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若无有为在先,怎有无为在后?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若无有为在先,怎有无为在后?
收藏 0 0
若无有为在先,怎有无为在后?

相传刘备当年入川后,发现一个名叫广都的小县城,那里离成都不过二十里,是进入成都的一个门户,成都本为南丝绸之路的起点,远近客商若要出入成都,必要在广都歇脚,因此小小县城车水马龙,摩肩接踵,街道上百情俱全,千声汇合,这番热闹景象犹如开了幕的大戏,敲锣打鼓勾得路人驻足瞻望,让人心生流连,恨不早来。

刘备很想见见是谁把广都治理得这么好,于是和诸葛亮一起亲自到广都县府,却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府门外冷冷清清,守卫的兵卒昏昏欲睡,横门又破又烂,漆掉了大半,让刘备恼火的是当值县令居然在午睡,被找到的时候朝冠歪歪地戴在一边,官服胡乱地耷拉着,鞋子也穿反了,似乎刚从被窝里爬出来。

刘备本见广都繁华,民生富乐,还对这里的理民之官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揣度着必定是经纶之才,想着又能纳得良才,不免兴奋。可此刻见着这醉如稀泥的县令,那起初的爱才之心已凉了一大半,气不打一处来,又不好发作,只好让那个县令拿出近半年的卷宗,看他是如何办理的,结果那个县令只拿出四卷,分为:粮赋、编户、盐铁、听讼,刘备特意翻开听讼卷,寥寥几桩案子,案情极其简单,他不相信半年来百姓的诉讼只有这么一点,心想一定是那个县令偷懒,每日不务正事,气得大骂那个县令是狗官,甚至想杀了那个县令,幸好被诸葛亮及时拦下,诸葛亮对刘备说,我们一路走来,发现这里百姓安居乐业,繁华景象丝毫不亚于成都,更何况是我们亲眼所见,若无有为在先,怎有无为在后?意思就是说那位县令之前肯定已经把功课都做好了,才会有我们看到的繁荣景象,若无那位县令治县在先,怎有百姓无讼在后?刘备恍然大悟,自责险些错失大才……这个县令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知的蜀国继诸葛亮之后的第二位丞相蒋琬。

这还得从多年前说起,那一年,我去一家公司面试,遇到一位面试官,这位面试官跟别人不太一样,她面试我的时候完全没有形式上的问话,就跟我聊,天南海北的什么都聊,完全不像面试,反而像一场人物专访,其实我也知道她也在观察和考量我,但那种对话的方式很温馨,这种感觉是我面试其他很多公司都从来不曾有过的,她虽说是一位人事总监兼总经理助理,在我这样的菜鸟看来就是一位专业人士,但是她丝毫没有一点官僚架势,反倒像一个之前素未谋面这次终于见得一面的朋友,我也就索性敞开心扉跟她聊了起来,我甚至想把我的心路历程来龙去脉毫无保留的负责任的全部跟她分享,聊了多久我也不记得了,貌似聊了快一下午,聊到她的助理不得已友情提醒了好几次还有其他面试者等着在才结束,那一刻,有那么一瞬间,我突然对她的公司有了向往,那是我第一次在还不知道自己能够拿多少钱的情况下,还不知道自己最后面不面试的上的情况下,对一家公司,对一家名气不是那么大,至少不是很多人削尖脑袋都想往里挤的公司有了很大憧憬,可能我的逻辑很简单,她是我来这家公司面谈的第一个人,如果第一个人都这么温馨合拍的话,那其他的人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后来虽然最后跟老板谈的时候观点有一些分歧,最后没能合作,但那次面谈让我受益匪浅。

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面试可以在聊天中进行,而且整个过程居然可以很轻松,没有任何压抑的诸如高压审问般的氛围,你既能够全方位的展示自己,也可以交到朋友,碰撞思想,学到东西。招聘面试何尝不是一种培训呢?谁说培训非要在入职之后才能进行?在之前就能同步一些价值观的话岂不更好?现在想来那位总监已经很好的把部分培训内容揉在面试这一环节了,相比起其他公司随随便便跟求职者聊个几分钟就草草定下来,还以为自己像是阅人无数一样多么高明,导致随随便便招来一大帮人,真正能做事的没几个,招招走走不说,还把公司越搞越乱,那位总监的方法和段位不得不说是我从业这么多年为数不多让我发自内心尊敬的,能够让一位求职者在没有面试上的情况下还能对这家公司的人事总监这么尊敬,多年之后还念念不忘的,并且能够由此举一反三的派生出属于自己另类风格的面试方式的,江湖上能有多少?那位总监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位!

当你还是一个小菜鸟时,当你在很多时候比较困惑时,走出去,多跟比你厉害的人交流交流,取取经,是很好的方法,多跟外界接触总比呆在家里好,我一直提倡这种做法。现在想来,面试这份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够做的了的,千万不要小看了面试,你作为面试官每发出的一个信号,每说出去的一句话,每展现的一个逻辑,都有可能让对方求职者认为是一种不专业的表现,久而久之,你在对方眼里的印象就会一步一步往下跌,跌到最后,你和你的公司在业界的口碑就没了。很多公司会让一个人事专员先去跟求职者聊,美其名曰初试,表面上是先把求职者过一遍,不错的话再让更高阶的管理者复试,所以很多公司输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位总监给我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就是:找工作平台虽然很重要,但是搭班做事合拍更重要!合拍不是你刻意的迁就我,也不是我刻意的迁就你,而是谈到某个话题的时候,我们想法如出一辙,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也知道这样的人出现概率会很少,所以招聘者得要有一种更高的格局,那就是消化的智慧!也就是你可能一时半会儿消化不了我,但我能消化你,我就能吸纳你,你能消化多少人,就意味着你能管理多少人。你可能之前走了一些弯路,吃了一些苦,受了一些委屈,但是你身上有些优势和特征到我们这个平台来是会大有用武之地的,如果你靠谱一点,同时认同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完全有合作的可能,就是这个思维,我懂你的不容易,你也明白我的艰辛!

从那以后,我也慢慢学会向那位总监一样去面试别人,因为她的方法能够启发和影响我,其他很多人何尝不是跟我一样?什么结构化面试啊,行为面试法啊,都不及你用心去将对方消化,就这样,当你面试过几万个人之后,其实你也不会那些面试技巧了,反而就是一种感觉,只是拿不定的时候跟老板碰一下,碰到最后多半是一个观点。

从业这么多年,发现很多公司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行业大环境,不在于内部环境设施,也不在于老板格局,也不在于同事关系,也许这些会有影响,但都不是最重要的,小公司也好,大公司也罢,每个公司都是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的,最最关键的差距和区别就是自律,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始终保持每天进步一点点,自我驱动,不受外界影响和诱惑,不忘初心,外行也可以成为内行,傻子也能成为高手,更何况,大家智商差别都不大,唯一的差别就是人家功课做足了,而你功课没做足!

若无有为在先,怎有无为在后?

上一篇

这位来自福建的侦察尖兵为长征胜利立下特殊功绩!

下一篇

二战结束后,德国很多军官集体自裁,日本高层为何少有人自杀?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