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当皇上的难处丨谁家之天下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当皇上的难处丨谁家之天下
收藏 0 0

作者:买超

当皇上的难处丨谁家之天下

当皇上不易,虽然没当过,但好歹读过点史书,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就知道这事不好干。别光想着三宫六院,春色满园,那些层层遴选之后的女人,也许有才,未必得貌,更少情趣,否则明武宗这样著名的花花公子,也用不着到外面和寡妇厮混,明宪宗一生宠爱的万贵妃,比他大十七岁,宫内无人以至于斯!

就算宫内真有美如云,想想自己一个老婆,也要临渊履冰,平衡逢迎。后宫一群女人,每日围着你一个人动心思,就算心如比干有七窍,也架不住这么多慧心格外关照。宫闱内事,外人多不知,但记于史书的,如吕雉、赵飞燕、赵合德,武瞾、韦皇后、慈禧,各个兴云布雨,后人一直怀疑唐中宗李显是死于自己皇后韦氏之手,如果你是皇帝,碰见这样的老婆,如之奈何?

当皇上的难处丨谁家之天下

宫闱虽然不能说是小事,但比起天下,到底还是阃内事。以天下之大,要齐之治之,比起后宫那点争风吃醋的事可要难了结多了。皇帝据说是紫微星下界,臣子跪于丹墀之下,山呼万岁,如众星拱卫,其实紫微星不过天幕中微不足道的一点,到底不能一手遮天,还得靠下面的臣子办事,共同维护社稷安稳。臣子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其实人人心里各有一笔账,进退趋避,玩得纯熟。皇帝不要说治天下,和这帮臣子每日斗心眼就耗掉大半条命了,明思宗吊死煤山前,大呼“文臣误我”,恐怕很多皇帝心中都装着同样的话,只是未曾说出罢了。

政治制度,就是管理权衡的艺术,是用一小批人管住一大群人的方法。皇帝称孤道寡,有人以为是自大,为了凸显皇权的至高无上。但我觉得,看看皇帝的处境,不夸张地说,也真就是孤家寡人了。虽然前呼后拥,从者如云,真大难临头,能信任的有几个?稍有不慎,身边人面目一翻,变生肘腋,反噬其主,皇帝就要轮流做了。看许多末代皇帝的命运,或抛尸荒野,或命丧朝堂,好一点的也是囚在金丝笼内,临渊履冰,惟恐哪一天一杯毒酒、一段白绫,呜呼哀哉。那时身边还有什么忠臣良将。皇帝一个人,要面对那么多居心叵测的人,即便真能千秋万岁,又情何以堪?

当皇上的难处丨谁家之天下

中国人讲究以史为鉴,历朝历代的政治再黑暗,也懂得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道理。所以往往极力避免前朝犯过的错。秦失其鹿,天下逐之,汉高祖刘邦得了这头鹿,知道前朝那套严刑峻法是动乱之本,于是施行宽柔的黄老之治,与民生息。可国家不能真的放任自流,于是重启周朝曾施行的分封制,和秦朝确立的郡县制杂糅在一处。大汉建国之初,分封了很多王,不过是刘邦的权宜之计,用不了多久,刘邦就零敲碎打,把异姓王一个个全干掉,分封给老刘家人。刘邦觉得自家人守自家天下,是绝对信得过的,可惜自己死了没多久,就来了诸吕之乱,这还可以说是娘家人捣乱,可又过了不过几十年,七国大乱又起,尾大不掉的同姓诸侯王到底对神器动了心,说明只要有权力的诱惑,自家人同样靠不住的。汉武大帝用“推恩令”,把大诸侯变成小诸侯,小诸侯变成大地主,逐步削夺了藩王之权,算是解决了分封造成的威胁,但帝国还是得有人管理,不能靠刘彻一个人忙前忙后。谁可信呢?汉武帝选择了娘家人,卫青、霍去病的确不负朕望,逐匈奴于漠北,给皇帝长了脸,可后来的李广利就不能延续外戚的光辉历史了,投降了匈奴,最后还让匈奴人给杀了。汉武帝到了晚年,连自己的儿子也信不过了,直接杀掉,虽然最后下了罪己诏,可大错铸成,悔之晚矣。汉武帝无法预知的是,任用外戚的遗毒竟延续整个西汉,最终毁掉西汉的正是一位外戚——王莽。

王莽败了,东汉来了,皇帝还是得用人,谁可信呢?依然要从身边人里找。兄弟是不行了,有七王之乱的教训在,用外戚?前朝殷鉴不远。身边人看来看去,忽然发现了身边还有一批最近的人——宦官。宦官有生理缺陷,做了皇帝也没用,无法延承帝祚,岂不是完全不会威胁到天子之位,可以放心使用?但皇帝忘了,权力这种东西,一旦握在手中,只要是人,头脑没有问题,都会滋生出欲望。没有后代,可以和亲属勾连,和外官合流,反正权力在手,不愁没有人逢迎跟随,鞍前马后。于是东汉一朝,宦官之乱绵延,党锢成灾,终致天下大乱,黄巾遍地,让董卓、曹操一类的军阀乘势而起,东汉乃亡。

当皇上的难处丨谁家之天下

到了曹魏,兄弟、宦官和外戚都需谨慎提防了,还有何人可用?曹操唯才是举,得而用之,算是极有胸襟了。但才的标准到底无法统一,全靠当权者一心之念。曹操的标准算是宽泛的,但一代雄主能靠个人的力量掌控才俊,后代就未必有这样的大略了。曹丕篡汉称帝后,有九品中正制出台,想通过荐举,借重世族大家的力量,稳定大魏江山。陈寅恪的学生万绳楠曾整理老师上课所讲,辑成《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一书,书中第一章谈的就是《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陈先生的观点是:曹家是庶族寒门,后来代曹而立的司马氏属于世族高门,是服膺儒教的豪族,因此魏晋的更迭是寒门与世族之争。虽然也有人对此观点质疑,认为陈寅恪的讲法过于武断,没有考虑魏晋间丰富错综的权力角逐态势,但有晋一代,世族掌控朝政的事实是显明的。西晋时,石崇奢靡,王戎贪吝,看上去天差地别,骨子里其实都是世家作风。南渡之后,王、谢风流,舞台之上,全是世家子弟长袖善舞。直到南朝,宋、齐、梁、陈,每一次更迭都是对世家大族的打击,这个阶级实在腐朽不堪,不足以扶保社稷,这才逐渐衰落。曹魏想要拉拢大族的九品中正制,最后不但毁了自己的江山,也贻害近三百年。所以《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一书中说:“西晋的门选制度,或者说九品中正制度,使世族贵戚子弟做官得到了保证。而他们做官,目的只在攫取经济利益。他们‘情愿奔于‘货欲之途’,淸谈不过是为了猎取‘名士’的美名,感兴趣的实际上只有‘孔方兄’。弥漫于社会上的,是贪鄙、淫僻之风。”

当皇上的难处丨谁家之天下

如此看来,皇帝是真当不得,信任谁,谁就成为心腹之患,贪婪之下,没有哪一类人会格外道德高尚,可以推心置腹,仰赖信托。于是中国古代政治越到后来,越趋向集权。皇帝一人独大,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实在是没人值得信托,不得不握权柄于自家掌中。可皇帝即便三头六臂,也罩不下九州四海。依靠个人的贤愚,到底不可靠,明君尚且昏招不断,如康熙晚年的反复无常,乾隆的妄自尊大,而一代代昏主更远远多过明君,集权的结果终于还是顾此失彼,沦入腐朽。

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这话说的有点一厢情愿。毕竟历朝历代,有能力问鼎之轻重的人还是凤毛麟角,芸芸黔首不过是帝王殿阁的基座。但若说天下是一人之天下,乃至是某一群人的天下,也是痴人说梦。看看皇帝,身边想找几个信得过的人都成了问题,稍不小心就在史书里成了前朝昏君。而藩王、宦官、豪族,可以权倾一时,俨然与皇帝共治天下,但不知何时就大厦忽倾,覆巢之下,没有完卵。只要权力的诱惑在,不管怎样大谈朕即天下,再聪明的皇帝也搞不清,今日之域中,究是谁家之天下。

上一篇

关于曹操祖上真实姓氏的思辨与考证,曹操到底姓什么?

下一篇

北洋水师有刘步蟾,林泰增,林永升,林履中,叶祖圭爱国将领!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