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领导不喜欢你,学历史名人“四招破题”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领导不喜欢你,学历史名人“四招破题”
收藏 0 0

看历史、说职场,每天早上七点,“职场谭松”为您在历史中汲取职场经验,分享职场故事。

领导不喜欢你,这是一个老深常谈的话题了。今天我们在这里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借助历史名人的经验来看题破题。

第一,领导为什么不喜欢你,必须搞清楚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领导不喜欢你,很大原因是你自己,当然也有领导的原因,我们要层层拨开笋皮,最后找到笋心,查出真因。

1.你的能力达不到岗位要求

俗话说,一份工资,一份工作。你拿了工资,就要按岗位工作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但往往有些人拿了工资,却达不到岗位要求。

小王是一家名牌大学毕业生,他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型企业搞设计,拿着8000多元工资。但是他在学校学习不够扎实,设计出来的作品始终达不到要求,有好几次参加竞标都未能中标。领导对小王就有了意见,慢慢地开始疏远他。

领导不喜欢你,学历史名人“四招破题”

你的能力达标吗

2.你的工作达不到领导要求

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不是同一回事,岗位要求和领导要求是完全不同的要求。在岗位之外,往往还要吻合领导的个性化要求。

我有一个在机关单位写材料的朋友,他很会写公文材料。但新来的一个领导却喜欢诗情画意,喜欢在文章中多一些感情色彩,但写惯了正而八经的公文,突然领导提出这个要求,令他十分为难,写出来的材料无法符合领导的口味。朋友的领导因此不是很喜欢他。

3.你的为人不为领导接受

不仅要做事,而且要做人,这是立足职场的法宝。职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仅要靠实力,有时候也要学会一些生存本领,这样才更有利于自己在职场中立足。但有很多人不注意这个问题。

比如,有些人在工作中喜欢谈长论短,说领导坏话,你可要知道,你的身边可能有很多眼线,你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传到领导耳边。还有些人,喜欢在工作中抱怨,说这个不好做,那个政策有问题,其实间接说的就是领导不行,领导无能。领导听了哪能欢喜你呀?!

在工作中少抱怨,少说话,多做事,做好事,这才是立身之本。

4.你的性格无法和领导相合

我经常说的一个观念,就是不同性格的人不一起,会发生完全不同的化学反应。有时会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有时也会产生激烈的化学反应,合不来。

比如,人格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内向型和外向型性格,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心理学家福利曼和罗斯曼提出的A型人格(性格急躁,缺乏耐性)和B型人格(性情温和,举止稳当),也是完全相反的人;心理学家弗兰克·法利提出的T型人格,T+性格是冒险行为朝健康、积极、创造性方向发展,T-性格表示冒险行为朝向破坏性质,也是朝着两个极端方向。

我自己就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我曾在2007年在一家单位上班,原来单位的主要领导是一个比较开放的人,比较喜欢应酬,但我却相反,老实扎实工作,不好应酬。虽然我工作非常努力,但就是得不到领导赏识。2008年单位换了一个新领导,他的性格和我差不多,都属于实干型,不喜应酬的人,我们就经常走在一起,后来他很快就提拔了我。

这大概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吧。

当年蔡崇信放弃七十万美元超高年薪收入,千里迢迢投奔马云,每月拿着五百元薪水。他做出这样大胆的抉择,不仅看准了马云敢闯敢干的精神,看准了未来网络世界发展的前途,更是被马云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第二,怎么破“领导不喜欢你”这个题呢?我们看看历史名人是怎么做的

让领导喜欢你并不难,关键要因人而异找准突破口。

1.“苏秦刺股”告诉我们,努力提升自己才是赢得领导赏识的根本。

苏秦是战国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到过很多地方任职,但由于学识不深,半斤八两,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因此总是不受领导喜欢。他下定决心要发奋读书,常常读书到深夜,为了克服疲倦打盹,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由于他不断苦读提升,最终成为有名的政治家。被燕文公赏识,他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

领导不喜欢你,学历史名人“四招破题”

苏秦合纵

现在很多年轻人非常浮躁,静不下心来读书修身,这是职场的一大致命弱点。

①读书。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意。读书到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作为职场人,要根据自己职位要求,有选择性的读书。比如,职业技能、管理能力、销售技巧等适应岗位的书籍,这对自己很有长进。要学会抛弃杂念,把手机放一边,静下心来好好看看书,好好给自己充充电,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②养性。学会常反思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什么做得不好,还有什么没有做完,规划明日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习惯日日总结,日日进步。凡事做到成熟稳重,既求速度,又求质量,更求效益。

③实践。学习和养性最终要体现到工作实践中去。提高工作能力也不是一下两下能实现的,需要一个细心而漫长的过程。一是对自己未来有一个规划,自己要达成什么目标;二是对当前要有一个总结,及时找出差距;三是要及时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一天改不了,两天,两天改不了,三天,持之以恒进行下去;四是学会把大目标化成小目标,用小目标的成功激励自己,为自己增长信心。

2.“巧解葡萄”告诉我们,学会察言观色不失为赢得领导赏识的本领

陈叔达是唐高祖李渊手下的一员大臣。有一次,李渊请陈叔达吃葡萄,陈叔达本是宝贵之家,这样的葡萄早就吃腻了,所以他不想吃,没有立即拿起葡萄来吃。唐高祖不是很高兴,就质问他为什么不吃葡萄。陈叔达知道皇上已经生气了。他说,不是自己不想吃葡萄,而是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母亲每次生病时都喜欢吃葡萄,他想带葡萄回去给母亲吃。唐高祖听了后,不但没有责怪陈叔达,反而对他另眼相看。

这就是古人的处世哲学,善于察言观色,说话不直接,从委婉的角度,既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让自己的领导听了舒服。这也是我们在职场中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

①说话晓分寸。职场不是想说就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和坤在朝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是有目的的。要学会说些领导爱听的话。不要动不动就说领导这不行,那不行,说公司这苛刻那不近人情,这些无休止的抱怨,只会带来更多的抱怨。要学会赞赏别人,包括自己的领导,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讲到他们的长处,让他们觉得你是一个可靠的人,一个可亲的人。

②做事有尺度。特别是面对一些急难问题时,不能慌,不要急,更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草草了事,做一件事,就要成一件事。比如起草文稿,要充分调研,认真起草,对文稿中每一句话,每一个文字,都反复思考打磨,那样才能出精品。

③汇报懂方法。这是我们都要应对的一个问题。我建议,一是在领导不很忙的时候汇报,否则你的汇报是无用的;二是先汇报领导爱听的喜事,再汇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汇报不要赶在下班时间汇报,那时没人有心思听你汇报;四是汇报工作进展,更要汇报你自己的计划安排,特别是为了达到公司目标,如何努力奋斗,体现出你的价值。

④交往有礼数。除了工作,业余时间也是一门很学问的空间。有些人下班后,仿佛与工作无关,与领导无关。那你就大错特错。工作之余更是改善与领导、同事关系的机会。在工作之余,学会适当组织一些娱乐活动,聚餐活动,活络感情。比如,周末可以叫上领导和几个同事,一起到郊外走一走,散散心,让领导觉得你不仅是一个工作人,更是一个爱生活的人,懂得交流的人。

3.“魏征谏言”告诉我们,积极正确向领导提意见也是赢得领导赏识的办法

魏征是隋唐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唐太宗时拜议谏大夫。他一生向唐太宗谏言被采纳200多次,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

贞观二年的时候,唐太宗一直非常担忧边疆的突厥部落可是又不知道怎么来对付他们。此时魏征就向他谏言道:“我们可以把突厥部落打散迁入中原地区,在长期的生活中不断汉化他们,把他们变成自己人,这样就不用担心他们会叛乱了。”唐太宗听了魏征的意见,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欣然采用了这个办法,几年下来效果非常好。

领导不喜欢你,学历史名人“四招破题”

魏征

①在你的领导无计可施时提意见。这种情况就要体现我们个人能力水平的时候,当你的领导想不出办法来,你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是赢得领导赏识的绝佳机会。

②在你的领导迷糊犯错时提建议。有人说领导有错不要轻易指出,否则吃里不讨好,反而落下个说三道四名声。其实这是一大错误。

贞观四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修建乾元殿。这时候,魏征上书阻止皇帝,他说,大唐帝国刚统一天下,国家刚刚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战争,元气大伤,现在建这个乾元殿就是一个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对恢复民生、发展经济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在魏征的极力劝阻下,李世民知道自己理亏,停止了这项工程。

领导有错,作为下属要学会以适当的方式提醒告知,这样才能体现出你是一个忠于领导的员工,一个真正为领导着想的员工。

③提的意见要有理有据,且标新立意。不要毫无根据地提意见,你提的意见要对领导有用,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用,真正把观点同领导自身,同公司远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体现出你的大局观、长远观,关键时刻出手方显英雄。

4.“陈平异主”告诉我们,志不同道不合适时跳槽不失为上策

西汉时期的陈平,本来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大将,但他后来却投奔汉高祖刘邦,位居大汉丞相。后来诛灭吕氏家族,位居大汉重臣。当时他在项羽手下工作,为什么突然改投刘邦呢?他说,“我看中的是刘邦的识人用人,但没想到项王任人唯亲,重用的人要么是项氏家族的,要么就是他妻子家的人,跟着这样的君王干能长久吗?”

正所谓,“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不同志向、不同兴趣、不同观念的人在一起,注定无法合作愉快,注定无法长久合作,该走时果断走,不然浪费的是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我曾有一个同事,他在原来那个单位上和领导合不来,两人不在一个频道上。甚至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在大会上公然和领导拍桌子,现场一片尴尬。后来,他毅然离开这个单位,到一个新单位上去了。新单位的领导和他性情相同,兴趣相投。两年后,他被提拔到了中层管理层,成为一个小领导。

我想,这也许就是不同的环境成就不同的人,不同的庙养不同的佛罢了。你该选择时要果断选择,该离开时不要后悔。

关注“职场谭松”,分享职场故事,共享职场文化!

上一篇

罗贯中的一个疏忽,貂蝉成为后人不解的千古谜案

下一篇

一生坎坷,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令人心酸不已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