禹迹图

《史记》中有较大篇幅浓墨重彩地记载了大禹的踪迹与功劳,“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私心阴暗地揣度一下,大禹治水的十三年,应该不曾在某个地方停留过久,如此行色匆匆,甚至连妻子生孩子都没敢回去,让妻子最终变成一块望夫石,莫非也在害怕舜的追杀?当然这肯定不是事实的全部,也不能否定大禹治水的功劳。最多也不过是事实的一部分。至于大禹的妻子,结合传说及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第一,为了躲避舜的迫害,带着儿子启躲了起来。第二种,就是真的因为日夜思念大禹而亡,孩子被其他人抚养,直到几年后,大禹建立起自己的力量才敢借望夫石的传说现身。

虽然付出了与家人离散的代价,但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不仅是治水还有救民,慢慢地,聚拢了人心。到了最后,禹的支持者也遍布九州各地,这时,舜怎么样,已经不重要了。

大禹治水的这些年,舜在干什么呢?史书并无多少记载。或许在最初几年的勤政中,舜慢慢松懈下来,以为权位稳固,开始坐享其成了;或许一直在想着怎样追杀大禹却主角光环不再。不管怎样,舜这些年,并无多少建树而言是肯定的。

于是,等大禹十三年治水成功后,一场御前政变发生了。面对大禹的逼宫,一直在舜身边任职的皋陶开始发难,阐述自己的意见:你应该要讲道德,讲团结。大禹说:“然,如何?”俨然一副权臣的口吻。

皋陶又说教了一通,大禹懒得跟他争辩,表示你说的都对。这时,皋陶又说:舜知人善任,能让百姓安宁,是个好大王。暗讽大禹辜负舜的信任。

场面慢慢开始火爆起来,大禹表示呵呵,说:“呵!都象这样,怕是尧帝也会觉得为难吧。能识人者自然是智者,能给人安排合适的官职;能安抚民众者自然是仁者,黎民百姓都会爱戴你。如果你舜真的能识人,能安民,还忧虑什么驩兜,何必去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语伪善谄媚的小人呢?”一点也不客气地指出了舜的失误。

惊不惊喜,火不火爆?大禹已经完全没有当初被任命时的唯唯诺诺,说起话来底气十足。皋陶又为舜辩解的一番,并想对大禹进行道德绑架。大禹不以为然,完全不上套,说: “要是你自己能完全照着去做,也是可以做出一番成就的。”皋陶退却了,说:“我才智浅薄,只是希望自己能帮得上一点忙。”

皋陶辩不过,舜亲自出马了:“你倒是说说你有多能干!”大禹说:“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我只会努力做事!”皋陶出面刁难了:“那你说说,你做了些啥事啊?”

大禹将他的功绩历数一遍,最后总结说,都是靠着我的功劳,众民乃定,万国为治,你们才能享清福。这些都是事实,皋陶无从反驳,无话可说,只得认可说:“是啊,你确实做得不错!”

禹不止教训了皋陶,还以上位者的语气警告舜,要他安分守己一点,舜这时大势已去,根本不敢反驳,唯唯而应。

就这样,禹复仇成功,终于扬眉吐气,被众人奉为“山川神主”。大团圆结局。

上一篇

「溯源甘肃」华夏文明的西源——汉渭文化圈古貌钩沉

下一篇

鸦片战争时,大清的漕运被英军死死控制住,无奈之下只能投降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