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从统一中原,到“靖康之难”,北宋为何从未强盛过?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从统一中原,到“靖康之难”,北宋为何从未强盛过?
收藏 0 0

统一中原,到“靖康之难,北宋为何从未强盛过?

宋室以特殊的姿态出现于历史,即与秦汉隋唐的统一和相随并来的富强不同,北宋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宋自太祖开国后,虽然大致统一了中原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七十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但却从来没有强盛过。究竟北宋积弱不振的原因何在?

从统一中原,到“靖康之难”,北宋为何从未强盛过?

北宋都城

政治上的积弊

宋太祖恐防唐末穷兵黩武之情形再现,遂尽量重用文人,贬低武人地位,而统兵大员亦多以文人出任。军人遭受卑视,其质素日益低落,宋的大敌辽,在宋立国前五十多年已具规模,至宋开国时更形强大;此外金及西夏又相继乘时而兴,屡扰宋室边防,使宋室疲于奔命,倾全力于外患之防御,然又不能一举而灭之,遂使国势愈贫弱。故北宋积弱主要原因,虽为宋人无法振作,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历史给予它的负担过分沉重,以致宋代成为中原王朝中边防实力最弱的一个朝代。

从统一中原,到“靖康之难”,北宋为何从未强盛过?

宋太祖

五代中国政治紊乱,就以五代之乱而言,已扰攘达五十余年,在政治方面,则篡弑相寻,几无治术可言,中原则被征敛无厌,加以兵祸灾荒,连年不息,人民困苦已达极点。北方经济,因而急剧下降,文化亦呈现衰退现象。以社会而言,则贪婪成风,气节沦亡,苟且偷安,寡廉鲜耻,以上均对宋深遗长毒。

从统一中原,到“靖康之难”,北宋为何从未强盛过?

宋军被俘

北宋政治腐败,变法之议遂出。有宋之庆历与熙宁二次变法,俱因守旧派势大的阻挠而失败;而旧党当权时又为新党所攻击。宋自仁宗始,党争即迭有发生,直至北宋末年,持续达百余年之久。朋党之互相倾轧,不但扰乱朝廷,消耗国家元气,至后来更发展到个人间意气之争,而再不是为国家着想。结果是把国家有为之士,消磨于党争之中。此对北宋之积弱,不无影响

从统一中原,到“靖康之难”,北宋为何从未强盛过?

赵匡胤

北宋自仁宗开始,连续有四位女主专政。由于女主对政治措施较为保守,遂失去一改革机会。统计自刘后开始专政,至向后的还政(1022至1101年),中间经过七十九年,宋代直接受女主统治凡二十二年。在此期间,虽颇能墨守祖宗之法规,稳定政局,但若再详细分析,在刘后专政时上距开国六十二年,积弱已渐暴露,而急需改革,但数位女主政绩循谨,怯于改革,以致失去良机,及曹后之扩大党争,高后、向后之袒护旧党,意气用事,以致国事日非;加上道君皇帝的误国,北宋遂因此而亡。宋之积弱加深,无法图强,与女主之专政不无关系。

从统一中原,到“靖康之难”,北宋为何从未强盛过?

宋仁宗皇后像

经济上的积弊

宋承唐末五代召募兵士之制,招徕强壮者入营,衣食之资,悉仰国家税入。独惜其养兵以守京师,戍边疆,不求精炼而唯以多为功。兵既由国家给食,费财繁巨,终成宋代财政上的重大支付项目。此外,募兵含有职业救济之意,每于饥馑发生时,兵队数目自然有增无减。虽然此可防止饥民铤而走险,然兵愈多愈惰,久之便成为国家之寄生虫。又因兵愈多,其所需之兵器亦多,监督制造兵器的军器监和负责打造之军器役工甚众,开支尤巨。

从统一中原,到“靖康之难”,北宋为何从未强盛过?

宋朝军队,影视剧照

宋代财用之蠹者,首为冗兵,次为冗官。宋代中央为士人政府,而定期举行的科举考试,亦是读书人入仕之阶。宋代进士一登第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较唐代为多,俸禄又异常优厚,且时有额外恩赏,又有所谓恩荫,致使冗官冗吏日益增多,于政治上无甚贡献,徒然增加国家财政上之负担。

从统一中原,到“靖康之难”,北宋为何从未强盛过?

现代科举考试剧照

宋代诸帝对宗室皆采取恩惠政策,待遇优厚,生活富裕,添差到各机关及州县政府任职者更难以计数。他们均为无用之官吏,坐食俸禄,徒增地方政府之负担,为害不轻。此外尚有特别节目的赐予,宗女出嫁,其夫婿亦得恩荫补官,恩额赏赐显然泛滥。是以宗室愈繁衍,则国家财政支付愈庞大,年深岁久,为害益巨。

宋代官多兵冗,固为一患,而政府更实行厚禄养廉政策,尤将国家财政带入窘境。官员除得到正俸及每年春冬两季的定期衣料赏赐外,还有藩粟的分配。除此以外,尚有职钱及随身仆人衣粮,甚至茶酒厨料及薪炭、盐诸物等的施与。政府虽仁厚,但毕竟是加重国家的负担。此外官员除厚禄外,更有退职的恩礼。凡此种种,皆为导致宋代财政崩溃的因素。

宋代郊祀,每三年举行一次,每至祀成,例颁赍群臣衣带鞍马银绢,军士赐缗帛有差,即使国家有至急之事而郊祀之赏仍不废于百官。宋代养兵不断增加,而郊赏亦随之,贫乏的州军,如郊祀之年,筹不到一笔相当数目的钱帛,以应付驻守在该州厢军的赏赍,便很容易激起军变,其弊不可胜言。

宋代立国以后,外患日急,东北的辽,西北的夏,时常入侵,宋室无法抵御,只得纳币饵敌,图苟安于一时。最初有澶渊之盟,宋每年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赠辽;仁宗时宋辽和议,宋又岁贡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与辽;徽宗时纳银三十万两,绢四十万匹与金;另与西夏和议亦每年输银绢各十万。此等岁贡,实为宋代国家财政上之一重负。

从统一中原,到“靖康之难”,北宋为何从未强盛过?

澶渊之盟

军事上的积弊

宋有禁军、厢军两种设置,禁军守中央,厢军只在地方当杂差。因宋室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政策,故地方之厢军皆质素较差,疏于战阵。故各边防守,全须中央派禁军前往,但采分蕃戍守制,调兵不调将,以防将士跋扈,惟其弊则是将士两不相熟,作战效果自然减低。一方面虽连年不战,但经费上则年年动员,致使财力衰竭。而募兵养至六十岁,其间实只有十多年可用,兵士老了,又再招新兵,故冗兵日多,而纪律质素皆不好,是以宋室兵力始终不振。

宋初建国,东北有辽,西北有夏,太祖以安内为主,对辽及西夏均采消极政策。太宗曾对辽、夏用兵,惜无功。其后和战屡起,真宗时行退守政策,与辽订澶渊之盟,自此得与辽保持和平关系达百多年。自金崛起后,辽国力日削,然宋始不可利用作为缓衡,以缓和宋金局势。唯徽宗妄图立功于外,联金灭辽,然燕云十六州并未完全收复,仅以银、绢各二十万两、匹,钱一百万缗的条件,赎回燕京其附近六州。从此辽虽亡,而宋与金边境相接,所受威胁更大,终成“靖康之难”而北宋亡。

上一篇

日本天皇的“欠史八代”你了解多少?

下一篇

宋高宗是怎么选择继承人的?赵昚如何通过了高宗的考验?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