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第一个叫慈禧太后“老佛爷”的人为什么那么红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第一个叫慈禧太后“老佛爷”的人为什么那么红
收藏 0 0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家好,我是古月,欢迎来到电影故事汇。

大家知道咱们中国的历史上,有一段宦官专权的事情,比如明朝就出了几个祸国殃民的大太监,就像王振、魏忠贤等等,阉党之患也成为了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江山换到了大清皇帝的手中,他们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对太监做出了不许干涉朝政的严厉规定,并把这些圣训列入到了皇室的祖宗家法之中,要求子孙后代严格遵守。然而这些祖制到了晚清,随着两个人物的出现,发生了改变。那么他们是谁呢?

他头戴二品顶戴花翎,位极人臣,在整个清朝太监中,独此一号,他侍奉慈禧五十载,都说伴君如伴虎,为什么他能让慈禧对其始终信任有加,宫中太监三千,凭什么他能拔得头筹,成为御前的红人,太监主事遭人举报,他又是靠什么转危为安,以至数年不倒?今天跟您聊聊李连英为什么这么红?

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第一个叫慈禧太后“老佛爷”的人为什么那么红

我们先来看下李莲英的一生:李莲英(1848年11月12日—1911年3月4日),汉族,原名李进喜,咸丰五年净身为太监,翌年入宫。同治六年,受封二总管。慈禧太后赐名连英,俗作莲英。在宫中期间,深得慈禧太后器重,太后甚至打破「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的皇家祖制,封为正二品总管太监,统领全宫所有宦官。

清王朝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亦是第一个叫慈禧太后为”老佛爷”的人。宣统元年61岁时,为慈禧守孝百日后隐退。宣统三年卒,享年63岁。

下面我们来聊聊李莲英是如何变成慈禧身边第一红人的。

太监这个差事说白了,就跟梨园行里伺候角的跟包有点类似,角儿这边一咳嗽跟包马上就得把沏好的茶水赶紧递上来,不能太凉也不能太热。皇上这边一哼哼呢,太监这对马上知道您这是要进膳还是要出宫,赶紧安排下去。总之,两者讲究的都是一个超前的服务意识。有人说在內宫当差三件宝:腿勤、嘴灵、记性好,这几样李连英都堪称是业务能手。

腿勤自不必说了,谁叫宫里当差的就是让人指使的活儿呢。主子的吩咐,对的要听错的也当对着听,哪怕明摆着要跑冤枉路,那也不能惜体力照跑不误,要的就是这份诚心与听话的工作态度。

嘴灵可不是嘴快,当奴才的得永远瞄着主子的眼神说话,不该你说话的时候别瞎抖机灵,需要你替主子发言的时候,就得立马一脸的粉墨登场。被慈禧称为小李子的李莲英,天生一口伶牙俐齿,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生性诙谐。精通的业务之一,就是讲笑话。别看他小时候读书不多,但他讲出来的笑话,玲珑圆转还不粗俗,实时应景招人喜欢。慈禧太后没事的时候,经常让李莲英说几个笑话,来给大家解解闷。遇到这种时候,人家李连英总有本事把所有人给逗乐了,天生一个开心果,您还真别小看了这几句俏皮话。

慈禧生性刻薄多疑,跟人说话的时候总有一些尴尬的情形出现,那么这个时候,有这么个小李子说几句笑话打打圆场,龙颜一悦,或许大家就躲过了一场祸事。话说有一年正月初二,慈禧、隆裕两位皇后带着一杆随从在宫中过年,宫里的习俗是这一天要祭财神。祭财神呢,要吃煮饽饽,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水饺,跟咱们汉族包大钱饺子的风俗相似。这饽饽里呢,要包一种特制的实心的小金元宝,这比花生米还要小,本来包一只财神饺子就行了,无非是大家来吃,碰碰运气什么的,可是大家都知道慈禧的尖酸秉性,生怕他吃不着这财神饺子不高兴,所以每年一包就是四只,而且这四支财神饺子,都特意让慈禧一个人吃出来,反正,就是一堆人陪慈禧一个人玩,变着法子哄她高兴。可巧,这一年吃财神饺子的时候,本来一脸喜气的老佛爷吃来吃去,只吃出了三支财神饺子,这最后一只怎么也找不着了,这慈禧的脸一下子就搁下来了,这不预示着我这一年要流年不利吗?恰巧在这个时候,这只财神饺子,偏偏让隆裕给吃这了,这个隆裕本来就是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她哪敢抢慈禧的风头,一时间隆裕不知所措,吐也不是,咽也不是,傻在那了,李莲英看的很清楚,他灵机一动,立刻走到了隆裕皇后跟前儿,偷偷的就把这个小元宝给拿过来,趁人不备塞进了新煮好的饺子里,一边嘴里高声喊着,请老佛爷再吃几只新煮的饺子,慈禧一吃这几个饺子,马上就吃出了最后这个金元宝,脸上也就多云转晴了,这一屋子的人也都松了一口气了。事后隆裕还感念李莲英解围有功呢,偷偷给了不少赏赐。当然了,要想在后宫混出名堂,光靠会说话抖机灵,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真才实学。什么是后宫的真才实学呢?

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第一个叫慈禧太后“老佛爷”的人为什么那么红

清代最讲究国法礼仪,各种定制,极其严谨完备,宫廷宴席礼仪当中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娘娘坐哪,贵妃坐哪,贵人坐哪等等,事无巨细都有章可循。在正式的宴席里热膳、奶茶等等吃食,先上什么,后上什么,先敬谁,后敬谁,如何敬等等,规矩讲究也都是有据可查。这么一大套的繁文缛节,操办者不上心学,那是掌握不好的。清朝的制度规定,如果失仪了,也就是失去礼仪了,轻者罚俸,重的还会降级丢官,甚至被判刑。

熟悉礼仪制度,对一个太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您别看李连英读书不多,但却心思灵巧,勤于学习,没人督促他,可他对于这些后宫的礼仪和事物,都默默的熟记在心,背的滚瓜烂熟,俨然一本活百科全书。

早年李莲英刚进宫的时候,还轮不上他伺候慈禧,那个时候他还叫李进喜,被分在御花园,钦安殿照应香火,钦安殿供的是真武大帝,每逢初一和十五,慈禧都会来烧香祈福,自从李莲英被派到钦安殿当差以来,佛前的祭祀器具总是摆放的整整齐齐,收拾的是一尘不染,一来二去,慈禧就注意起这个勤快、心细的小太监,不久就把他调到了内宫,伺候起了御前起居,慈禧还给他起了一个新名字叫李莲英。所以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后来李连应当了总管,碰到的头一件大事就是为同治皇帝筹办婚礼,凭借对典礼制度的熟悉和精心的部署,他把这场婚礼办的是异常的壮观。好面子的慈禧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连连夸小李子办事得力。这一来李大总管的名声,那就在宫中传开了,宫里的大小太监,凡是遇到典礼上有什么拿不准的情况都会向他请教,甚至他的名声还传到了宫外。比如说某位王公大臣家里有什么喜事,特别是慈禧要来临幸的时候,往往都要先把李莲英请来,在礼仪和布置上检查督导一番,经过李总管在业务上把关,他们这心里才踏实了。李连英把太监这份职业干得风生水起。除了业务技术过硬之外,还有一项他人所不能及的天赋。那么这又是什么呢?

李莲英的这一项天赋就是:情商。李连英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人。什么是情商呢,说白了就是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的能力与位置,也知道对方的想法与需求,李连英肯定没学过什么人际交往学,可是在于慈禧的几十年相处中,他把这门功课修炼的是炉火纯青。慈禧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女人,谁让他一时不痛快,他就让谁一生不痛快。在人前,他是一个母仪天下,接受百官三拜九叩的老佛爷,可是人后,慈禧却是一个没有知己,感情脆弱,害怕孤单的老女人啊。权利是有了,可缺的是体贴。伺候人似乎谁都会,可是带着忠心与孝心,把这当做一份事业来干的,那只有李莲英了。

在服饰慈禧的各项内务中,梳头是很关键的一项。慈禧太后对梳头极为重视,甚至有发癖之嫌疑呀。在李莲英来內宫之前,慈禧每天早晨的洗漱都是专管梳头的太监沈二顺服侍的,可是有一天呢,沈二顺忽然腿上闹病不能再上点当差了。于是就换别人来做,一连换了几个太监,慈禧都不满意,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慈禧太后四十岁之后,头发已经脱落很多了,仅存鬓边和后脑的短发,俨然就是一位秃老太太,所以说这修饰的时候要全靠技法去掩饰。也就是说,头顶心用一束假青发以红胶粘上,两边再贴上发片。这是一种满族式的工装,因为头上沾了假发,所以太后平时行动都小心翼翼的,生怕这假发会突然脱落下来,而真发本来也就存货不多了,所以一看见有真头发掉了,慈禧难免就要发脾气。那些新来的太监们梳头,手上的功力欠佳,不是把发根的松紧扎的不合适,就是独有一撮发根在外面。这让惜发如金的慈禧太后大发雷霆。于是就有人怂恿,让李莲英去试试。

李莲英可是有心人。他知道慈禧的头发非常硬,很难顺溜。于是呢,他就事先准备好了一小盒发胶,用小刷子三泯两泯就把慈禧后脖子上那一撮特别硬的头发归拢的服服贴贴的。而掉头发这事确实是个难题。李莲英看出这个机会,所以每次他给慈禧梳头的时候,都显得格外的小心,生怕梳掉一根儿头发,万一真用头发掉下来呢,他就悄悄把掉下来的头发用手接住,然后迅速的收起来,绝对不能让慈禧本人知道。李莲英心里明白,他梳的不是头发,而是一个女人最在意的年华。

这还不算,李连英每天梳完了头,还不忘赞美老佛爷的头发一番。您想啊,哪个女人不爱听夸自己年轻的话,有这么一个贴心的人,慈禧的心里就舒坦多了。自从有了李莲英,不管是梳什么头型,慈禧太后都指定要李连英亲自动手,不然的话,他整天都会觉得很不自在。这头发看似小事,可实际上却关乎一个已经逝去青春岁月的女人的情感需求。李莲英投其所好的钻研精神,就算是心理专家来也自叹不如啊。就这样,李连英成了慈禧生活中离不开、信得过、用得上的一个伴。在西院颐和园居住的时候,慈禧太后有事没事,还经常找李莲英来遛弯,有时候呢,还把他召到自己的寝宫,谈谈什么养老长生之术,两个人经常聊到深夜。

几十年来,慈禧身边的奴婢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能够化解慈禧烦恼的,并且最会服侍她的只有李莲英。另外,李连英还是一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他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的讨主子的欢喜,还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见机行事。他的墓志铭中说他:视上已敬,视下以宽。也就是说,他对主子恭敬,对下属宽厚,多少年来不敢松懈。这也算是李莲英成功的秘诀吧。

就这样到了光绪二十年,四十六岁的李莲英被慈禧赏戴二品顶戴花翎。雍正皇帝规定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慈禧却为李连英突破了祖上传下来的规矩。虽说这只是一个荣誉的象征吧,但这却是太监中从未有过的。

李连英的红,引起宫里宫外不少官员的羡慕和嫉妒,一个阉人奴才,凭什么能让慈禧这么看重呢?围绕着李连英的一片恭维声中,也酝酿着危机,那么这场危机是什么呢?在历史上包括赵高、魏忠贤在内的,曾经不可一世的宦官,几乎没有一个善终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不能与外观和谐相处,要么结党营私干预政事,要么仗势欺人张扬跋扈,安德海就是李莲英的前车之鉴。作为李莲英之前最受慈禧宠爱信任的太监安德海为人嚣张,招权纳贿,做事也不留余地,结果咎由自取。

那是在同治八年,安德海一路招摇的去南方置办宫中用品,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丁宝桢以太监擅自出宫有违祖制为名拘捕安德海,并且随即处死,生米煮成了熟饭有心护短的慈禧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怪安德海过于狂妄了。安德海之死对李莲英的震动很大,他知道,以他在宫里的显赫地位,那就好比处于风口浪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摆脱别人的非议的。所以李莲英,就吸取了安德海的教训,明白招摇是祸小心为安。光搞定一个慈禧是不够的,底下的大臣也不得不防,所以李莲英处处低调,时时谨慎。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确实有先见之明。

1886年,北洋海军建设初具规模,李鸿章奏请朝廷派员前来视察阅兵。慈禧拟派醇亲王奕譞(xuān)去,作为光绪皇帝的生父城府很深的奕譞生怕慈禧猜忌他专权,便主动要求让慈禧身边的红人李莲英陪同前往,以表示自己没有二心。慈禧呢,也想趁机让李莲英出去见见世面,于是,奕譞便作为了朝廷的正使,李连英作为副使,两个人一块去视察北洋海军。您得知道太监作为朝廷钦差大臣外出视察,这在清朝历史上,那是第一次。

李莲英知道自己的身份太扎眼,出发之前,特意把慈禧破格赏赐的二品顶戴,换成了四品顶戴。一路上,李连英每天穿着朴实,拿着一支旱烟袋,跟在奕譞的后面,随时装烟递烟好生伺候着,就连晚上洗脚,都是亲自给奕譞打热水,把奕譞当亲爹那么伺候,丝毫不敢摆钦差大臣的架子,回到住处则关门闭户,一个访客不见,这让想要巴结他的地方官员大失所望。检阅的时候,李莲英也是刻意和奕譞、李鸿章保持距离,他拿着奕譞的大烟袋,低眉敛目远远的跟着,不认识的人,还以为他是给奕譞跟班的呢。

即使李莲英做到如此之低调,但毕竟这太监一高官的身份出行检阅,按照清朝的家法,就是死罪。一时之间,朝臣不满之声鹊起,御史朱一心马上奏了一本,说李连英妄自尊大,交集地方收受贿赂。慈禧看了朱一心的奏折,马上找来了醇亲王问的一个究竟,醇亲王奕譞还念这一路上对自己的恭敬孝顺,自然就在慈禧太后的面前,极力称赞李连英忠诚可嘉,关键是李连英确实是处处小心,也没什么把柄让人抓住,本来就有心维护李莲英的慈禧呢,反过来就把告状的朱一心降了一级。李连英这辈子是和慈禧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第一个叫慈禧太后“老佛爷”的人为什么那么红

1857年,李莲英十三岁入宫,十六岁开始服侍慈禧,伺候了慈禧半个世纪的岁月呀。到了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慈禧死于北京西苑的仪鸾殿,李莲英办理完慈禧的丧事之后,第二年就告老还乡了。当时在内宫主政的隆裕皇太后,特批准其原品休制,也就是说享受当差时的待遇,这个待遇在太监当中那也是绝无仅有的。

纵观李连英的一生,他在后宫生存游刃有余,得到了善终。秘诀无外乎逢迎和谨慎两点。逢迎,让他飞黄腾达,谨慎,让他长保富贵。可以说他的太监事业是成功的,但是由于他的名字一直和慈禧太后紧密的捆绑在一起,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他这个帽子,李连英是想摘也摘不掉了。好了,李莲英故事,我就跟你聊到这儿。

喜欢记得给个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如果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欢迎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期再见。

下一篇

中国的六朝古都,拥有半部民国史,杜牧在此留下千古名句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