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锡伯人的三次大迁徙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锡伯人的三次大迁徙
收藏 0 0

锡伯”这个名称,汉字有室韦、失比、西北、席伯,席比等不同的语音。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今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70.2%)和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东港、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早期的锡伯族人大都居住在海拉尔。

锡伯人的三次大迁徙

据沈阳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石碑所记,最早的锡伯族部落,大约居住在海拉尔东南绰尔河流域。13世纪时,曾被蒙古所征服。明代中叶开始向东迁移,定居于嫩江流域的齐齐哈尔和扶余一带。清初,皇太极为防备锡伯人造反,把聚居在一起的锡伯人逐步分派到各地去驻防。康熙年间,为加强防务的需要,朝廷又将锡伯兵丁连同家小近8000人分三批迁入盛京。此后,盛京的锡伯人一年比一年多起来。

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 ,女真说 ,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

关于锡伯族白图腾:

远古时代的神秘传说: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因此,锡伯人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被迫进行了三次大迁徙。

第一次迁徙是清康熙三十六至三十八年(1697—1699年)期间,计有七千八百二十三名官兵连同他们的家属,分三批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嫩江、松花江流域,南迁到盛京、开原、铁岭、兴京、辽阳、牛庄、盖州、复州,金州、蚰岩、凤城、广宁、锦州、宁远、义州、中前所、中后所,吉林、山东、北京等地驻防。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政府在伊犁建立了将军衙门,因为兵力不足,从盛京所属的沈阳、辽阳等十七个城镇,抽调锡伯族官兵一千零一十六名连同他们的家属共三千一百六十四人,迁徙到新疆伊犁一带驻防。这次万里行军,清政府命令三年走完,但他们只用了一年零五个月。旅途生活十分艰苦,锡伯族人民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一历史壮举,在祖国的西北边疆扎下根来,和当地兄弟民族一起.担当起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重任。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清政府又从盛京所属各地,挑选一千名锡伯族壮丁,派往云南边疆驻防。 清政府这种“分散各境,分而治之”的政策,就是现在锡伯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历史原因。

上一篇

明朝最让日军恐惧的武器,炮弹不仅可以连发,还可以骑马发射

下一篇

这才是日本军界第一牛人,万幸的是,在侵华开始前被砍死了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